首頁>財經>

「核心提示」

從受理到終止,聯想集團的科創板IPO之旅只經歷了一個工作日,隨後聯想的解釋並未迴應社會輿論的關切,關於聯想的爭議聲也並未停止。聯想真的沒有資格登陸科創板嗎?聯想又到底是一家怎樣的公司?

作者 | 秦海清

編輯 | 子睿

科創板失去了聯想,或者說聯想失去了科創板。

國慶節前一天,聯想集團科創板IPO獲得受理;國慶節後第一個工作日,聯想集團及其保薦人向上交所申請撤回科創板上市檔案。聯想集團創造了登陸科創板最快“翻車”紀錄。

明面上,是聯想集團主動放棄了科創板IPO,但外界更願意相信,科創板根本不需要聯想:一家“電腦組裝廠”沒有資格上科創板,就連聯想集團的資產負債率也遭詬病。

隔了一天,聯想集團公告稱,之所以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是因為考慮到公司業務規模及複雜度,招股書中的財務資訊可能會在申請的審閱過程中過期失效。顯然,聯想集團這個“技術性”解釋並未堵住悠悠之口,關於聯想的爭議聲也並未停止。

1、柳傳志退休後年薪1億?

登陸科創板,聯想集團的計劃趕不上變化。

在香港上市27年後,聯想想回A股了。今年1月12日,聯想集團宣佈董事會批准公司申請在科創板上市。

透過楊元慶在不同場合的多次表態,回A股對聯想集團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比如,可以增強公司戰略與國內資本市場的連結,提升內地投資聯想的便利性,增進公司資本結構的多元最佳化,壯大公司發展戰略的資金實力,員工有機會進一步從公司發展中獲益……

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回A就有錢了。不得不說,楊元慶想得很美。

2月初,在聯想集團的業績釋出會上,公司CFO黃偉明透露,目前保薦人正在進行關於申報材料的內審,預計會在幾個月會走完流程,完成科創板上市。

直到8月份的業績釋出會,楊元慶仍然表示科創板上市程序進展順利,“只是時間問題。”

9月30日,上交所正式受理聯想集團上市科創板的申請。值得注意的是,10月4日,聯想集團根據聯交所的規則,還在港股市場釋出了相關檔案,說明聯想集團撤回科創板上市的決定不會早於10月4日。

實際上,從聯想集團宣佈科創板上市以來,質疑聲也沒斷過,特別是上交所受理之後,關於聯想集團“科創含量”不夠、資產負債率過高、高管年薪多到離譜的“聲討”此起彼伏,尤其是“柳傳志退休了還拿1億年薪”更是讓聯想面對千夫指。

財報顯示,柳傳志從聯想控股獲得薪酬7603.5萬元,實際為他2019年任聯想控股董事長、執委會主席時的總薪酬,包括薪金、酌情花紅(年度績效獎金)、中長期激勵、其他福利、以及退休金及僱員的退休金計劃供款,其中的一次性退休金就有2526.6萬元。2020年之後,柳傳志已從公司退休,聯想控股的財報中就沒有披露過他的薪酬。

柳傳志從聯想集團拿的317萬美元的年薪。這個是他2012財年在聯想集團任職期間的總薪酬,之後他從聯想集團退休,聯想集團也不再披露其薪酬了。

2、聯想不配上科創板?

當然,聯想集團配不配在科創板上市,跟柳傳志退休工資無關,而是要看規則。

根據《關於在上海證券交易所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實施意見》、《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企業發行上市申報及推薦暫行規定》以及《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沒有一條關於資產負債率、高管薪酬的規定。所以,因此來否定聯想上市是沒有根據的,只是一種情緒化的表現。

關鍵還得看聯想集團到底符不符合科創板上市的定位和標準。

根據招股書,聯想集團將公司的智慧裝置業務定位“物聯網和智慧硬體”領域,公司的資料中心業務屬於“雲計算”領域。總之,聯想集團符合“新一代資訊科技”行業定位。

第1條:“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佔最近三年累計營收比例≥5%,或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金額≥6000萬元。”

根據聯想集團港股財報,聯想集團2018到2020年,研發費用佔總收入比例平均只有2.52%,2021上半年為2.71%,與5%尚有較大差距。此路不通還有一個“或”字。

招股書顯示,聯想集團最近三個財年研發投入佔各期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98%、3.27%和 2.92%,顯然沒有5%的標準。

但是,聯想集團最近三年研發投入為337.58億元,符合“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金額≥6000萬元”標準。從這個要求來看,聯想集團超過標準560多倍,簡直太符合了。

但是,作為一家成立37年的老牌企業,聯想拿“絕對值”而不是“含科量”更高的投入比例來要求自己,就有討巧之嫌了。

再來看第4條:“最近三年營業收入符合增長率≥20%,或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3億元。”

同樣,聯想集團迴避了“最近三年營業收入增長率≥20%”的標準,選擇了“最近一年營業收入金額≥3億元”的標準,稱公司最近一個財年的收入為4116.2億元,這意味著聯想集團超過標準1370倍。

這說明聯想集團也清楚,自己老了,成長性不足,絕對值來補。

從硬性標準來看,聯想集團符合標準,完全有資格上市科創板,但這種“就低不就高的”的要求,顯然不符合公眾的期待,也與聯想在業界地位不相匹配。

3、聯想只是賣電腦?

實際上,港股市場上有兩個聯想,要回A股的是上述的聯想集團,也是外界普遍提到的聯想。還有另一個更大的聯想是聯想控股,聯想集團是聯想控股的附屬公司。

根據聯想集團申請科創板上市的招股書,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聯想集團的業務包括智慧裝置業務和資料中心業務。

IDC釋出的資料顯示,聯想集團2020年PC全球出貨量7267萬臺,佔全球24%的份額,繼續保持全球第一PC大廠的地位。

所以,說聯想集團是一家賣電腦的公司並不過分,但是聯想控股的業務範圍就十分廣泛。

柳傳志在接受財新採訪時曾表示,早在1998年時他就意識到,“做IT風險很大,容易全軍覆沒,或者因為防範風險而裹足不前。”於是決定打造一個多元化的投資公司,確保聯想成為“百年老店”。

2001年,聯想分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楊元慶治下的聯想集團,主營PC業務;另一部分為郭偉執掌的神州數碼,主要業務IT產品分銷。同年,聯想控股成立。也是在這一年,柳傳志將聯想集團CEO一職交給楊元慶。

大聯想的多元化戰略就此開始。2011年,柳傳志開始將主要精力轉移到聯想控股;2019年12月,柳傳志宣佈退休。

如今,聯想控股已經形成“戰略投資+財務投資”雙輪驅動的業務模式,其中戰略投資以長期持有為目的,聚焦於戰略方向構建和最佳化資產組合,打造支柱型業務;財務投資以財務回報為導向,選擇合適的產品與標的組合投資。

具體來看,戰略投資包括IT(也就是聯想集團)、金融服務、創新消費與服務、農業與食品、先進製造與專業服務。2016年之前,聯想控股還涉足房地產業務。

財務投資具體包括聯想之星負責的天使投資、君聯資本負責的風險投資、弘毅投資負責投資管理,以及直接財務投資和投資性物業。

從這個角度來看,聯想已經不是消費者心目中那家主要賣電腦的公司。

4、聯想是一傢什麼公司?

聯想到底是一傢什麼公司?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名義上是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雙輪驅動”,實際上財務投資貢獻的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根據聯想控股財報,2014到2020年這7年來,戰略投資收入平均佔總收入的比例為99.31%,其中2014年接近100%,2015超過100%。當聯想靠著差異如此巨大的雙輪行進時,可想而知聯想只能原地打轉。

綜上可知,2014到2020年,聯想每年平均93.08%的收入來自IT業務。由此可以說,聯想依然是一家IT公司,聯想的業務多元化戰略依然任重而道遠。

從利潤層面分析,聯想控股是一家穩定而又不穩定的公司。

穩定的是,聯想的毛利率一直不高、淨利率一直很低。

2014到2020年,聯想平均毛利率為15.67%,wind資料顯示,整個科創板2020年毛利率的中位數超過43%;2014到2020年,聯想的平均淨利率只有1.31%,而wind資料顯示,整個科創板2020年淨利潤率的中位數為17%

無論是戰略投資還是財務投資,淨利潤表現起伏都很大,甚至有時候財務投資分攤、抵銷後還虧損。

在聯想所有業務中,2014到2020年,只有金融服務始終保持淨利潤為正,可以說是聯想的“現金奶牛”。金融服務收入平均每年只佔總收入的1.21%,但年平均貢獻了39.43%的淨利潤,特別是2018到2020年,金融服務貢獻的淨利潤達到55%。

組裝電腦是一個苦活累活,金融業務才是真香。從這個角度看,說聯想是一家準金融公司也不為過。

很難說清楚聯想到底是怎樣的一家公司,而聯想願景中的模樣是:以產業報國為己任,致力於成為一家值得信賴並受人尊重,在多個行業擁有領先企業,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投資控股公司。

看得出來,聯想是一家“既要又要還要”的公司,自己調子定得高,外界的期待也會越高。然而,已成為全球PC市場第一的聯想,卻沒有贏得與之地位相匹配的信賴和尊重。

科創板夭折了可以重來,但大而不強,大而不精的問題不解決,聯想的願景就止於願景。

10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曝阿里創始人馬雲首度現身香港,與商業夥伴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