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長》大賣,由此產生了迷思。
每次有爆款電影出現時,總會引發迷思,“以為拍電影和電影公司都很掙錢”。
現實卻是這樣的:每當可能有爆款電影出現時,相關影視股就瘋漲;但沒等電影下架,股價就連著下跌。
眼下就有個典型案例,《中國機長》上映前,相關上市公司股價都出現了快速拉昇,比如聯合出品方幸福藍海(300528.SZ),9月23日直接漲停。但長假回來第一天,幸福藍海股價又大幅走低,盤中一度跌停、最終跌幅為9.73%。
《中國機長》從9月30日上映,8天的累計票房已接近20億,並且從10月5日開始反超《我和我的祖國》,連續成為單日票房冠軍。
“影視股就只能做短線操作。”我認識的一位朋友說。但為什麼會這樣呢?
一
爆款,不是說有就有的。
在國慶檔的三部電影裡,《中國機長》是最不被看好的。原因總結起來,無非這三個:
首先,《我和我的祖國》、《攀登者》和《中國機長》是同題競爭;
其次,中國機長的故事不好講。這個故事的原型,是2018年5月發生的川航3U8633航班緊急迫降事件。整個過程只有40分鐘,怎麼才能講得好?
其三,導演劉偉強此前沒有拍過這類片子。
雖然操作這類電影,博納已經駕輕就熟,而且他們從前也確實拍出過賣座電影。
比如2016年的《湄公河行動》,是當年國慶檔的票房冠軍,總共賣出了接近12億元的電影票,比同期兩個競品的總和還多。
此後的2018年,博納又把《紅海行動》送進了春節檔,而且大獲全勝,總票房達到了36.48億元。
無論是從怎麼講這類故事,還是市場可能會怎麼反映,博納至少是心裡有數的。所以才敢在今年一年內推出三步這種型別的電影,除《中國機長》外,還有《烈火英雄》和《決勝時刻》。
同時,博納啟用了明星導演和明星演員的雙保險機制。劉偉強從前拍過《無間道》和《古惑仔》,“是個好導演”。演員陣容也足夠豪華,雖然很多人認為AB和關曉彤多餘。
不過這些只是爆款的必要條件,卻並不等同於爆款。不到上映,誰也不知道電影到底會撲街還是大賣。就像2016年的《封神傳奇》,博納是衝著25億元的票房去的,結果最後卻被證明是個大爛片,口碑和票房都不行。
二
即使爆款,賺錢其實也那麼多。
票房大熱,並不等於就能掙錢。這個行業裡有個說法:票房要到投資的3倍以上,投資方才有可能回本。
《中國機長》是部挺“貴”的電影,其中僅拍攝用的飛機模型就花了3000萬。今年5月,戛納電影節期間,《中國機長》的預算被外媒爆出,約為6000萬美元,也就是超過4億元人民幣。
截止10月13日,《中國機長》的總票房已經突破24億元,超過了貓眼此前23.54億元的預估值。有人因此認為,這會讓博納賺得盆滿缽滿,“保守估算,能賺4億元。”折騰超過1年、賣了20多個億,賺了可能一倍的錢。這個收益率,很多人未必就看得上。
不過在電影圈裡邊,這已經是個相當不錯的結果。二八定律也在日漸主導電影市場。以2018年上半年為例,271部在電影院放映的中國產片中,僅15部票房過億,真正有錢賺的則只有12部。有個做諮詢的朋友更悲觀。他說,2016年~2017年間,市場上真正賺錢的電影,可能只有20部。
即使像《中國機長》這樣的爆款,投資人又能拿回多少錢呢?現實中的票房收益,是道相當複雜的計算題。
按照行業裡的慣例,電影票房在分成前,先要扣除5%給電影專項基金、3.3%交特別營業稅。以《中國機長》現有票房計算,這就是筆近2億元的支出。
剩下部分,院線要分走其中的一半多,具體比例則與影片“強弱勢”直接相關,但大體在總數的57%~62%之間。即使按低檔計算,對《中國機長》而言,這也已經接近12億元。
再付掉給發行方的錢,院線代理髮行墊付的費用後,才是所謂的“淨票房”。這裡邊再刨掉成本,才是票房利潤。
參與分成的,也是個長長的名單。電影的主要演員、導演甚至製片人可能都會參與。他們的收入和最終利潤掛鉤,這是行業裡慣常採用的一種做法。
電影的投資人自然有份分一杯羹。《中國機長》除4家主出品人之外,還有17家“聯合出品方”,它們往往也是這部電影的投資人,其中就包括了幸福藍海的全資子公司。
如果像博納那樣,在《中國機長》中既是主投、又是發行方,旗下院線又參與放映,那算起收益來就更麻煩了。因為各家採用的標準不一樣,同行業不可比。這成了影視類公司上市程序中的一大障礙。
三
爆款賺的錢,一個不小心就都賠進去了。
博納就有過這樣的經歷。2016年,他們有《湄公河行動》、《澳門風雲2》,兩部片子的票房總和接近22億。當年的《封神傳奇》卻慘遭市場厭棄,這部電影投資超過5個億、票房卻還不到3億。
結果是當年博納的票房收入增幅斷崖式下降,2016年僅比上一年小幅增長了3.73%,而2015年的還有48.69%的增幅。這也使得博納當年的營業利潤出現虧損。
爆款電影的業績,沒有爆款可能不會遭到哪裡去,有一個爛片就完了。這倒蠻像是PE投資的。但哪家影視公司一年沒有幾十個專案在滾、誰家不一年上個十來部電影?誰能保證其中就不出個賠錢貨呢?
如果看資料,影視公司日子整體沒那麼好過。以博納為例,從2014年到2016年,博納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率都在2到5個百分點之間徘徊。其中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政府補貼。僅2016年,博納就拿到了超過2.1億的政府補貼,這不僅彌平了經營性的虧損,還創造出了1.02億元的歸母淨利潤。
這兩年的情況有沒有改觀?答案大概率是沒有。因為大家都不好。今年上半年,華誼兄弟、北京文化、萬達電影無一例外營收和淨利潤都大幅下滑,其中華誼兄弟僅今年上半年就虧損了3.79億元。光線傳媒雖然營收還有六成以上的增長,但淨利潤卻同比縮水了近七成。
票房收入的波動性大,導致公司的營收、利潤都會劇烈起伏。所以A股市場對影視公司也不是很待見。2017年全年有438家企業上市,其中僅有3家影視公司,而到了2018年則沒有一家獲准上市,包括開心麻花、和力辰光等都撤回了上市申請。
眼下A股排隊中的影視公司中,就僅有博納一家。為什麼是博納呢?一種觀點認為,它是從美國退市回來的,合規性相對較好。
博納也算是影視公司中搞資本運作的急先鋒,2010年就在納斯達克上市,但是6年後就退市了。因為股價表現很差,上市第一天就破發。而在國內上市的光線傳媒、華誼兄弟卻是風光無限。
所以2016年4月,博納就從美國退市、同時緊鑼密鼓地推動A股上市。不過非常不湊巧,無論是行業還是資本市場,都進入了盤整期。
最後問題來了,如果博納能如願上市,你會買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