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8月19日晚間,特賣電商平臺唯品會公佈今年第二季度未經審計財報。財報顯示,唯品會第二季度淨收入達214億元,同比增長6%,高於市場預期的237.84億元。與此同時,公告顯示,公司CFO楊東皓在宣佈辭職。

唯品會繼續重新整理自己創下的連續30個季度保持盈利的記錄,繼續在盈利的週期穩步前進。

然而,超出市場預期的業績表現,卻並未贏得投資者的認可。

唯品會盤中一度跌超20%,截至當日收盤,報19.26美元,跌19.45%,總市值130億美元,市值蒸發超30億美元。

從垂直電商的頭部王者,一路蛻化為第二梯隊的成員,在電商大躍進的狂潮中,唯品會錯過了什麼?

增長乏力,天花板效應凸顯

在資本市場的邏輯中,未來的成長空間,高於當下的業績。股票的價值,未來的增長預期顯然高於當下的經營表現。從這個邏輯上來看,唯品會在資本市場的遇冷,也在情理之中。

事實上,作為垂直電商領域的電商平臺頭部玩家,唯品會遭遇了“天花板”。

成立於2008年的唯品會,從成立伊始便被打上了正品清庫存的標籤。而其擅長的產品品類也非常集中——服裝領域。由於卡位精準、使用者人群定位明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物美價廉的唯品會保持了高速的增長。

在彼時,無論是經營業績還是平臺的使用者增長,憑藉在垂直領域的驚豔表現,唯品會甚至能夠躋身頭部平臺,與阿里、京東一較高下。在唯品會買正品,甚至成為對品牌有特殊偏好、但對新品不甚敏感人群特有的消費習慣。

由於擁有出色的供應鏈整合能力以及出色的營銷能力,唯品會成長為服裝電商領域無可匹敵的巨頭。

資料顯示,截止到目前,唯品會已與超過6000家國內外知名品牌達成長期深入合作,使用者規模超過3億,在品牌和使用者存量方面已經形成了天然的優勢。

但對於唯品會而言,“成也服裝、敗也服裝”。

給唯品會帶來營收高速增長的服裝主業,從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束縛其發展的枷鎖。高度聚焦之後形成的壁壘,不僅讓其高築起了護城河,更讓其自己“作繭自縛”。

“清庫存”與“賣尾貨”的堅固標籤之下,在讓其保持了獨特品牌個性的同時,也增加了其破圈突圍的難度——絕大多數優質品牌商拒絕將新款放在唯品會平臺售賣。唯品會只能在初始的位置,持續去做固定的業務。

業務範疇的突圍已是艱難,使用者的持續高速增長也難以為繼。儘管唯品會的使用者留存度和品牌忠誠度都相對較高,但經過十餘年的持續積累,使用者的增量瓶頸已經出現。在可見的預期內,唯品會的快速增長也將終結。

作為依靠流量起家的平臺,如果需要靠使用者存量吃老本,那麼就意味著其步入衰退期。唯品會如果在短期內找不到新的增長點,那麼其很難在這一競爭激烈的電商領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艱難轉型,失敗的突圍

事實上,唯品會從未放棄過“多元化”的嘗試。但從唯品會的多元化路徑來看,其顯然喜歡“跟風”。

早在2016年10月,網際網路第三方支付熱火朝天之際,唯品會推出唯品金融。2017年,唯品會戰略規劃出“三大馬車”——電商、金融、物流。

但在金融領域,唯品會的表現並不好。根據2017年財務報告,網際網路金融業務淨收入2.5億元,壞賬1.2億元。唯品會啟動自建的物流,也導致履約成本費用在總運營支出中所佔的比例居高不下,高達50%左右。

追逐風口,並沒有拯救唯品會。

2019年,唯品會先是“忍痛割愛”,甩掉物流業務,重新與第三方快遞公司建立合作;而被其視作新的增長極的金融,也最終“神隱”。

唯品會曾在年報中披露過唯品金融資料。2015年至2017年,唯品金融淨收入佔集團淨收入分別為0.15%、0.2%、0.34%;2017年壞賬計提達到1.2億元。但在最新的年報中,唯品會的金融業務收入已經變成了其他收支的選項。

可以相互印證的是,唯品會內部也在“去金融化”。2019年,便有訊息曝出唯品會的金融部門裁員減人,金融產品也陷入“停用風波”。

轟轟烈烈的轉型,最終黯淡轉型。不甘心失敗的唯品會,再度重新聚焦主業。

2019年,現金流充裕的唯品會希望通過發力電商,再度在電商江湖上演王者歸來。而此次,唯品會選擇的切入點是往綜合性電商的道路上進行試探佈局。

2019年,唯品會開展了三次大手筆的收購:一是斥資29億元併入杉杉集團,正式由一個第三方平臺向自建供應鏈源頭的道路邁進;二是整合拓展美妝等業務;三是投資都市麗人,開闢內衣新賽道。

從唯品會的動作來看,公眾不難看出,唯品會希望通過引入多元化的自有貨源,來豐富平臺自身的業務和產品品類。顯而易見,其向主業周邊擴展布局的方向,就是要為自己找尋新的增長點。

而除了主業之外,唯品會還在生鮮等領域展開佈局,但事實上,仍然是雷聲大雨點小,這些外延的業務也並沒有給唯品會帶來太多的驚喜。

事實上,這種探索從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在削弱唯品會自身的“特賣”標籤。是選擇放棄主業,在多元化的道路上重新梳理業務渠道推進轉型;還是穩紮穩打逐步擴大護城河的範圍,對於唯品會來說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品牌折扣就是價格戰的有效方式。淘寶、拼多多、京東在做的百億補貼,對品牌新品進行補貼銷售,以獲取使用者增長,也是對唯品會業務的衝擊也不容小覷。

隨著其他電商平臺的快速崛起,如果唯品會無法採取行之有效的突圍策略,那麼其主營業務的陣地也將難以維繫。不誇張地說,擺在唯品會面前的,是一場生死之戰。

聚焦主業,唯品會的生機依然健旺

轉型失敗難以突出重圍,帶給唯品會的不僅僅是陣痛,更是戰略層面的迷茫。

但事實上,唯品會連續盈利三十一個季度。相較於持續燒錢卻盈利無望的其他網際網路平臺,唯品會用紮紮實實的業績證明了其模式的商業價值。

就唯品會而言,儘管已經沒有了高速增長的空間,但依託沉澱的存量使用者和品牌影響力,對使用者展開精細化運營,或許更有想象力。

唯品會發軔於“品質特賣”,其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這一標籤也是一以貫之。唯品會在業績上的表現已經證明這一市場的強勁需求。與其在多元化領域毫無頭緒地探索,不如堅定地在“品質特賣”的道路上做到獨一無二。

目前而言,唯品會的“品質特賣”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事實上,即使是宣稱正品,但假貨依然屢禁不絕。在多個投訴平臺,唯品會成為被投訴的物件。

並且,不少資深使用者也認為,目前的唯品會存在“店大欺客”的現象。擁有三億存量使用者的唯品會,如果能有效做好使用者留存,即使無法保持持續的高效增長,其想象力空間依然巨大。

唯品會的官網顯示,目前唯品會已經合作超過20000個品牌,供應商型別包括品牌生產商、品牌官方授權總代理商、品牌分公司及國際品牌駐中國的辦事處等。

優化供應鏈管理、做好使用者的精細化運營,切實將品質特賣進行到底的唯品會,一定會讓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從野蠻生長到精耕細作,唯品會的出路在於能否如辛勤的農夫一般,用耐心和精力打磨好這塊擁有三億粉絲的肥田。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去“金融化”強“科技化”360數科業務升級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