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文|《浙商》主筆 姚恩玉

當今世界網際網路經濟中,貝佐斯以及馬雲已然成為兩座高峰,牢牢地楔在世界網際網路發展史上,並在可預見的未來,持續影響我們的時代。

亞馬遜創始人兼CEO傑夫·貝佐斯近日再度成為資本市場的焦點:隨著亞馬遜股價持續大漲,貝佐斯的身價也不斷攀升,日前已經突破200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一人。

而在中國,另一位企業家也始終處於資本“名利場”中:隨著螞蟻金服即將上市訊息的傳開,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的身價被一再盤點。據了解,馬雲持有螞蟻金服8.8%的股權,按螞蟻最後一輪融資估值1556億美元計算,馬雲持有螞蟻金服市值為137億美元。此外,馬雲還擁有螞蟻金服50%的表決權。通過層層股權穿透,馬雲仍擁有對螞蟻金服的實際控制權。

在經濟浪潮中,大企業與優秀企業家總是特別醒目。他們如星辰燭火,照亮經濟發展的軌跡,其奇思妙想、勇氣、智慧與毅力,構成整個經濟浪潮中的重要部分,沖刷固有“河道”,改變潮水流向。很難說是大企業與企業家的動向改變了經濟版圖,還是因為經濟浪潮總是率先裹挾那些弄潮兒,令他們先行一步、快人一拍。正如時勢與英雄之間的相互推動,最終造就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一切。

當今世界網際網路經濟中,貝佐斯以及馬雲已然成為兩座高峰,牢牢地楔在世界網際網路發展史上,並在可預見的未來,持續影響我們的時代。

巧合的是,這兩個遠隔重洋分別創業的企業家,生命的旅程中有著種種交叉甚至重疊的部分。

1964年1月,貝佐斯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呱呱墜地;8個月後的9月10日,中國杭州,馬雲出生。

另一個對於兩人而言如誕生之日一般重要的年份是1995年。這一年,貝佐斯用3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在西雅圖郊區的一個車庫建立了全美第一家網路零售公司——亞馬遜,當時他想令這家公司成為“地球上最大的書店”;同一年,任教於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現為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馬雲在出訪美國時首次接觸到因特網,回國後創辦網站“中國黃頁”,至此開始了他一發不可收拾的創業生涯。

同一年出生,同一年創業,這兩位企業家幾乎同時在經濟舞臺上冉冉升起,恰如“雙子星”,遙相呼應,閃爍光芒。

創業:西雅圖情緣

貝佐斯創業的念頭其實在1989年時就已經萌芽。當時,在華爾街工作的他利用業餘時間,與他人一起建立了一家利用傳真傳送業務通訊的公司,但因無法籌得資金而以失敗告終。

機會最終在1994年向他迎面“飛”來。當年,貝佐斯發現網際網路每年以2300%的速度增長,這令他十分興奮。在與其他人進行創業“頭腦風暴”時,貝佐斯想出了“萬貨商店”的點子,這可以說是現在亞馬遜最早的雛形。

這個點子堪稱冒險,因為即使在美國,電子商務在當時也屬於違法行為,然而貝佐斯未有動搖。在列出20種可以在線上銷售的東西之後,他最終選擇了書籍為切入口。同年,貝佐斯離開華爾街,開車前往西雅圖。在選擇落腳城市時,貝佐斯考慮到新公司需要IT人才、物流要方便,同時稅收要優惠。為此,他專門列了一張大城市清單,把不滿足以上三個要求的城市捨棄,最終選定了西雅圖。

1994年,創立新公司時,貝佐斯起初命名為Cadabra,但朋友認為這個詞聽起來像“Cadaver(屍體)”,於是他決定以地球上孕育最多種生物的亞馬遜河重新命名。1995年6月,亞馬遜網站正式上線。

比較貝佐斯,馬雲的創業顯得更不容易。高考三次才艱難過關的馬雲並不是和貝佐斯一樣的學霸,其外語本科專業也是被調劑的。畢業後,馬雲當了一名英語老師。

同樣於1994年,三十而立的馬雲有了創業的念頭,創辦了杭州第一家專業翻譯社——海博翻譯社。

1995年,“杭州英語最棒”的馬雲受某政府部門委託到美國催討一筆債務。在西雅圖,對計算機一竅不通的馬雲第一次接觸到了網際網路,隨後很快意識到這是一個創業良機。這一年,馬雲辭去了大學教師工作,開始了“中國黃頁”的創業歷程。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西雅圖這座城市催生了中美兩大網際網路鉅子的創業熱情。那麼,為什麼是西雅圖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比爾·蓋茨是西雅圖人。因此,微軟的總部就在西雅圖。另外,當時西雅圖的計算機產業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第一批做8086計算機的公司多數在西雅圖。

濃郁的計算機產業氛圍,最終吸引了貝佐斯,激發了馬雲。

比較起進入計算機產業福地的貝佐斯,馬雲面對的是一片“荒土”。1995年,計算機之於中國大部分家庭而言還是奢侈品。當年,中國研發的曙光1000大型機剛剛通過鑑定,峰值每秒25億次。就在大洋彼岸,同年微軟推出Windows95,掀起了一場家用電腦革命。

企業家的偉大之處,在於無中生有的魄力。如果說馬雲是頂著基礎設施的荒蕪白手起家,那麼貝佐斯則是冒著非法營業的危險,開始了亞馬遜的征程。

發展:選擇遠高於企業本身的使命

1997年5月15日,亞馬遜上市。在此之前,貝佐斯面臨當時全美最大的連鎖書店——巴諾書店的起訴,這令其在IPO前名聲大漲。上市之初,貝佐斯就對公司股東表示:“亞馬遜立志做一家有長遠發展的公司,公司所做的一切決策也將立足於長遠的發展而非暫時的利益,我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建立一家偉大的公司,一家我們的子孫們都能夠見證的偉大的公司。”

這段話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是的,它有一個“中國版本”。1999年3月,堪稱那個時代的連續創業者的馬雲在杭州湖畔花園,匯聚後來被統稱為“創業十八羅漢”的其他17人,創辦了阿里巴巴。當時馬雲闡述了三大願景:阿里巴巴未來要成為服務中國中小企業的一家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在未來要成為市值50億美元的企業,以及要做一家生存102年的企業。

事實上,亞馬遜和阿里巴巴一樣,其使命一直在創始人對其初步定位後不斷進行微調。1995年,亞馬遜希望成為“地球上最大的書店”;1997年,亞馬遜希望成為最大的綜合網路零售商;2011年,貝佐斯希望它能成為“最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

幾乎所有的公司都說要以客戶為中心,但無疑亞馬遜是公認做得最好的,並以此聞名。在很多場合,在向公眾解釋這一根本理念時,貝佐斯都將亞馬遜和索尼做對比。二戰以後,盛田昭夫(Akio Morita)創立了索尼公司。盛田昭夫說,索尼公司的使命是讓日本以高品質聞名於世。當時,日本被普遍認為是出產低價劣質產品的國家,盛田昭夫沒有說索尼的目標是讓索尼以高品質聞名,而是選擇了一個遠遠超過索尼自身的使命。

貝佐斯也有類似的想法。他想讓所有其他公司將亞馬遜作為“以客戶為中心”的最高標準。這和“以競爭為中心”的理念是完全不同的。正是因為這種理念,亞馬遜開始在可以提高顧客體驗的不同方向上創新。也正是因為這種理念,不同於幾乎所有其他公司,亞馬遜採取了更長期的方式在思考所有的經營問題,因為如果一個公司以短期利益為先,很多時候很難堅持為顧客做正確的事情。

與之相近的另一個策略是,貝佐斯總把目光放在不變的事物上。在2012年re:Invent大會上,貝佐斯這樣說:“我常被問一個問題:‘在接下來的10年裡,會有什麼樣的變化?’但我很少被問到‘在接下來的10年裡,什麼是不變的?’我認為第二個問題比第一個問題更加重要,因為你需要將你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我們將精力放到這些不變的事物上,知道現在在上面投入的精力,會在10年裡和10年後持續不斷地讓我們獲益。當你發現了一個對的事情,甚至10年後依然如一,那麼它就值得你將大量的精力傾注於此。”

與貝佐斯一樣,馬雲也選擇了一個遠高於企業本身的使命起家,以此激勵、鼓舞員工。“想成為102年的企業”這句口號,曾經在不同場合受人質疑。但是,時代證明了它的價值。

若從這個角度而言,從發展伊始,這兩位企業家所關注的道路就不僅僅只是企業本身,還有更廣闊的星辰大海。

相似:非凡的人格魅力與浪漫性格

現在,馬雲已成為中國最有魅力的企業家之一,而阿里巴巴同樣深深刻著這個創始人的印跡:無論是時常高舉高打的張揚風格,還是高度的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甚至天馬行空一般的產業佈局及管理能力,無一不是從馬雲身上投射出來的魅力。

與阿里巴巴一樣,亞馬遜同樣稱得上是一個由貝佐斯“驅動”的企業。執掌亞馬遜20多年來,貝佐斯很少犯錯。據《萬事通商店:傑夫·貝佐斯和亞馬遜時代》(The Everything Store:Jeff Bezos and the Age of Amazon)的作者布拉德·斯通形容,“在某種程度上,整家公司都在圍繞他的大腦——一臺意在將他的獨創性和動力盡可能廣泛傳播的放大器——運轉。”

這兩位企業家甚至擁有相似的人格魅力:在馬雲被外界稱為“長得像外星人”的同時,貝佐斯則以“笑起來驚天動地”的特徵被廣為人知。圍繞著他的笑聲甚至有個逸聞:小時候他帶著弟弟妹妹去看迪士尼電影,結果弟弟妹妹回來後表示沒聽到電影講什麼,因為貝佐斯的笑聲淹沒了一切。他的笑聲常被人形容為外星人般高亢連發的特殊笑聲,很像是汽車防盜器響起時的高分貝噪音。

這兩大商業巨頭航行時,都依靠其掌舵人非凡的人格魅力與浪漫性格。

馬雲有著強烈的武俠情懷。他不僅以“風清揚”自命名,阿里內部隨處可見的以金庸小說的地名命名的場所,相互之間以金庸小說中人物的花名稱呼,彷彿讓你置身一個武俠世界。相對於馬雲的武俠情懷,貝佐斯更喜歡把目光瞄向更遠的太空。他名下有一家著名的公司Blue Origin。這家公司有名然而神祕,主營業務是太空探索,貝佐斯將其使命定義為提高太空旅行的安全性並降低其成本。目前,Blue Origin已經生產了數款飛行器及火箭產品。貝佐斯對於太空的浪漫情懷甚至可以追溯至18歲,當時,高中生的他就以一篇名為《零重力對家蠅老化速率之影響》的論文,贏得了NASA的學生論文獎,並受邀去參觀太空飛行控制中心。

在貝佐斯的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紀念冊上,他的照片旁寫著科幻小說作家雷·布萊德伯瑞一句既大膽又高深莫測的名言:“宇宙對我們說‘不’,但我們以血肉之軀來回應,大聲說‘是的’!”

也許是受到了貝佐斯的感染,“NASA”現在在中國更多地與馬雲聯絡在了一起。在阿里巴巴首屆技術大會上,馬雲宣佈了一項新的計劃:“NASA”。“阿里巴巴未來20年的願景是構建世界第五大經濟體,服務全球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企業盈利。就像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那樣,驅動人類科技和生活極大進步。”

比較起以上看似虛無縹緲的東西,更令人在意的是其企業發展史。事實上,細究兩個不同的生態圈發展歷史,我們不難發現,亞馬遜和阿里巴巴在創新與業務拓展上,總是呈獻驚人的相似之處。無論在最初的電子商務領域,還是在最新的人工智慧領域,貝佐斯與馬雲總是先後誕生類似的主意,走上相似的道路。現在,兩家公司都同時涉足5個以上行業,並在印度等新興網際網路發展地區展開正面“戰役”。關於這部分內容,本期策劃中將以行業為劃分,進行更詳細的解讀。

未來:不同領域持續競爭與合作

如果說細究其中的不同,那麼此前,馬雲在達沃斯論壇特別對話環節所說的一番話或許可作參考。“世界不是隻有一種商業模式。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模式,為某種模式而努力的人必須相信這種模式,我相信我所做的。阿里巴巴和亞馬遜有所不同,亞馬遜自己控制所有環節,從買到賣;我們的哲學則是希望打造生態系統,賦能其他人,協助他們去銷售、去服務,確保他們能夠比我們更有力量,確保我們的夥伴、10萬個品牌和中小企業能夠因為我們的科技和創新,而擁有與微軟、IBM競爭的力量。我們相信通過網際網路技術,我們能夠讓每一家企業都成為亞馬遜。”

相比馬雲掌控下的阿里巴巴,亞馬遜的系統閉環特性更強。近年來,關於貝佐斯“獨裁”的聲音也充斥於各種社交媒介之中。然而,在亞馬遜的閉環生態系統中,內生出如聞名世界的物流服務系統、AWS等創新業務,亦是不爭的事實。

無論如何,同時啟程於西雅圖的兩位企業家,未來想必還將在不同的領域持續競爭、合作。幸運的是,企業家之間很少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悵惘,更多的應該如此前BMW百歲誕辰時賓士的祝福一般:“感謝一百年的競爭,沒有你的那三十年,其實很無聊。”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貝索斯財富超2000億美元背後:若沒離婚可能提前倆月就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