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一份調查資料表明,超過一半的企業其實並不理解如何通向數字化。

在1991年被提出的“跨越鴻溝理論”,現在看來正在被行業數字化轉型不斷的驗證著。擺在政企客戶的面前就有這樣一道鴻溝,要麼跨越,要麼粉身碎骨,你的選擇是什麼?

鴻溝仍在

事實上,擺在政企客戶面前的數字化鴻溝,依然存在。

首先,中國政企客戶的上雲率相比於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根據麥肯錫等研究機構的資料顯示,2018年,美國企業上雲率已經達到85%以上,歐盟企業上雲率也在70%左右,表明這些國家和地區在利用數字經濟核心基礎設施方面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為產業升級、企業數字化轉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而據中國電子學會等組織和機構的不完全統計,2018年,中國各行業企業上雲率只有40%左右,在數字經濟核心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其次,很多數字化專案的實際效果達不到預期目標。部分智慧專案解決的問題不夠徹底,比如一些智慧交通專案的實地體驗,對路況做出改善不夠明顯;一些智慧醫療的落地醫院,在實際的就醫流程中優化還略有不足;一些投入數字化積極性很高的銀行,解決手機支付業務的問題,還欠缺對櫃檯業務“智慧”化的考慮等等。

第三,部分企業客戶對雲的理解還停留在Cloud 1.0 時代。其實,上雲並不是錦上添花,而是要演進到生死攸關的生產系統。此前,業界提出,Cloud 2.0時代將是大型政企上雲的時代。保守估計,到2025年,所有企業資訊科技解決方案都會雲化(用到雲的技術、雲的模式),85%以上企業應用會部署到雲上。

第四,對5G、AI、雲等新技術融合需要更深的思考。應該說過去的雲端計算,主要圍繞計算、儲存和網路等基礎設施,是以建設為主,運營為輔。但上雲對政企客戶來說,並不是目的,而是要做到切實的業務發展。那麼,如何將雲與5G、AI這些新技術有機地融合,落地到企業應用上來,也將是一個長期的課題。

總而言之,政企客戶的數字化程序必然是一個長跑,而如何跑好上雲這關鍵的第一步,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長跑?

為什麼說政企客戶的數字化轉型是一場長途馬拉松?因為任何短期的投入,只會解決淺層次的數字化問題,而任何業務的重塑都需要在深層次解決數字化的難題。

數字化轉型的意義是通過數字化技術來大幅提高創新的能力,重塑業務,以獲取更為快速的商業成功。而深層數字化絕不僅僅是IT的問題,更是管理和決策的問題,將資料看做未來企業的核心資產,通過數字平臺,和AI等技術的實現,走向深層數字化,將是政企在未來中國數字經濟版圖中,座次重新排定的一次巨大機遇。

《中國雲端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當中也提到,現階段,隨著數字化轉型的不斷深入,雲端計算技術與政府和大型企業的業務不斷融合,政府已經充分認識到雲端計算的價值,成為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的重要手段。

首先,政府和企業上雲有利於更好地促進各類資訊科技的普及應用,加快了軟體、平臺、網路等方面技術融合的步伐;其次,以雲平臺為基礎,通過資訊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人才流、物資流,可以有效整合優化設計、生產和市場資源,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高效對接與協同創新,重塑生產組織方式和創新機制;第三,政府和企業藉助雲上的軟體應用和資料服務,能夠更迅速、更便捷、更高效地提高服務和生產管理效率、優化業務流程,加速培育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

的確,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華為雲也深刻地認識到政企客戶上雲不能一蹴而就,所以將這條數字化路徑歸納為三個階段:傳統業務雲化、資料能力雲化、雲上業務創新。

在筆者看來,這種劃分打破了雲端計算標準化服務的老問題,將政企客戶上雲以按需的方式,給予了差異化的解決方案。畢竟政府和各行業企業資訊系統的重要程度不同,上雲用雲的需求也存在差異,例如黨政軍等核心部門及一些戰略性涉密企業,其資訊系統涉及到國計民生,因此在應用雲技術時需要其具備較高的資訊保安,而一些普通行業的企業,大部分在保證資訊系統安全的基礎上,可進一步追求更高的系統效率。

所謂長跑,也並非是一成不變的慢跑,隨著不同的上雲階段,找到不同的發力點,輔以不同的節奏,這才是一場真正的數字化長跑。

大型政企數字化的“助推器”

既然大型政企客戶的數字化會是一場長跑,那麼就必然需要源源不斷的推動力。那麼什麼樣的雲服務商才是最能匹配政企客戶上雲的“助推器”呢?

筆者認為必須要具備三個要素:

第一,雲服務商自身必須有深厚的數字化經驗,這些從實踐中得來的“精華”,更能成為政企客戶數字化的“養分”。

那麼,華為雲的優勢就在於,華為在過去30年積累了足夠多的數字化經驗,而華為雲則是將這些經驗通過雲的方式,向政企客戶進行傳遞。比如華為在2012年之前,全球IT基礎設施的成本高達2億美金,但在完成上雲的流程優化之後,這個成本降低了一倍還多。再比如,華為內容的研發上雲,將研發的週期從9個月縮短到不到3個月。

實際上,華為內部的數字化建設,與雲之間也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比如很早以前華為就做了自己的私有云,當引入私有云之後開始發現,資源效率的提升,對業務有很大的幫助。之後,華為又建設了自己的公有云,這個時候發生的變化則是IT開始為提升業務效率服務,這才讓華為正式成為了數字化的企業。

類似的故事在華為內部不勝列舉,而這些寶貴的經驗,現在都化作華為雲上,政企客戶可以觸手可及的動力之源。

第二,面對多種新技術的融合,雲服務商必須有能力融合5G、雲、AI等一系列的技術,這並不是簡單的物理迭加,而是在化學層面的技術交融。

從這個角度看,華為雲具備這多方面的優勢。在5G層面,華為已獲取了60個5G商用合同,全球基站發貨量超過20萬臺。依託華為集團的5G技術優勢,華為雲也將為更多的企業帶來創新的機遇。

在AI層面,應該分兩個方向來看。

首先在AI能力方面,華為在人工智慧領域從晶片到演算法等基礎研究上有長期深厚的積累,有能力通過端、邊、雲建立開放的平臺,打造全棧全場景AI解決方案。基於全球首個覆蓋全場景人工智慧的華為Ascend(昇騰)系列晶片以及基於華為Ascend(昇騰)系列晶片的產品和雲服務,提供充裕、經濟的算力,讓雲無處不在,讓智慧無所不及。

其次,在AI的行業應用落地方面,截至目前,華為雲已經在10+行業的500+專案中實現了AI應用的落地,包括智慧城市、製造、醫療、汽車、園區、物流、家庭、網際網路等。比如,在醫藥領域,華為雲和金域醫學在宮頸癌檢測專案方面合作,基於華為雲人工智慧技術,能幫醫生篩查80-90%的正常病理切片,診斷效率提升5-10倍;在工業製造領域,華為和三聯虹普合作,通過工業智慧體實現客戶需求匹配率提升28.5%;品質特徵庫從10維擴充套件為100+,精準的分類器模型準確度超90%;模型訓練從月縮短到小時,實現方案快速閉環。

而對華為雲而言,最大的關鍵不在於華為有5G和AI兩大核心能力,而是華為雲能夠在雲端將5G和AI進行有效地融合。就在上個月,首臺搭載5G裝置的402號“和諧HXD3D”型大功率電力機車緩緩駛入西安機務段機車整備場,標誌著中國開發的“5G+AI智慧機務系統”正式投用。這就是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華為開展技術創新,實現“5G+AI”技術與鐵路機務的深度融合的經典案例。

第三,針對政企客戶的特定需求,雲服務商必須滿足相比通用雲服務更嚴苛的安全保障。

《中國雲端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中指出,鑑於雲端計算承載的業務應用越來越重要,政府和大型企業使用者對雲端計算技術的要求會隨之提升,特別是對執行著政府和企業的核心應用與資料的關鍵資訊系統,甚至需要包括晶片、IT基礎裝置以及生態系統等各環節全流程才能保證國家和產業的安全穩定發展。

由此可見,全棧雲端計算平臺必將成為政府和大型政企的主流IT基礎設施。

在安全性方面,華為雲以資料保護為核心,以雲安全能力為基石,以法律法規業界標準遵從為城牆,以安全生態圈為護城河,依託華為獨有的軟、硬體優勢,打造業界領先的競爭力,構建起面向不同區域、不同行業的完善雲服務安全保障體系,並將其作為華為雲的重要發展戰略之一。

在近期舉辦的“西安·選擇不凡 華為雲城市峰會2019”上,華為雲正式釋出政企智慧升級的“助推器”,基於1朵華為雲,依託鯤鵬+昇騰2大創新引擎,利用“5G+雲+AI”3項核心技術,華為云為政企市場提供4大遷雲服務、5大用雲支援、6大旗艦雲服務及7大產業賦能平臺等一系列服務,為城市智慧升級和企業智慧轉型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客觀地說,真正意義上理解數字化轉型的政企客戶還在少數,政企客戶的數字化轉型,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有很深的鴻溝需要跨越,而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做出正確的選擇,讓更適合的雲服務商,參與到數字化的程序中來,跨越鴻溝,也許真的就這麼簡單。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基金定投,知道這三件事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