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上海海關正式啟動“跨境電商B2B出口”試點工作,標誌著上海口岸開啟了規模化“賣全球”的跨境電商貿易新徵程。同日,央視播報9月1日起新增12個跨境電商B2B出口監管試點。
新出臺的B2B出口通關方式優先對B2B出口貨物查驗、辦理轉關手續,並通過線上傳輸訂單等資訊實現報關全程資訊化,大幅提升通關效率,同時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的便捷通道有效降低了企業通關成本。而這也是B2B跨境電商首次在海關統計層面被清晰界定,從一般貿易方式中剝離。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隨著相關政策的完善、跨境電商平臺的豐富、商家供應鏈配套設施升級、社交化營銷的滲入、直播帶動購物體驗感的提升等多方面因素共同推動跨境電商使用者、交易規模高速增長。
近年來,國內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速平穩,但跨境電商交易規模快速增長,2010年-2019年國內跨境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由1.3萬億元增長至9.4萬億元,增長近6倍,9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達20%以上。
從市場規模看,據網經社資料,2019年中國出口跨境網路零售市場規模達到1.73萬億元,同比增長23.57%,2013-2019年的複合增速達到28.74%。
從企業出海佈局來看,以亞馬遜平臺為例,據Marketplace Pulse的研究,Amazon.com平臺前一萬名賣家結構中,中國賣家的數量佔比於2020年1月達到49%,高於美國的47%。
新增賣家上,20017-2018年Amazon.com平臺新增賣家100萬個,其中至少40%來自中國,表明中國零售商正積極推動出海B2C業務的發展。
從跨境電商的產業鏈來看,跨境電商主要分為出口和進口跨境電商,其各自均有B2B、B2C類業務平臺,其中出口跨境電商B2B類平臺以阿里、環球資源等為代表,B2C類以全球速賣通(阿里旗下)、eBay、亞馬遜等為代表。
進口跨境電商B2B類以海豚供應鏈、行雲全球匯等為代表,B2C類以天貓國際、京東國際亞馬遜海外購為代表。除了跨境電商進出口主體之外,物流、支付和金融等配套產業不斷成熟助推跨境電商產業的快速發展。
跨境電商產業鏈以跨境電商平臺、商戶為核心,連線上游供應商、下游消費者以及眾多服務商(包括物流、倉儲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外貿綜合服務平臺、代運營公司、銀行等),分別參與“貨物流、資金流、資訊流”多個環節。
中國跨境電商從物流模式來看,主要分為兩種:保稅備貨模式(國內保稅倉/海外保稅倉)和海外直郵模式。
保稅備貨模式是商品暫存在國內保稅倉庫,消費者下單後由保稅倉清關、發貨,配送時效快,但需承擔商品過期銷燬成本。
海外直郵模式是由消費者下單後,由國外供應商/海外倉庫直接發貨,經過海關清關後,快遞至消費者手中。海外直郵模式配送速度較慢,但可選商品品類更為多樣,前期需要承擔較多的海外倉建設成本。
成本方面來看,保稅備貨模式商品囤放在保稅倉,如商品過期,需要在海關監督下進行銷燬,跨境電商平臺和商家要承擔商品銷燬成本。退貨商品無法進行二次銷售,退貨成本較大。
而海外直郵模式的主要成本主要為海外倉建設成本、非規模化運營階段的成本,但模式較為靈活。商品退貨成本包括回程寄送的需要承擔較高的國際物流配送、時效、清關等成本。
跨境進口零售電商分為自營類和平臺類,且以平臺類為主,傳統電商流量匯入優勢明顯。
目前經營跨境電商的平臺多,包括天貓國際、考拉海購、京東國際等經營品類豐富的綜合性平臺,蜜芽等經營母嬰等細分產品的垂直類平臺,採取品牌招商入駐模式,商品豐富、渠道多樣,利用各自平臺流量資源開展跨境電商業務,使得跨境電商觸達人群規模逐步擴張。
目前,較為成功的跨境進口零售電商模式互相滲透,自營和平臺均涉足。根據易觀諮詢,2020Q2,跨境進口零售電商市場份額天貓國際、考拉海購、京東國際佔據前三,份額分別達到36.1%、27.2%和13.6%。且從份額變化趨勢來看,顯示出龍頭集中的發展態勢。
目前,出口跨境電商B2C領域格局分散,高昂的物流費用和平臺使用費是限制跨境電商企業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未來,具備品牌產品搶先佔據海外消費者心智及強供應鏈管理實現成本降低的企業將在行業中獲取更大份額。
跨境電商為“外迴圈”重要引擎,品牌及供應鏈將為企業決勝關鍵。
在政策面持續利好情況下,跨境電商進口零售銷售規模有望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此外,根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釋出的《2019年度中國跨境電商市場資料監測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經常進行跨境網購的使用者達1.25億人次,同比增長41%。
隨著大量試點城市跨境電商運營的進行,跨境電商產業鏈、相關制度逐步成熟,為中國跨境電商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