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微眾銀行的現金貸產品“微粒貸”看作騰訊版“借唄”,那麼,騰訊即將於四季度推出的信用支付產品“分付”(暫定名),則可以看作騰訊版“花唄”。
微眾銀行這一動作,似乎是在努力尋找騰訊生態以外的流量池。
騰訊“不愛”後,微眾銀行必須開始思考:脫離騰訊生態,該如何生存?
作為頭部網際網路銀行,新零售之路又該如何拓展?
搶客戶就是搶支付入口
微眾銀行本來也算騰訊的親兒子。
微眾銀行成立於2014年,初始註冊資本30億元,騰訊作為大股東出資30%,增資後也一直保持這一持股數量。
當然,微眾銀行絕對算得上騰訊的驕傲,微粒貸上線兩年餘額便破千億,在2018年10月,累計放款額就達萬億。
微眾銀行2016年、2017年、2018年的年利潤分別達到4億元、14.48億元、25億元,賺錢能力直線飆升。
微粒貸也是目前消費金融市場唯一可以和螞蟻借唄匹敵的信貸產品。
但在本次佈局信用支付產品上,騰訊並未將這一產品交給為其創造消費金融奇蹟的微眾銀行。
微眾銀行與騰訊“3+2”的合作期限將在今年到期,而騰訊內部金融科技佈局正在崛起,甚至被認為是騰訊未來重點發力方向之一。
騰訊理財通在去年上線了與“微粒貸”類似的小額信貸產品“週轉”。微眾銀行作為頭部網際網路銀行,早已開始向傳統銀行等金融機構輸出金融科技能力,這與騰訊金融科技部門難免存在一些競爭關係。
論親疏,當然騰訊內部的金融科技部門(騰訊FIT)才是真正的“親兒子”,在騰訊要大舉發力金融科技業務時,微眾銀行似乎陷入了尷尬的局面。
無論如何,微眾銀行都已經到了必須自力更生的時間點,尋找脫離騰訊生態以外的生存法則成了至關重要的事。
在風控、運營、科技等能力成熟後,自主獲客就顯得格外關鍵。
對於銀行而言,獲客最直接的方式是搶支付入口。微眾的付款碼業務恰是從這一角度入手。
一位傳統銀行人士分析,從微眾目前的合作物件來看,永輝超市、家樂福等均是帶有交易場景的線下商戶。雖然從借貸服務層面來看,商超場景交易額度較小,難以轉化,但商家存款業務似乎又是一門值得期待的生意。
落地零售金融,左手商戶右手消費者
作為網際網路銀行,除了搶佔線上流量,線下場景也不能放棄。
微眾銀行與線下商戶合作的切入點是微眾銀行付款碼。即使用者在合作商家處消費,出示微眾銀行付款碼,可以享受一定程度折扣。這一付款碼又類似商家的會員碼,只是使用者使用必須開通微眾銀行二類賬戶,無形中為微眾銀行增添了客戶數量。
如果永輝超市、家樂福、麥德龍、華潤萬家、海王星辰、人人樂等線下場景的客流量聚集起來,將是一個十分可怕的數字。
使用者在此處使用微眾銀行付款碼進行支付時,系統扣減的並不是微粒貸額度,而是使用者微眾銀行賬戶裡的資金。
其實早在2017年,微眾銀行就曾推出一款APP——微眾有折,主要提供一些線下商家折扣服務。
近日,微眾銀行將此服務整合到了微眾銀行APP內,並且拓展了更多合作商家。微眾有折公眾號升級為微眾商城,除了付款碼業務,還彙集了分期商城、視訊會員、一元抽獎等服務。
使用者使用這些服務,均需要開通微眾銀行二類賬戶。
一位銀行從業者解釋,付款碼服務需要商家和消費者同時在此銀行有賬戶,才能實現互連互通,但一般銀行極難將商家和消費者同時覆蓋。
此外,傳統銀行的手機銀行APP使用者體驗並不流暢,雖然安全性很高,但是每隔30秒或者1分鐘就需要使用者重新登陸的體驗足以令使用者跑掉一大半。
在科技能力和使用者體驗上,微眾銀行足以解決以上傳統銀行的痛點。
也有銀行人士分析,微眾當下力推此業務,可以看作是B2B2C的服務形式,是銀行自建場景,實現零售金融服務很好的實踐方式。
與商家合作付款碼業務,一邊連線商家,一邊連線消費者。消費者需要開通微眾銀行賬戶,商家也需要開通微眾銀行的企業級賬戶。
一方面微眾銀行可以獲得商家的存款,也可以根據商家流水做風控,再向其發放小微企業貸款。對於消費者而言,原來直接購買商家的權益,如果商家跑路,消費者權益無法保證,現在中間穿插了微眾銀行這一環,權益能夠得到相應的保證。
作為頭部網際網路銀行,如何拋開“母體”,開啟一片新的市場,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零售金融模式,微眾在落地與線下商家合作付款碼業務上,似乎也為其他網際網路銀行提供了一條可參考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