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彥
如果說,《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該辦法或網際網路管理辦法)出臺前,可視為民營銀行創新探索階段;那麼該辦法出臺後,可視為後民營銀行發展階段,正式開啟民營銀行後經營時代。
可以看到,在當前大的經濟背景下,對民營銀行經營來說,仍然充滿著挑戰。
當然,在以挑戰為主的環境中,用心挖掘市場,衝破險灘荊棘後,還是存在一些機遇的。
一、當前民營銀行發展格局
主要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純網際網路銀行佔據了民營銀行近80%的規模利潤份額。
銀保監會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民營銀行淨利潤45億元,2019年淨利潤82億元,其中純網際網路銀行貢獻近80%。
目前,網際網路巨頭騰訊、阿里、小米、美團等均已設立各自的民營銀行。如騰訊的微眾銀行、阿里的網商銀行、新希望和小米的新網銀行、美團的億聯銀行等。
其優勢在於: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網際網路巨頭的鉅額流量(詳見表1),可為純網際網路銀行帶來獲客優勢,也呈現出“不限地區無網點則處處是網點”的優勢。
以個人、小微企業為目標客戶是絕大多數民營銀行的共同發展取向。
民營銀行定位於服務個人、小微企業。這類客戶帶有普惠性質,有著旺盛的資金需求,但按傳統風控標準不易取得授信。
民營銀行選擇此方向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單一網點無法線下獲客。
2015年,《中國銀監會市場準入工作實施細則》規定,民營銀行應堅持“一行一店”模式,在總行所在城市僅可設一家營業部,不得跨區域展業,導致其線下獲客競爭力極其有限,甚至無法存活。
最近監管部門對民營銀行“一行一店”的限制有所放鬆,擬對營業滿三年,且由所在地省政府出具推薦函的民營銀行,允許試點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和員工持股計劃,也可在註冊地的城市開設新的網點和分支機構。
這是支援民營銀行發展的有效舉措,但改革力度仍然不足,可謂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單一網點限制了民營銀行的發展方向,使得民營銀行更多得選擇運用金融科技,服務於個人客戶和小微企業。
二是資本金限制。
較之城商行,民營銀行註冊資本金普遍偏少。
根據資本充足率統計規則,對於小型、微型企業貸款權風險權重為75%、個人抵押貸款風險權重為50%、個人其它債權風險權重為75%。
民營銀行投放個人、小微貸款,可實現更少的資本佔用,提高資本使用效率。
三是國家對小微、雙創政策上的要求。
根據2015年銀監會發布的《關於促進民營銀行發展的指導意見》,“在中國民營銀行的設立就是為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三農和社群”。
國家各級部門也不斷的要求銀行要服務小微、支援雙創。例如銀保監會針對服務小微企業的“兩增兩控”政策等。
監管部門的政策意圖也是要引導信用下沉,要求金融機構更好地服務小微企業,支援國家雙創政策。
儘管困難重重,但民營銀行在各級監管部門的管理下,仍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目前民營銀行不良率低於同業平均不良率。
2020年6月底,全國19家民營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1.31%,同期商業銀行平均不良貸款率1.94%。
此外,民營銀行的金融科技競爭力已初現。
民營銀行重視金融科技的投入和應用,注重對科技人才的培養,通過科技手段建立風控體系,目前已逐步完善成熟,並正在不斷髮揮積極作用。
二、當前及以後民營銀行發展中的主要困難
困難主要體現在政策層面,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在資金渠道方面,包括理財、金融債、大額存單等資質都沒有對民營銀行開放。無相關資質,僅憑單一網點根本解決不了存款問題。
在銀行資金實力方面,較之城商行,大多民營銀行淨資產較少,再加上成立時間較短,導致其評級不高,從而使得整個資金來源獲取難度高、成本高。
線上下網點方面,監管部門要求民營銀行“一行一店”,使得線下吸存能力遠不及城商行。
最關鍵的是,對民營銀行線上業務的發展,網際網路管理辦法採取了區別對待態度,按照純網際網路銀行和準網際網路銀行來區分。
該辦法要求,準網際網路銀行開展網際網路貸款業務,應主要服務於註冊地當地客戶,審慎開展跨註冊地轄區業務,有效識別和監測跨註冊地轄區業務開展情況。
但無實體經營網點的純網際網路銀行則不受此限制。
這些政策層面的限制,大大制約了有單一網點民營銀行的發展。
對於民營銀行,以有無網點來區別業務範圍,並不科學。
實際上,有單一網點的銀行,還不如沒有網點的銀行,可享受到更大的業務發展機會。建議根據管理水平、評級等指標來細化民營銀行,進行分層管理。
最高院釋出民間借貸利率最高保護上限為LPR4倍(即15.4%)支援保護利率。
政府的初衷是降低個人、企業的包袱,讓利於個人、企業,初衷是正確的。
但是這種無差別的一刀切,不僅不解決包袱問題,還會造成很多本可以拿到貸款的個人、企業,拿不到貸款。
原因是融資機構根據個人、企業自身的貸款風險等級,進行風險定價:高風險高定價、低風險低定價,通過定價緩釋風險,以保證信貸資產的可持續性。
這是金融的固有屬性。金融是市場主體利用金融工具將資金從資金盈餘方流向資金稀缺方的經濟活動。金融機構的本質是經營風險,為風險定價。
然而,最高院的保護上限利率破壞了這一屬性,大數原則對風險不能覆蓋,便會使金融機構貸款不能下沉到風險等級較高的個人和小微企業中去。
根據國家統計局對2019年全國住戶的樣本分析,低收入組和中間偏下收入組共40%家庭戶對應的人口為6.1億人,年人均收入為11485元,月人均收入近1000元。
考慮到歐美仍沿用高利率,目前美國個人消費貸(信用卡)利率維持在15%-25%,所以該政策的推行,會使民營銀行對個人和中小微企業的服務收窄。
這兩年的實際情況也證明我們消費貸增速在收窄。
2019年,全中國人民幣貸款新增16.81萬億,其中個人整體信貸消費貸增加額4.97萬億,佔比29.57%;短期信貸消費貸增加額1.13萬億,佔比6.72%,增幅較之2017年、2018年有所放緩。消費貸增量同全國信貸投放增量對比情況詳見下表:
目前,國際地緣政治情況異常複雜,中美兩國各種摩擦持續不斷,疫情問題還未根本性解決,可以斷定,該政策會促使消費貸加速收縮。
最高院的保護上限利率,不僅使部分小微企業及個人更難獲得貸款,也使得依靠科技技術提供助貸獲客的金融科技公司陷入崩潰。
銀行的優勢在於資金成本低,且掌握了傳統意義上的優質個人客戶。
目前來看,傳統大型銀行更多服務於信用級別較高的客戶群體,比如公務員群體、國企員工等,還沒有實現更大範圍客群的覆蓋。
股份行如招行、廣發、浦發等銀行藉助信用卡等產品完成了大量使用者的資料積累,使用者客群已經充分下沉,可以覆蓋城市工作的白領群體。但在覆蓋程度上仍有不足,例如一些股份行的消費貸產品在稽核時會看重住房公積金繳納金額這樣的指標,而不少民企是按最低金額繳納公積金,也將很多客群擋在門外。
至於城商行、民營銀行等中小銀行,多數缺乏服務廣泛客群的能力,現在主要與助貸機構合作,在消費金融業務中充當資金方的角色。
整體來看,銀行最大的不足之處在於缺乏進一步將客戶群體下沉的能力,多數銀行並不掌握收入較低群體的資料,從而缺乏足夠的大資料技術去用更高維的模型來判斷使用者風險,在觸達這類客戶群體方面也沒有有效的途徑。而且銀行對於這類客戶態度較為謹慎,缺乏足夠的興趣。而這些是金融科技公司的強項,也是主攻的方向,跟銀行之間更多是一種錯位互補的關係。
那麼金融科技公司的融資利率為什麼居高不下?
成本是一重要原因。銀行給到金融科技公司的資金成本大多在10%左右(議價能力高的頭部平臺資金成本更低一些),放貸總會有壞賬,從上市的平臺來看,多數借款90天以上平均壞賬率約為3%左右,而一些一般性的平臺則達到5%左右。
借款90天以上沒還的,基本就可以確定很難收回了,成為壞賬成本,需要在利息收入中覆蓋掉。
此外平臺還有獲客、研發、運營成本,以及查徵信、給支付通道的費用、催收的成本,加起來也得在5%左右。
平臺本身還要有一定的利潤率,所以能將利率控制在24%以內已經是相對優秀的平臺。優秀的平臺可以拿到成本更低的資金,壞賬率、獲客與運營成本也可以通過技術來降低。
大部分金融科技平臺雖然言必稱“大資料、AI、演算法模型”,但缺乏足夠高品質的資料,也缺乏低成本獲客的場景,很多成本降不下來。
所以,民間借貸利率上限大幅調低至15.4%,將對金融科技公司形成巨大影響。
如果借款人訴諸法院,超過上限的利息將不被支援。而如果將利率維持在上限以下,頭部金融科技公司將是微利,大部分金融科技將虧損,不得不大量退出市場。
可以預期的是,通過金融科技公司進行的借貸大幅減少,信貸的可得性大大降低。
借款將越來越困難。
金融科技公司有可能大規模退潮,市場將留給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持牌機構,但只靠這些持牌機構很難滿足小微企業與個人消費方面的信貸需求。
原有的借款需求得不到滿足,會衍生出一些問題,比如以預扣利息、租金、保證金或加收中介費、服務費等方式變相提高利率,或者將獲得的低利率資金高利轉貸等,不僅讓融資更難,實際的資金成本也會更高。
正所謂欲速則不達,此次強制降利率政策利率降幅過大、過快,有些操之過急。
降利率是大趨勢,把速度節奏放慢下來,才會更加符合經濟執行規律,各類消費貸市場主體也會更健康的可持續發展。
線上獲客作為網際網路金融獲客的主要途徑,通過近年的猛烈挖掘後,已近極限。
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和Quest mobile的統計資料顯示,截止到2019年6月,中國手機網民數量為8.46億,增速已經從幾年前的 30%下降到目前的 3.68%。
同樣的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月活躍使用者也呈現出陡降的趨勢,截止到2019年9月,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月活躍使用者為11.33億,2019年1-9月使用者僅增長了238萬,而去年同期的增長數量是4607萬,中國移動網際網路月活躍使用者增長率僅為個位數的1.3%。行業新使用者、新客戶的增量1.0時代走到了盡頭。
綜上所述,未來民營銀行的征途將更加充滿挑戰。
在強制降利率和不良高居不下的雙重壓力下,去中介助貸機構化、增加盈利空間將會是多數民營銀行為之努力的標準動作。
但要完成這個標準動作必須具備兩個能力:精準的數字化風控能力和線上的獲客能力。
不具備這兩個能力,一切皆為空談。
對於有單一網點的民營銀行,想解決線上獲客能力是一件極其不易的事情。
目前可看到的途徑是與有流量的網際網路平臺股權結合,這是唯一一個多快好省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