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杭州人,很以馬雲為榮。這個考不進浙江大學的三本生,居然成就了全中國最厲害的高科技公司,之一。雖然說杭州一直不缺企業家,但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馬雲比起上一代的宗慶後和馮根生,個人視野更加國際化,企業發展更加科技化。尤其是在現在中美技術對抗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中國高科技企業往往被吃瓜群眾給予厚望。最近阿里巴巴公佈了幾個黑科技產品,確實讓人眼睛一亮。
普華永道曾經在2018年出過一個報告,說阿里巴巴是中國上市企業中研發投入最多的。當時的資料是250億元人民幣。這不是一個小數目,我查了一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這個被全中國高校教師趨之若鶩的胡蘿蔔,也就是213億元而已(2019年資料)。所以,我常常感慨:現在的年輕人應該轉變觀念了,搞研究並不一定要在大學裡,與其向國家財政要飯,不如向這些高科技企業要飯,至少他們並不會因為你讚美了師孃就給你錢花。
阿里巴巴的增長速度還是很快的。今年的年報中顯示,研發經費已經達到了430億元,已經是國家自然基金的兩倍有餘。不過對標現在眾人矚目的非上市公司華為,阿里巴巴的這個研發強度就有點兒差強人意了。華為最新年報顯示:研發費用高達1317億元,是阿里巴巴的三倍有餘。當然華為的體量也大,營收8588億元,而阿里巴巴只有5097億元。按照財務上通行的指標研發強度計算(研發費用/營收),華為是15%,而阿里巴巴只有8%。所以無論從總量還是強度看,似乎阿里巴巴都有向華為學習的餘地。
不少人認為這是華為不上市的好處。因為上市了,資本市場就會對企業經營者產生短期盈利目標的壓力,要求企業儘量多分紅,這樣就減少了對未來的投資,不利於企業的長遠發展。這個邏輯其實任正非也有,所以他在講話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華為不上市。但是,實際上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以美國的五大高科技上市公司為例,亞馬遜、蘋果、谷歌、微軟和臉譜,他們平均的研發強度達到了14%,和華為相差無幾。其中最高的是臉譜,達到了驚人的19%(我在同花順軟體上查到了這些公司的財務資料,臉譜研發費用136億美元,營收707億美元)。
當然,我對這個研發強度的指標是不滿意的。因為不同企業的產品毛利潤率很不一樣。華為是硬體廠商,毛利率比起上述網路公司要低很多。所以用研發費用對比營收是不公平的比較。實際上,一個公司賣掉產品以後,首先獲得毛利潤,然後在毛利潤中拿出一個比例用於研發,剩下來的才是當期分配的淨利潤。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本文這裡使用的毛利潤概念,等於淨利潤+研發費用,和傳統的財務指標毛利潤也不完全一樣),研發費用佔毛利潤的比例,才能真正說明“研發強度”。因為這才是企業家在未來發展和眼前分紅之間如何權衡的財務體現。用這個指標去對比華為和五大美國公司,就會發現華為的難能可貴,因為它的研發強度達到了68%,也就是說,它差不多用了三分之二的收入投資於未來,而眼下的分紅只有三分之一。而上述五大美國公司在這個指標上也僅僅只有43%,而具體分開來看,亞馬遜最高76%,甚至高於華為,看起來這個龍頭老大名不虛傳。
作為一個吃瓜群眾,在我眼裡阿里巴巴似乎應該是對標亞馬遜的,不都是網上賣貨的嗎?那麼阿里巴巴在這個指標上表現如何呢?23%!別說不如亞馬遜,華為,在上述全部7家公司對比中墊底。這樣的話,你又如何趕超呢?是阿里巴巴沒錢嗎?不是的。實際上阿里巴巴的淨利潤高達1400億元,淨利潤率28%,是華為的四倍,亞馬遜的七倍!在本文提到的七家公司中排名第二,僅次於微軟。如果按照亞馬遜的淨利率水平,阿里巴巴只需要體現200億元淨利潤,那麼研發費用就可以有1630億元,這才會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最厲害高科技企業,沒有之一。
看起來,不是阿里巴巴沒實力,而是缺乏一點點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