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想2018,p2p平臺還沉浸在備案的幻想中,希望藉著備案一舉轉型。短短兩年之間,經歷了“315曝光”、爬蟲風波、知名貸超“信用管家”被清查後,貸款超市市場變得一蹶不振。其實算起來,P2P從監管鼓勵的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到快速擴張,再到引發各種社會問題,隨後進入嚴監管,到現在處在幾乎被“團滅”的境地,不過短短十年左右的時間。
在這一場金融實驗風波里,每個人都是受害者,無論是平臺、借款人還是出借人,無一倖免,沒人能獨善其身。
本以為備案是p2p轉型的重要轉折點。沒想到備案之路越走越黑,看不到盡頭。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領導小組不得不放棄備案之路。
而在今年2月份央行更是首次明確提出“徹底化解網際網路金融風險”,短短几個月,從網貸天眼上的資料可以看出那行曾經大家認為萬無一失的穩妥平臺,也在逐步清退。包括投哪網、積木盒子、微貸網和隨手記等大平臺都宣佈了良性退出。
難道p2p未來真的無路可走要被逼上絕境了嗎?
P2p未來之路如何走?轉型是p2p未來唯一的發展之路。目前北京正在推進轉型試點,多數平臺也正在為轉型試點做好相關準備材料。
而轉型,轉成什麼?這也是p2p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目前央行倡導的是積極引導部分機構轉型為網路小貸公司、助貸機構或持牌資產管理機構。
但早前做助貸的公司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體系,P2P想要轉型助貸很難。 首先金融機構不相信平臺的實力,其次這麼做平臺自身風險也很大。
而消費金融公司轉型門檻更高,目前看來,只有轉型小貸這一條路了。
P2p轉型難點何在?
①存量業務消化
能否化解存量業務風險是網貸機構能否成功轉型小貸公司的重要指標。《關於網路借貸資訊中介機構轉型為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網貸機構在轉型期限內完成存量業務清零,而監管給出的轉型期限為原則上不超過1年,部分機構存量業務超過50億元的轉型期限可延長至2年,但不得超過兩年。轉型後的存量業務風險由主要股東及其相關主體承擔。這對於許多平臺來說無疑是無法完成的任務。
②准入門檻高
《關於網路借貸資訊中介機構轉型為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中規定了全國性小貸公司註冊資本不低於10億元,要求首期實繳資本不低於5億元。而首期實繳資本又不得低於轉型是借貸餘額的10%。如果評估下來認為風險還是很大,那麼還需要再繳納3%的風險準備金。這些錢都是要實打實拿出來的實繳註冊資本,是真金白銀的錢,一般的網貸機構那裡能一下拿出那麼多錢呢?這對於任何規模的網貸平臺來說都不是一個小數目。
要求單一自然人的貸款餘額不超過30萬元、單一法人及其關聯機構貸款餘額不得超過100萬元,兩者借款總額均不得超過其最近三年年均收入的三分之一,條件中選擇最低標準為最高借款額。這意味著線上小額個人信貸平臺更適合轉型為網路小貸公司。而主打線下大額借貸的平臺轉型則較為困難。
④小貸行業發展存在問題
近年來小貸行業雖然從大資料上來看數量並不在少數,但是其中有許多都已經不能正常運營了。究其根本,首先是小貸行業定位模糊,導致許多金融機構國家政策上的優惠無法享受;其次是小貸主要開展線下業務,運營成本很高,發展規模有限;最後是由於正規銀行和大型金融消費機構開始注重小微型貸款,對小貸的影響很大。
⑤地區可能存在差異性
目前轉型小貸試點工作是由各地具體組織開展,中央也並未對具體的標準和方式進行統一規範,這導致地區間可能會存在差異,而且各地方監管部門可能對於網貸機構轉型小貸公司的鼓勵政策不一致。
總而言之,在p2p短短的發展歷程中,已經顯示了其致命的弊端。這場金融實驗無疑以失敗告終。各平臺都從期望利益最大化的心態轉變為期望損失最小化。面對內外交困的p2p,還是趁早脫身為妙。
想要檢視自己的信用是否有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