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資料支援 | 勾股大資料

統計局公佈了三季度及9月的部分經濟資料。

其中最受矚目的無疑是三季度的GDP增速,根據統計局,三季度GDP增速為6%。這一資料不僅低於預期的6.1%,不僅是1992年以來的新低,也意味著我們即將揮別“6”時代。

10月15日,統計局也釋出了通脹資料,CPI上漲了3%。這一組合,看上去像極了“滯漲”,今天A股全線開跌。

1

GDP增速滑至6%,消費有企穩之勢

2019年前三季度GDP累計增長6.2%,季度看逐季下滑,2019年一季度與2018年四季度持平,一度讓人燃起GDP企穩的期待。但隨後二季度又重新進入下降通道,三季度降到了6%。從前期釋出的經濟資料來看,6%的增速有些超預期,但也屬意料之中。

不過三季度分月來看,9月份出現了好轉的跡象,9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8%,較8月回升1.4%,當然,整體還是偏弱的。

經濟有三駕馬車,消費、投資加出口。

先說消費,因為7月1日多個地方正式實施國六排放標準,5月6月汽車經銷商加大了國五車的促銷力度,尤其是6月份,汽車零售額同比增長17%,這推動6月社會零售總額增速達到9.8%,是2018年3月份以來的新高。但這個視窗過後,汽車零售額繼續進入下降通道,帶動了社零的下降。

拖累消費的另一個領域是金銀珠寶,7月下降1.6%,8月下降7%,9月又下降了6.6%。這點有些讓人意外,因為黃金這類產品有買漲不買跌的說法。但很明顯,這輪黃金消費,雖然金價在漲,但消費並沒有出現2010年,2011年那樣的盛況。

不過9月的消費資料有回暖企穩的趨勢,9月社會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8%,較上月回升0.3個百分點。9月邊際改善明顯的一個是通訊器材類,9月同比增長了8.4%,較8月份回升了4.9個百分點,是今年的最高增速;另外就是汽車,降幅收窄至2.2%。

再說出口,出口今年表現不佳。2018年出口資料不錯,有搶關稅視窗的效應在。2019年一方面承受搶視窗效應的消失,另一方面今年關稅進一步增加,負面效應就慢慢出來了。從國家和地區看,美國是拖累出口的主因,8月份下降了16%,9月份又下降了22%,關稅的負面影響很明顯;中國對東盟的出口還可以,但日本與歐盟因為國內經濟下行,需求變得低迷,對中國的進口增速也在逐月降低。

最後說投資,投資今年逐月下降。房地產投資繼續景氣,增速有所下降,基建投資繼續在加碼,9月份到了3.44%,但製造業投資仍然十分低迷。另外可以看出,政府對基建投資比較謹慎,自去年7月政府表態積極的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以來,基建投資的增速也只是從0.26%恢復到3.44%。

三季度GDP降到6%之際,這本來是呼喚央媽寬鬆政策的時候,然而9月份的CPI同比增速卻到了3%,這不免讓人擔憂“滯漲”,懷疑央行的工具空間。

2

通脹邁入3時代,貨幣寬鬆仍有空間

但這點擔憂是多餘的。

許多人會把中國現在的狀況與美國70年代的滯漲相比,其實不可同日而語。美國當年的物價上漲雖然有油價方面的衝擊因素,但最根本的,還是貨幣方面的因素。是貨幣投入過多,導致了所有商品的物價全面上漲。在石油衝擊之前,美國通脹1966年就突破了3%,此後攀上一個又一個燦爛的高峰,石油作為工業的血液,確實也起到了加柴的作用。

但當下的中國是不同的。

今年以來,中國的CPI持續走高,從年初的1.7%跑到了9月份的3%。如果分拆一下看,非食品CPI今年是持續下滑的,食品CPI在節節攀升。這表明當下的通脹其實是結構性問題,而非貨幣因素導致的物價全面上揚。

食品CPI的攀升主要是因為非洲豬瘟導致肉類價格大幅上漲,9月肉類的CPI同比大增了46.9%。

這裡也可以看到,今年CPI持續上行的原因是豬肉的供給衝擊,而非貨幣因素。另外,肉類不同於石油,很難推動其他領域的生產成本上揚,進而造成物價的全面上揚。

所以,當下3%其實是個偽通脹,要解決這個“偽通脹”問題,並不是央媽要踩剎車控制貨幣,而是增加豬肉或者替代肉的供給。

而從非食品的CPI來看,我們要警惕的可能不是通脹風險,而是通縮風險。非食品CPI裡還包含價格波動比較大的石油,剔除食品和石油後的核心CPI今年從年初的1.9%降到了當下的1.5%,通縮的風險是比較明顯的。

央行在考察通脹的時候,關注的是自己的貨幣投入水平怎麼影響通脹,而不是來自各個商品獨特的供求因素。這也是為什麼全球央行們普遍關心的是核心CPI,即剔除食品和油價的CPI資料(農產品與石油不像工業品,供給方面經常面臨各種各樣衝擊,因而價格波動大)。

因此,我不認為3%的通脹會制約央媽的手段。今天統計局發言人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當前CPI上漲是結構性上漲,價格主體平穩,貨幣政策有比較充裕的操作空間,貨幣政策會根據經濟形勢相機抉擇。”

根據經濟形勢相機抉擇,未來的貨幣方向不言而喻。

9月份的M2同比增長了8.4%,較8月加快了2個百分點。

所以,短期來看,依然維持之前的判斷,經濟壓頂,流動性託底,市場跌不到哪去,但經濟沒復甦跡象之前,也很難大漲。

那揮別 “6時代”的中國,長期又究竟怎麼看呢?

3

揮別轟隆隆的時代,擁抱規模中國

還是來看經濟資料,不過不再是短期的波動,而是規模水平。

2018年中國的GDP總量按現價增長到了90萬億人民幣(不變價為83萬億),2019年增6%問題不大。中國過去的增長曲線是許多國家夢寐以求而不得的,隨著量的變大,增速降下來,其實是規律使然,相當正常。

就像美國,現在3%的增速就是相當了不得了。

90萬億人民幣,相當於13萬億美元,佔全球的GDP總量六分之一左右。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市場了,即使不考慮增量,存量已經非常大了。

再看人均GDP,中國的人均GDP確實是不高的,但需要看跟誰比。與美國、日本當然是沒法比,因為它們早發展幾十年。但與自己比的話,這個值一直在上升,雖然最近增速在下降,但絕對值仍然是上升的。2018年人均GDP達到6.46萬,較2017年增加5200元。

上升的人均GDP對應的就是上升的消費,這點也可以從不斷上升的手機、家電、汽車消費量得到應證。比如汽車,2004年中國私人轎車保有量是600萬輛,2018年是1.26億輛。

另外,中國不僅是一個龐大的市場,因為地域上的發展不平衡,它還是一個多層次的市場。有些地區因為發展早,某些品類的消費已經飽和,但有些地方還剛剛起飛,消費升級在不同層次上同時發生,這提供了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機會,典型就像拼多多的崛起一樣。

與一些發展中國家不同,中國不僅是消費大國,也是生產大國,是汽車、家電、手機等的生產大國。如果只有消費,沒有生產,那就意味著要大量的進口,產生貿易赤字,以及相應而來的外債。從過去的經濟史看,外債過多的國家,經濟往往脆弱(美國比較特殊,因為其貨幣特殊)。中國不存在這一問題。

有人可能講中國只是簡單的組合,沒有核心技術,這未免低估了一種產品的整合難度,它需要一系列的產業配套基礎設施以及穩定的政治環境,放眼全球,還真的沒有幾個國家可以做到。

人口數量的紅利其實早就開始消失,但人口素質的紅利還在積累。實際上,中國這些年的研發支出也在大幅向前邁步,尤其是金融危機後,基礎研究的支出也在逐步上揚。

在中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上面提到的,中國有一個龐大的市場,人口多,經濟總量又大,一項新的技術馬上可以在數億消費者身上試驗。為什麼高鐵、電商等會在中國蓬勃發展?關鍵因素是市場足夠大,支撐得起。

從人均GDP看,中國不到美國的20%,同樣一天24個小時,所差的就是生產效率背後的技術實力。

這個技術實力的差異,一方面可以通過學習模仿來追趕,這是後發優勢,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自主創新去填補,中國在一些領域的研發已經是處於世界前沿,比如5G。

人口確實是一個影響未來國運的重大因素,但它的負面影響應該還要很多年之後才能到來。在今天主要的經濟國家裡,中國仍然是最年輕的國家之一,擁有最龐大的勞動力,並且素質比較高。

所以,揮別6時代,只是經濟規律使然,就如美國揮別它上世紀20年代的“咆哮年代”一樣,但它並非繁榮的結束。

當然,對普羅福斯來說,有一點是要注意的。

許多人習慣了過去幾十年轟隆隆的增長,因為過去增長太快了,需求端的一點點擾動因素完全被覆蓋掉了,以至於我們感覺不到週期的存在,總覺得經濟會一直增長,收入會一直增長。

這種一直增長下去的時代行將結束。

我們感謝有這樣一個時代,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無論我們是怎麼走到今天的。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全球第二大股權投資10萬億市場,退出之路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