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給你分享關於螞蟻集團的“跳一跳”。
從上個月開始,螞蟻上市的訊息就吸引了大量的眼球,因為這一次,螞蟻集團的融資規模達到了350億美元,這可能是最近幾年來全球最大的IPO專案。那螞蟻是如何一步步成長到今天的規模的呢?
說一說螞蟻集團是如何靠“跳一跳”,“跳”成一家萬億市值的大公司的。
在研究螞蟻這家公司的時候,發現關注螞蟻的分析師什麼研究領域的都有,傳媒的、零售的、金融的、網際網路的。所以她關注這家公司,做的第一件事是先琢磨,在整個市場裡,真正了解螞蟻的人是誰?誰又有外部視角,又比較理解螞蟻,還能跟公眾把事兒講清楚?
這個人,叫由曦。
由曦是一個很紮實的中國金融研究者。他一直在關注螞蟻這家公司,前兩年還寫過一本螞蟻集團的企業傳記,書名
《螞蟻金服:科技金融獨角獸的崛起》。
問題:你對螞蟻這麼熟,如果做一次大減法,只談一個印象,你覺得這家公司最特別的點是什麼?
由曦說,這是一家真的靠使命願景來驅動的公司。這聽起來有點虛,對麼?
有沒有什麼例子能說明問題?
由曦接著回答說,螞蟻本質上是一家解決問題的公司。它先關心自己能解決什麼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能創造利潤。不過,螞蟻想要解決的問題有點特別。由曦對此給了一個神總結,說:螞蟻想要解決的問題,是那些在現有的能力基礎上,跳一跳能夠得著的問題。
那什麼叫“跳一跳”呢?由曦一口氣講了四個螞蟻的故事,每個故事的主角都是螞蟻的一個核心業務或者核心能力。
第一個跳一跳的故事,叫做擔保支付。
最早的時候,支付寶被髮明出來,就是為了解決淘寶的交易安全性的問題。但一開始的支付寶其實沒有資金託管能力,是靠淘寶財務部的三個人,一個財務經理、一個會計員、一個出納員。淘寶使用者買東西,先把錢打進淘寶的對公賬戶,三個人每天盯著公司的賬戶,把每一筆交易記在Excel表裡。買家確認收貨後,再把對應的貨款打給賣家。
聽著很麻煩吧,還好當年業務量不多。但是麻不麻煩阿里不管,先把這個問題攬下來,然後逼著自己把技術能力磨出來。到了2019年雙“十一”,支付寶處理交易的峰值已經是每秒6100萬次了。
這就是第一個跳一跳的故事。
第二個跳一跳的故事,叫做快捷支付。
2006年前後,支付寶又發現一個問題:淘寶上有很多網購,都卡在支付成功率太低而完成不了。為什麼支付成功率低呢?我們今天可能都回憶不起當年了。
當年這種線上支付是怎麼完成的呢?都是要先跳到銀行的網銀頁面去操作的。很多使用者嫌麻煩,就算不嫌麻煩也可能遇到各種問題。比如說,瀏覽器不支援,或者銀行再要求插一個U盾。這個過程使用者就流失掉了。
支付寶就想解決這個問題,他們當時就花了很多時間去跟銀行談,說,能不能給支付寶一個代扣功能,就像學費、水電費那樣,只要使用者發個指令,就允許支付寶從他的銀行卡里代扣貨款。
一開始銀行很猶豫,因為這涉及安全問題了。支付寶就拍胸脯說,這樣,這個交易發生任何損失,支付Bora全賠。這下有幾家銀行就答應了。
這個胸脯也是咬著牙拍的。因為當時支付寶跟銀行描繪的那種支付能力,自己的後臺系統也還沒有支援到位,所以在一開始的一段時間,支付寶一天能賠出去上百萬。內部不少人也害怕,說要不算了吧。但是彭蕾不答應,必須幹。彭蕾扛著壓力,等著快捷支付的系統能力跟上來。
這就是第二個跳一跳的故事。
第三個跳一跳,叫“310”貸款。
什麼意思呢?3分鐘申貸、1秒鐘放款、0人工介入。
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機期間,阿里平臺上有上百萬的小企業陷入困境,馬雲給阿里小貸的負責人胡曉明佈置了一個任務:讓阿里電商平臺給商家們提供小微貸款。
胡曉明做完研究去跟馬雲、蔡崇信、曾鳴彙報自己的計劃。胡曉明說,我們可以只覆蓋貸款需求在200萬以下的企業,這是真正在服務小微商家。對於這個門檻,胡曉明已經很滿意了,因為傳統商業銀行都只對千萬百萬級別的大客戶感興趣。
結果馬雲說,太高了,上限給你100萬。100萬以下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小微。而且,你必須要用阿里雲。
馬雲這要求就很可怕了。可怕在哪呢?一個是隻做100萬以下的貸款,服務會無比細碎,按照常規套路,查驗對方的信用查半天,結果人家只借5000塊。利息都覆蓋不了成本。再一個,當時的阿里雲,還只是個構思,根本不知道貸款系統什麼時候能用,更別提好不好用了。
但胡曉明也咬著牙接了活兒。到後來,真的推出了一種開創性的小微貸款模式,叫做“310”,3分鐘申貸、1秒鐘放款、0人工介入。這個業務在2010年讓使用者嘗試的第一筆貸款,才1塊錢。到了2019年的時候,這種技術能力,螞蟻已經共享給了50家金融機構。
這個過程當中,阿里定義的問題是,要給無數細碎的小微商家提供貸款,但同時也倒逼出了阿里雲的技術能力。現在你也知道,阿里雲已經是整個阿里體系的技術基石,它的公有云業務,在全球市場份額排名第三。
這就是第三個跳一跳的故事。
第四個故事,一個我們特別熟悉的產品——餘額寶。
早在2013年研發這個產品的時候,螞蟻內部最大的一個爭論是最低限購額到底定多少。在當時,商業銀行裡的理財產品門檻都很高,基本沒有5萬以下的。
支付寶一開始跟餘額寶背後的天弘基金談合作,天弘這邊說,我很認同你們說要降低門檻,去關照小微個體,這樣吧,我們定10塊錢的准入門檻。支付寶這邊說,不行,我們希望降到1塊錢。後來餘額寶的購買門檻就按1塊錢定了。
但這樣一個決定背後,其實也對支付寶自己的風控、清算技術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為支付寶已有的電商支付渠道不能用來做基金支付。這又逼著支付寶不斷去做自我提升,去跟監管層溝通。
餘額寶也逼了一下阿里雲,因為天弘基金接了餘額寶這個專案的頭半年,每個月餘額寶基金都能漲五六百億元,原來的系統沒見過這麼大的錢,很快就要撐不住了。餘額寶又幫著天弘基金把餘額寶系統搬到了阿里雲上。
講了這幾個故事,由曦說你看,螞蟻確實和別的公司一樣。雖然說都是在解決問題,但螞蟻解決問題的物件和深度與眾不同。物件:小微和個體。深度:解決程度要比現有所有解決方案都高出一點點。而且這事螞蟻也不吃虧。因為它那些自己倒逼出來的能力,後來都會變成一個個有商業價值的社會產品。
阿里系的做事方法,真是散發出一種強烈的“嚮往正義的中二氣質”。
你如果熟悉阿里,你可能覺得有點奇怪了。按照馬雲自己的說法,阿里的氣質應該是“俠氣”嘛,因為他們總想著扶危濟困,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但是大俠是一種完美形象,大俠的扶危濟困都是舉手之勞,都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而螞蟻試圖挑戰的問題,則是超出了一點它能力範圍的問題。所以我們說它是跳一跳嘛。這種少年氣,還挺討人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