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前言:猜透“韭菜”的想法比猜錢包的密碼還容易。加密投資者需要先成長,然後才能帶動整個加密市場。

加密貨幣市場的波動主要基於短期投機活動,因為距離大規模採用尚有很長的路要走。許多專案正感受著到不斷增長的痛苦:它們已經不夠新,不足以使交易者“賭”上資金,但也沒有成熟到足以證明更高的市值的合理性。

如果專案實現了目標並採用了技術,則可以在炒作與成熟之間達到平衡。但是,在此過渡期間僅專注於炒作的交易者可能是塵埃落定後被迫接盤的人。

加密技術炒作週期展開

我們都聽說過Gartner的炒作週期(技術成熟度曲線)。其基本思想是,對於任何新興技術,對其潛力的預期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趨於成熟。

圖中從左往右的階段分別是:技術創新引發公眾興趣;公眾不斷上升的期望最終達到頂峰(樂觀);公眾期望下降,最終觸底反彈(悲觀主義);根據實際調整期望(現實主義)。

這個模型衡量的是兩種力量隨時間變化的函式:炒作與成熟度。就像一個鐘擺,“炒作”是使期望值上下波動的橫向力,而“成熟度”是一種引力,最終使期望值與現實保持一致。當期望值上升得太高而無法迅速地得到滿足時,擺錘會回落並且期望值會急劇下降。當成熟度較低時,期望值可能會劇烈波動,但隨著成熟度的增長,期望值則會變得更加溫和。

在加密貨幣市場中,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ycles)可以同時發生在不同的三個層面上。首先是整個加密貨幣市場(目前由比特幣主導)及其技術成熟度曲線。其次是行業內不同的加密貨幣和區塊鏈用例(如基礎設施、dApps、穩定幣、證券型代幣等),每個用例都有自己的技術成熟度曲線。第三層面是個別項目試圖脫穎而出,爭奪資金、市場份額和採用率——同樣,每個專案都有自己的技術成熟度曲線。每一層(整個加密市場、某類用例、單個專案)都會在該鏈條上增加一個“鐘擺”,在混亂中試圖判斷某個特定專案在某個特定的技術成熟度曲線中的位置是不可能的。

更令人困惑的是,對任何特定專案的期望值可能同時被高估或低估,這具體取決於做出估計的人是誰。公眾、加密貨幣交易員、區塊鏈開發人員、專案支持者和競爭對手等等每一個人都可能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並且這些觀點會透過社交媒體得到放大和過濾。“誘導者”和“唱衰者”(編者注:原文為“shills and trolls”,“shills”即我們日常所說的“誘導者”或者“托兒”,例如在商業活動中的賣方僱傭者,在買方面前裝作無關人員,用語言、行動等方式誤導引用他人購買商品的一類人;“trolls”指代發起或推動話題的人,往往以一種無害的方式發帖從而引起混亂】之間在網際網路上互相喊話時,幾乎傳達不出什麼有價值的資訊。

巨大的期望填補成熟度的空缺

儘管交易所和從事市場資料整合的商業組織試圖為投資者傳達“有價值的資訊”,但加密貨幣市場終究不是股票市場。兩者雖然都是投機性質的,但股價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基於客觀資料:包含了強制性資訊披露、公司的利潤、資產和估值、立法機關和監管機構明確制定的規則和權利等,並得到眾多經驗豐富的長期投資者的支援。基於這樣的有根據的、專業的市場,股票價格通常比加密貨幣穩定。

另一方面,加密貨幣的價格則沒有那麼“有跡可循”。新的區塊鏈創業專案在紙上提出了令人振奮的想法,這些想法一旦實現,似乎將帶來令人咂舌的“爆發”。但是,加密交易者能夠依靠的客觀資料很少(如果有的話),加密專案也很少有“有效產品”或有重要意義的用例可以用來估算專案的價值。大多數專案不會對有關自身的資金、收入、虧損或支出作披露。機器人和巨鯨操縱交易所價格的時候,那些可能為市場帶來穩定的機構投資者則因面對監管的不確定性而處於觀望狀態。片面強調潛在的高回報,而忽略了隨之而來的高風險,導致了小額投資者過度自信。在現實中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錨定,那麼虛高的期望和價格就沒有上限可言。

對區塊鏈專案進行盡職調查仍然非常困難。查詢專案的基本資訊(代幣用例、供應曲線與分佈、開發進度、未來路線圖、團隊資質、共識機制、外部合作關係以及使用統計資料)通常需要在多份白皮書、瀏覽器、推文、部落格、播客、視訊網站和新聞報道中梳理大量資訊——且這是在假設資訊在一開始就可獲取和準確的基礎上。當交易者試圖用競爭對手來評估一個專案時,這種負擔會成倍增加,甚至要找到該專案的競爭對手也比較困難。

也有很多人對那些已經產生了實際成果的專案信心不足。這些專案現在正經歷著願景建立並吸引使用者的艱難過程,這需要相當長的時間、精力和協作。它們此時已經過了“過高的期望峰值”,因此期望值面臨下降趨勢,處於最低點或者適度地回落至更符合其成果的位置,具體取決於它們的成熟時間。對於大多數交易者而言,這就像看著油漆變幹一樣令人興奮:在經歷過峰值期望點之後,而團隊還在繼續朝著產品成熟的方向發展時,持有這些已建立專案的加密貨幣被視為一種機會成本,而此時那些閃亮的新專案僅僅只能從虛增的預期中實現價格收益。

比錢包密碼還容易猜的“韭菜”的想法

面對太多(甚至太少)的資訊時,我們會求助於各種所謂“經驗貼”來指導我們的決策。這可能是實際的和高效的,但是許多專案和他們的發起者開始學會迎合這些啟發式方法,從而獲取人們的過度關注或以此分散了人們對專案自身弱點的關注度。因此,需要記住一條真理:

“保護你的大腦就像保護你的私鑰一樣。”

當你看到這些“黑客”時,請認清它們,這樣你才能看穿它們。以下不是一個全面的列表,但是描述了交易者中一些較為常見的認知偏差,即“偏見”:

1)初始價格偏見:“第一個決定會影響隨後的所有決定”。特定加密貨幣在首次出售/發行時的價格可能會影響我們對當前價格的看法,即使初始價格一開始是任意設定的。

2)易獲性偏見:我們通常關注價格異常點,例如歷史高點和低點,因為它們很突出且易於查詢。但通常,這些資料點反映的是當前更大的加密貨幣市場、供應動態或市場狀況,而不是專案目前的優勢所在。

3)稀缺性偏見:你可能已經聽說過一些版本的關於某種加密貨幣“全世界只有1/x的人擁有”。有限的供應意味著稀缺,而這似乎暗示著更高的價值,製造了一種“購買緊迫性”。但想想,比如我們自己任意製作的一種塗鴉,雖然很少見,但對任何人來說都不值錢。

4)沉沒成本偏執:我們堅持我們已經投資的東西,“往往只有到了賣出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虧損”,但是現實是現在現在以低價賣出比將來以更低的價格賣出更好。

5)達克效應:即Dunning-Kruger effect或D-K effect。達克效應是一種認知偏差,理解起來就是,我們知道的越多,我們可能就越缺乏自信;我們知道的越少,我們反而越有信心。對專案的基本原理有著透徹理解的社群成員可能對專案的期望更為保守和謹慎,而相對不了解情況的社群成員則可能做出更大膽的預測。

6)從眾思維:最響亮、最自信或最早發言的聲音往往會指導團隊的決策,但是想想達克效應的存在,這些聲音可能是非理性的、來自所知甚少的人,這可能導致決策失誤。應鼓勵在專案社群內部進行客觀的評估和批判性的思維,以此來對抗來自多數人(或大聲喧譁的少數人)的言論引導。

7)社會關係偏見:我們傾向於依靠別人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合作伙伴關係、影響力者的支援和社交媒體大軍可以給一個專案帶來可信度,但這種支援可能是膚淺的,並由別有用心的動機驅使。

我們需要更好的評估方式

德勤(Deloitte)去年寫了一篇關於創新炒作的文章,並提出了一些我們在評估新技術時應該考慮的標準,這些標準超越了炒作的範疇,涉及到了一項創新可能獲得的採用及其技術壽命的問題,在此可作為評判專案的一些參考。

1)複雜性和相容性:該技術使用起來有多難?使用者需要改變多少現有的習慣?比如,“成為您自己的銀行”的口號聽起來不錯,但對大多數消費終端使用者來說,管理和保護私鑰、指導交易以及執行所有必要的軟體可能太難了。

2)可觀測性和可溝通性:這個概念有多難解釋?我們能看到它的作用嗎?了解創新價值的學習曲線越高,採用這項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小。(編者注:學習曲線可理解成,在一定時間內獲得的技能或知識的速率)

3)可測試性:人們可以在投入時間、精力或金錢之前測試或試用過這項技術嗎?是否有測試網路和文件供新開發人員進行實驗?給使用者提供“先試後買”的機會有助於降低感知的風險、吸引興趣並展示價值。

4)相對優勢:與改變現狀的成本和努力相比,採用的好處如何?如果一個新體系的優勢僅是微不足道的,而目前的處理方式“足夠好”,那麼變革的動力可能很低。

5)感知風險:該技術採用時可能存在哪些不利因素/風險?比如財務風險、社會風險、過時風險和效能風險等等,這些風險可能帶來的損失或許將抵消原本的收益。

6)個性化和靈活性:技術滿足使用者需求和願望的靈活程度如何?僅僅因為一個專案有一個解決方案並不意味著它適合所有的問題。僵化的格式可能會扼殺那些想“跳出框框思考”並以新穎獨特的方式應用創新的使用者。

7)擁抱創新的亞文化:採用者的群體有多大?他們在這個行業中以及在整個公眾中有多大的影響力?它在增長嗎?社交媒體大軍可能有效地提高了市場意識,但對除了交易之外的採用率幾乎沒有產生影響力。

8)關注潛在現象及副作用:比特幣是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典型例子,但區塊鏈技術比比特幣本身具有更廣泛的意義。當前圍繞去中心化金融的炒作是其用例所獨有的?是基於以太坊網路的成功?亦或真正的奇蹟是智慧合約所支援的廣泛的自動化無信任交易?

長期而言,無法獲得實際採用的技術將會消亡。不管一個專案開始啟動時進行過多麼隆重的宣傳,看起來多麼有前景,如果除了那些佔目前市場大部分的交易員、機器人和巨鯨這些利基群體之外,沒有人去購買和使用它,最終當市場看到新的血液沒有出現時,大多數參與者都會流失外逃。具有蓬勃發展的生態系統應該要夠吸引新使用者的專案將帶來新的價值,增加燃料以維持其經濟引擎的運轉。

“區塊鏈技術在‘變得無聊’之前還不會成為主流,它必須是如此微妙且‘到處滲透’的東西,以至於大多數人都不知道他們在使用它,也不知道它是如何運作的——並且也不需要知道。”

我們可以繼續在高風險的“白皮書和夢想”專案上燒錢,希望在達到頂峰之前抓住炒作的機會(在它下跌之前賣出)。

但是,那些儘管期望值較低卻依舊具有積極開放和採用跡象的經驗豐富的專案,其長期風險較小,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一個健康的加密貨幣市場需要有彈性且不斷增長的專案,現在是時候開始更認真地對待它們了。

作者注:這是一篇評論文章。以上均不作為法律或財務建議。雖然作者是一名律師,但不是你的律師,因此在作出任何重大的法律或財務決定之前,應該與專業人士就你的情況進行一對一磋商。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廣發銀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上市之路該怎麼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