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一邊限制基金公司發行固收,通道和類銀行理財產品,一邊加速權益類基金審批流程,證監會的視窗指導用意似乎非常明顯——除了鼓勵資金入市,還要給銀行理財子公司“讓路”。這個猶如“公募供給側改革”的政策,正應了資產管理圈那老生常談:讓公募的歸公募,讓理財的歸理財!

10月21日,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上週五,證監會以視窗指導的形式向多家基金公司產品部傳遞了最新的產品稽核要求。多位受訪者稱,此次公募產品審批規則調整的大方向是“鼓勵權益基金,限制債券基金”。

作為訊息大背景,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逐步登堂入室,以及攤餘成本改淨值管理的資產管理計量大潮湧現,大量分析人士認為,公募市場已然迎來“供給側改革”,監管意圖形成基金公司主攻權益資產,銀行理財子公司主攻固定收益市場這一涇渭分明的格局。

同日,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主持座談會,邀請社保基金理事會,保險機構相關人士參與,並號召提升中長期資金入市比例。監管層意圖提振權益市場信心,則成為了另一個“畫外音”。

公募市場的“供給側改革”來了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監管層的視窗指導意志,包括限制基金公司發行類固收基金,類銀行理財產品基金和通道業務,並似有意鼓勵公募基金加大資金投入股市的力度。

而在上述訊息之前,早有跡象暗示監管層有意限制“類銀行理財”基金髮行,此前有媒體就援引基金從業人員表示,基金髮行攤餘成本法貨幣基金,要求每年只能申報兩隻。

而對參與銀行間市場產品,證監會也早有“提防”:根據證監會公佈的資訊,截至8月9日,待批的證金債指數基金共計34只,最近一次發放批文是4月16日的大成中債3-5年國開行債,也就是說證金債指數基金批覆已暫停4月有餘。

而此前基金圈鍾愛申報的攤餘成本法債券基金,也是打了銀行公募產品淨值化的“七寸”。銀行理財子公司因為產品淨值化而難以給出預期收益,且無法對外宣傳能夠“剛兌”。相比之下,攤餘成本債基一般封閉運作且持有資產直至到期,其相當於替代了銀行理財產品的“地位”。

此外,受限制的包括定製基金,而定製基金中的委外部分一直被認為是機構資金的通道,投向和風險難以管理。2017年申報未批覆的類定製基金數量為8只,2018年多達107只。

“讓道”理財子公司?

如果此次規則變化屬實,對理財市場無疑將是一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公募若擴大固收業務受限,對於銀行理財子公司以及保險資管而言,無疑將變相構成利好。

如上述規則中關於證金債指數的限制,對於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便是“實打實”的利好。

證金債指數基金的規模在2017年不足30億元。2018年的債券指數基金募集規模為664.76億元,短短一年時間規模翻了22倍。

截至8月17日,今年成立的證金債指數基金合計發行規模達到1753.21億元。其中,民生加銀中債1-3年農發債首發規模224億元,重新整理同類型基金首發紀錄;中銀1-3年國開債,機構持有比例99.98%;鵬華1-3年國開債,機構持有比例100%;國壽安保1-3年國開債,機構持有比例100%,這三隻基金募集規模均超過百億元。

根據一位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負責人表述,證金債指數基金髮行火爆的原因在於,部分銀行投資風控中要求不能投資信用債,只能投利率債,證金債指數基金是利率債基金裡相對簡單透明的品種。

其補充道,“證金債流動性較好,也沒有信用風險,是銀行自營和理財資金的主流配置品種。”

除了限制設立證金債指數的只數,關於基金公司只能設立一隻攤餘成本法債基對於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相當於少了一位實力強勁的競爭對手。

2018年4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資管新規落地以後,銀行理財產品將由保本型轉向淨值型,也就是說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銀行不再兜底的時代已經來臨。

在資管新規未釋出之前,銀行的理財產品被稱為“保本產品”,其大部分投向了債券基金,雖然債券基金有預期收益率,但仍然有虧損的可能性,而理財產品投資人並不知曉,這實則是銀行替理財產品投資人承擔了淨值波動。

攤餘成本法是指估值物件以買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並考慮其買入時的溢價與折價,在其剩餘期限內平均攤銷,每日計提收益。

這樣看來,如果證監會不對攤餘成本法債基進行限制,後者對於銀行理財產品而言簡直是“絕殺”。

2019年6月3日,中國建設銀行全資子公司建信理財有限責任公司在深圳正式開業,成為國內首家正式開業運營的銀行理財子公司。根據資料統計,目前已有超過30家商業銀行釋出了成立理財子公司的計劃公告。

業內人士認為,當前銀行系理財子公司推進速度較快,銀行理財子公司目前主要任務是承擔本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

對於理財子公司而言,其管理的理財產品並不需要獲取超額收益,而債券基金恰好符合理財子公司的要求。

讓公募的歸公募,理財的歸理財

此次七條規則對於公募基金而言或多或少有影響,但是對於易方達、華夏、博時、南方等大基金而言,影響較小,主要是因為其人才密集,產品佈局齊全,投研能力強。

而對於一些小基金公司而言,其熱衷於通過債券基金做大規模,本身缺乏投研能力,會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雖然七條裡面有六條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是利空,但第七對於基金公司而言是十足的利好。股票型、混合型基金(含指數型、ETF)不受限制,隨時上報,一個月以內獲批。

天相投顧投資研究中心負責人賈志表示,“這幾年公募基金權益類產品發展相對緩慢,監管希望鼓勵大家用心做好投研,打磨業績,對於行業來說是大利好!”

其補充道,“監管此次改革的核心思路是簡政放權、堅持市場化導向、更好保護投資者權益,引導行業著眼於長遠,注重合規和風險管理,做長跑的管理人,更加突出中長期基金產品的投資業績,有利於促進行業機構提升資產管理能力,為投資人獲取更高的收益。”

若此次七條規則落實,意味著兩個金融主體的權責分明,公募基金全力發展權益類產品,服務好基金投資人;理財子公司做好固收產品,服務好理財產品投資人。這對於金融市場而言是一個雙贏。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拿去吧,投資理財的好方法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