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待“錢”這件事情上,我們的印象中,中國和美國人民有著巨大的差異:
美國人民,信奉“及時行樂”,活在當下,有錢就花,人生苦短,花完貸款;
而中國人民,則普遍崇尚節儉,量入為出,手握救命金,無債一身輕;
但是,情況好像在發生變化。
儲蓄率穩上升:不存錢的美國人怎麼了?
根據美國商務部經濟分析局(Bureau of Economic Analysis)資料,2018年底,美國居民儲蓄率為7.6%,相比2016年和2017年的平均儲蓄率6.7%,穩步上升。
今年前8月,美國居民儲蓄率更是增長到了8.1%。要知道近十幾年,美國居民儲蓄率都在3%至9%區間徘徊,2005年還只有3.2%。
儲蓄增長的速度,也要明顯高於消費和投資。2018年美國人存下工資、股息和其他收入等資金規模同比增長17%,超過了消費支出5.2%和商業投資7.8%的增速。
儲蓄率增長,最直接的原因是收入的增加。2018年1月,特朗普推動了美國曆史上近30年來最大規模的稅改法案,根據測算,美國居民近兩年來因稅改增加了1.3萬億美元。
不過,也有機構評估了美國居民儲蓄的狀況後認為,美國儲蓄率上升是貧富差距擴大的結果。
特朗普的稅改法案,讓美國最富有的20%家庭在減稅後收入增長了2.9%,相比之下中產階級人均收入增長了1.6%,而最窮20%家庭收入僅增長0.4%。
因為大部分減稅措施針對高收入群體,稅改加劇了收入不平等。2018年美國家庭存款的中位數約為1.17萬美元,平均值卻有17.5萬美元。而排名前1%的美國家庭中,存款的中位數達到115萬美元。
這說明半數美國家庭的存款在1.17萬美元以下,儲蓄率升高,只不過是被平均了而已。穆迪公司估計,美國最富有的10%人口貢獻了儲蓄率增長的四分之三以上。
中國儲蓄率連降:家庭資產負債大變遷2018年底,中國的住戶部門的存款餘額達到72.44萬億元,平均每人存款約為5.19萬元。
中國的居民儲蓄率在改革開放後總體呈現波動上升趨勢,在2010年達到峰值42.1%後開始下滑,並在2016年降至36.14%。
居民儲蓄率下滑,可以看出中國家庭資產負債的變化。城鎮化程序中,房地產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家庭資產中投向房產的比例大大超過存款的配置。
另外,消費觀念方式轉變、居民理財多元化、社會保障體系完善也影響了居民儲蓄率的下降。
之前某銀行研究中心釋出了90後人均負債12萬元的訊息,從側面反映了超前消費觀念的興起。2018年末,全國人均個人消費貸款餘額為27089.4元,同比增長19.54%。
另一方面,金融科技背景下網際網路理財的興起,加速了存款分流。
寶類理財、P2P等較高收益、較快流動性為特點的網際網路理財產品的出現,這些產品的規模已經從2013年的不到一萬億增加到2017年的6.74萬億,大大分流了存款。
儲蓄率高低的好壞之辯對比中美的居民儲蓄率,到底是高好,還是低好?
從美國的角度講,受到全球經濟放緩和貿易形勢變化等因素影響,美國GDP增速已經回落到近兩年低點,美國家庭開始注重儲蓄,是提早防範未來風險。
從近兩年美股表現也可以看出,原先作為財富蓄水池的美股,在2018年底資本市場動盪期間,一度令美國居民儲蓄率大漲近2%。
當然,儲蓄率的上升會擠壓消費的支出,這對消費佔GDP總量三分之二以上的美國來說,並不算是個好訊息。
而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隨著投資產品和渠道的豐富,居民儲蓄率必然會有一定下降。
改革開放四十年,高儲蓄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援,支撐了銀行信貸跟全社會投資。
但是,隨著居民儲蓄率的下滑,勢必會帶來債務水平上升和融資成本提高,這需要金融部門對資產負債表作出適應性的調整。
不同的消費觀念、儲蓄觀念,是各個國家在各自發展過程中沉積下來的,而觀念改變也是契合各自時代的發展程序。
但無論如何,消費和儲蓄深深嵌入了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任何趨勢的變化都需要合適的應對措施,就看誰能更準確地把控變化背後的規律,抓住了機會可能就是另一番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