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慘IPO的故事出爐了。今天一大早就出了訊息,軟銀斥資95億美金,打包注資曾經美國最有價值的科技公司WeWork,含淚控股了大概80%。95億美金的注資計劃主要是三部分,一是50億美金的銀團貸款,二是不超過30個億美金的股份要約收購,三是加速之前承諾的15個億美金注資。
前後一通操作下來,等於軟銀這麼多年,花了150多億美金,買了一家估值只有80億美金的公司80%的股權,賠到了姥姥家。
小夥伴評論說,像極了大夥平時炒股追高被套,虧了幾十個點後,含淚補倉拉低成本的樣子。。孫老闆不愧當過3天世界首富,真勇士也,自己投的公司,吐血也要接下來。。
WeWork不少小夥伴應該都聽過,近幾年算是新經濟的一個代表,和國外的Uber、Airbnb號稱共享經濟三巨頭,很是風光過一陣子。
2010年,亞當·諾伊曼和妻子麗貝卡·諾伊曼等在紐約創立了WeWork,主打的是共享辦公的路子,做另類的房屋租賃生意。公司主要的業務模式就是先從市場上租房子,籤一個相對長期的合同,然後改造一下,再以更高的價格租給別人,賺中間的差價。
雖然做的東西沒什麼技術含量,但公司一直稱自己是共享經濟公司,是大資料,做的是“空間即服務”的生意,很是受到市場的追捧。然後2017年,共享經濟如火如荼的時候,WeWork遇到了孫正義。
這是日本巴菲特和美國“阿里巴巴”的史詩級碰面。當年只用了6分鐘就投了馬雲2000萬美金的男人,用了12分鐘給亞當·諾伊曼拍了44億美金。手握千億美金願景基金的孫老闆一度表示:
WeWork就是我的下一個阿里巴巴。
不過WeWork還不夠大,不夠值錢。於是諾伊曼開始了自己的新徵程——可勁燒錢擴張。越燒錢規模越大,虧得越多,但搶著要投錢的人也越多。在孫老闆的護航下,WeWork的估值一路從不到200億美金,飆升到了今年年初470億美金的鉅額。
一片繁榮背後WeWork面臨的資金缺口也越來越大——WeWork不僅一直沒找到掙錢的模式,還走上了以買代租的重資產模式,距離高科技的距離越來越遠不說,更是在花2塊錢掙1塊錢的路子上一路狂奔。。
可惜估值往往就像爬山,上去快活下來難。今年年初,氣勢洶洶的WeWork帶著高達470億美金的估值申請上市,結果被扒出來一堆爛賬,估值從牛逼哄哄的470億美金一路暴跌到120億美金,投資人虧得淚流滿面,最後撤回了IPO。圍觀群眾驚了個呆。
後來福布斯更是直接給了WeWork28億美金的估值,來了個腳踝斬中的腳踝斬,公司和投資人的臉都被打腫了。今年最慘IPO當之無愧。。
軟銀當年因為2000萬美金投資阿里巴巴,最後獲利超過1000億美金而聲名大振。但這些年孫老闆和軟銀揮舞著鈔票四處投資,轎子抬得一次比一次高,卻反而沒怎麼掙到錢。小夥伴調侃說,孫老闆當年從阿里身上掙到的錢,這次估計不少都要虧在WeWork身上。
這幾年各路VC和投資機構捧出來的公司很多,風一吹起來的時候,大夥都生怕自己跑得比別人慢,投的沒別人多。當年的地產電商是這樣,共享單車是這樣,WeWork也是這樣。就算公司根本沒有掙到錢,也有投資者哭著喊著要送錢,最後一二級市場估值嚴重倒掛,直到公司玩完,或者上市的時候泡沫被徹底戳破。
今年年初,在東京的一個會上,孫正義講到了之前的一段往事。亞馬遜發展早期的時候,孫正義曾經和貝索斯達成了協議,要以1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亞馬遜30%的股份。但貝索斯堅持要1.3個億美金,最後生意吹了。後來孫正義經常表示,沒有投亞馬遜是個大錯誤。
小組對比了一下WeWork和亞馬遜,差距很明顯。光燒錢是燒不出好生意的,大量投入閃電擴張的事情當然能做,但歸根到底還是要有優秀的商業模式,能掙錢才行。
盈利可不會說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