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世界上,就沒有永遠不敗的巨頭,沒有永遠不破的商業模式!
01
暴跌500%,關店150家
吉野家的經歷,再此印證了這句商業真理。這個全球知名品牌,今年以來的經營狀況卻急劇惡化。
日本連鎖餐廳吉野家的母公司吉野家控股前段時間正式官宣,將在2021年2月之前關閉全球150家門店,其中包含日本門店100家。
此外負責人還表示,目前吉野家在全球共有約3300多家門店,其中海外共有1000多家門店,而中國就佔到其六成以上。此次計劃關閉的海外門店中也將涉及到中國市場。
吉野家在中國有兩個運營主體,分別是日本吉野家和香港上市公司合興集團。合興集團憑藉與日本吉野家簽署的長期特許協議,在中國北方運營吉野家。疫情期間,無論是吉野家直營店還是特許經營店,都受到了巨大沖擊。
合興集團的盈利預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的歸母淨利潤預計虧損7000萬元,相比2019年同期盈利5700萬元,同比下滑了222.81%。
合興集團執行董事洪明基還在直播中表示,員工從開業到現在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閒過,說罷還無奈一笑。
直營店的業績更是慘不忍睹。日本吉野家公告顯示,2020年3月1日到5月31日,其銷售額為396.81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6億元),同比減少24.85%,歸母淨利潤虧損40.87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7億元),同比減少472.56%。
當然,吉野家把其敗退原因歸咎於新冠疫情。不過病毒表示,這個鍋我可不背。因為吉野家的衰退之勢,早在前幾年就已不斷凸顯。
合興集團的資料顯示,2012年,吉野家店均營收為600萬人民幣,而到了2019年,這個數字變成了481萬元。門店平均回報率也下降了四分之一,單店收益已大不如從前。
關店!暴跌!我們不禁要問了,吉野家究竟做錯了什麼?
02
1家店鋪年銷售1億日元,就靠6個字
其實最初的吉野家,不過只是一個小小的“路邊攤”。
1899年,吉野家的創始人松田,在一個破舊的魚市裡,借錢租了個不起眼的小門店,開了一家牛丼(jǐng)店。
起初,它不過是一個只能坐下10個人,面積不足30平的小屋。平日裡來店光顧的客人,也大都為魚市裡的苦力,辛苦一天之後來這裡吃一頓便宜的飽飯。
後來吉野家為了從“路邊攤”升級為“福斯品牌”,於是講了一個十分充滿歷史感的故事,來包裝一下自己。
吉野傢什麼叫“吉野”?這是因為日本12世紀,將軍源義經和愛妾路過吉野山避難時,把烹飪牛肉的技巧教給了當地居民,成就了一種地方美味。
雖然包裝了歷史感,但吉野家仍然延續了其低價、福斯的策略與形象,以牛肉飯為主打單品,靠量取勝。
為了賣出更多份牛肉飯,吉野家去掉了原有的魔芋絲、大蔥、竹筍、豆腐等食材,只保留了牛肉和具有甜味的洋蔥,讓製作效率大大提高。
為了提高翻檯率,讓更多的消費者用餐,吉野家門店設計也十分“有心機”,比如座位非常擁擠,最忙的時候顧客甚至站著吃飯。吉野家成功實現了平均每隔六七分鐘翻檯一次,但這樣的設計也讓不少追求用餐體驗的女顧客感到不適。
甚至有人說,在牛肉飯上澆肉汁也是吉野家為了追求翻檯率的一種手段,就是為了讓白飯變得鬆軟,吃的時候只能用筷子大口扒進嘴裡。這樣粗俗的吃法,更會“勸退”一部分細嚼慢嚥的食客。
而在供給端,吉野家為了提升做飯的速度,對員工的要求更是到了“精確到秒”的程度。他們要求必須在顧客點餐的30秒內完成上菜,且要同時完成收拾餐具和清理餐桌的工作。後廚則要在1個小時內清洗200個碗,操作員則是要在10-15秒內連續做好15碗飯,真真是嚴苛到變態。
所以總的來看,吉野家成功的祕訣,無非是“便宜、快捷、美味”,但與其說是美味,不如說是味道固定,“一招鮮吃遍天”。簡單六個字,就讓吉野家實現了1家店鋪1天平均賣出1000份牛肉飯,年銷售額1億日元的業績。
在日本,吉野家更是圈到了一大批死忠粉。2003年因為瘋牛病爆發他們不得不下架牛肉飯,當進口牛終於解禁,一位媽媽給吉野家捐了200萬日元的現金,希望吉野家再次上架自家去世的兒子最愛吃的牛肉飯。
(圖:2006年9月18日,吉野家牛肉飯重新上市。)
03
“屌絲品牌”的花式作死
只憑六個字就讓吉野家成功崛起,但也正因此,讓他收穫了“男人的快餐店”這一名號,帶著點粗鄙的味道。
“全身優衣庫,三餐吉野家。”這是日本國民群眾對吉野家的常規調侃。如果你走進日本的吉野家,那麼你會發現,裡面就餐的不是窮學生,就是上班族大叔。
如果一個女生單獨去吉野家吃飯,那麼就會被人用鄙夷的目光,發出“你瘋了”的質疑,然後就會認定:你是一個女屌絲。
吉野家說好聽點,是“男人的快餐店”;但說實在點,就是“屌絲品牌”。然而這樣的“屌絲”,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卻搖身一變成為了中產階級的小資品牌。
在中國,吉野家招牌小碗牛肉飯是人民幣23元每份,這樣女生都吃不飽的一餐價格足以買十幾個包子,幾頓都夠吃了。
但吉野家也振振有詞,我們的定價是按照日本的來的。比如,同樣的一碗飯,在日本不含消費稅價格為332日元,摺合人民幣為22元。但是大家可別忘了,日本經濟比中國要發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日本的人均收入是中國的3倍左右。
所以其實吉野家在中國的走紅,就是因為時人對“洋品牌”的推崇與追捧。一旦光環褪去,人們的消費態度自然就會迴歸理性。
而且,相比肯德基、麥當勞這樣的“洋品牌”,吉野家卻顯得非常不思進取,拿著中中國人的錢,卻絲毫沒有為中國消費者考慮,沒有多元化、本土化的創新,產品型別極其單一。
提起吉野家,你除了會想到牛肉飯,還會想到什麼呢?其實吉野家的確推出過多款產品,但是這些產品在選單上只短暫停留就被砍掉了,要麼就是消費者不喜歡,要麼就是不如牛肉飯好賺錢。
想想看,如果賣牛肉蓋飯效益最大,開發新品費時、費力、費錢,還未必賣得好,何必費這個力氣呢?
此外,吉野家還把美食當成了一眾冷冰冰的賺錢機器,光想著怎麼通過標準化的規模效應來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卻罔顧了產品本質——食物的口味。
為了保證品質穩定、出品批量化,吉野家把所有門店所需醬汁都挪到中央廚房統一調汁配送。為了降低物流成本、延長醬汁保質期,吉野家還引入了將醬汁做成粉末的乾粉化技術。此後,每家吉野家門店只需要把醬料乾粉兌水即可使用。
這麼一來,吉野家的確降低了不少成本,但是牛肉飯的口味卻每況愈下。
更麻煩的是,吉野家失去了餐飲行業最本質的敬畏之心——作為一家全球巨頭,居然連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都不顧了。
速成雞事件還沒過去多久,2013年的315,吉野家又被揭出嚴重的衛生問題。
當時,《京華時報》的記者以應聘為由,暗訪了吉野家北京銀座店和崇外店,結果發現兩家店的後廚都存在員工操作不規範,和嚴重的衛生隱患問題。
垃圾桶都是無蓋敞開,剛一進去就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
洗滌池裡的水,早已變成了棕黑色。工作人員表示:“只有領導來檢查時,才用一下消毒池和漂洗池。”
這樣的衛生,這樣的產品,居然還好意思收這麼高的價格?被消費者所厭棄,自然也是情理之中了。
04
競爭對手包抄重圍
在內,吉野家自己不思進取、花式作死;在外,大批競爭對手強勢崛起,讓吉野家陷入了重圍之中。
首先是吉野家的老對手,食其家也殺入了中國市場,大舉攻城略地,目前已經把店開到了上海、江蘇、浙江、北京、天津、廣東等多個地區。
同樣一份牛肉飯,食其家的份量比吉野家大,價格還便宜。相比吉野家小碗牛肉飯23元、大碗30元的價格,食其家呢,小碗只要15元,中碗18元,大碗23元。此外,食其家還在不斷地謀新求變,隔段時間就更新選單,讓你試試新品。
顧客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這些大家都看在眼裡。
更致命的打擊則來自於外賣,這個富有本土特色的中國式創新,更是殺的吉野家片甲不留。吉野家最忠誠的使用者,就是那些城市白領,他們為了節省午飯時間,多會選擇在公司樓下的快餐店解決。
不過外賣的出現徹底動搖了這部分群體的信念。相比又貴又不好吃又單一的吉野家,在外賣平臺上,我們可以以更低的價格,選擇到大江南北、美味健康的各色菜品,且能夠直接送到家門口。無論從價格、口味,還是營養性、便捷度等各個方面,吉野家都失去了勝算。
總而言之,無論是吉野家,還是蘋果、無印良品,這些國外巨頭在中國都正在經歷節節敗退。
他們的故事再次為各個國際大牌敲響了警鐘,只想著從中國市場上撈錢,卻不能根據中國消費者喜好持續進行本土創新、品質精進,早晚會被消費者所淘汰。
傲慢,真的是會要命的!
-
1 #
-
2 #
這個牛丼(jing)標的好啊,不標我們就能當你認識這個字了
-
3 #
就是太貴了,05年左右放學天天吃,20塊一個雙拼套餐。現在,套餐奔50去,人均這價錢我們為什麼不選擇別的
-
4 #
個人感覺首先是貴,然後口味一般!
-
5 #
我是很愛吃他們的東西,不過不能常吃,太貴了。
-
6 #
好吃,就是貴,青菜也得收錢。再繁華地段吃它可以有,因為附近沒便宜的。它每家店價格固定
-
7 #
花無百日紅,天下無不散的宴席
-
8 #
以前留學時候總吃,那時候國內應該還沒有,後來國內慢慢有了,我卻覺得不好吃了,不知道是心裡作用還是情感問題
-
9 #
一個關鍵的字都標錯拼音,叫人如何信服資料
-
10 #
主要是貴,再就是營業員誘導消費!但話說回來,誰家的牛肉飯都不如吉野家的(應該也有,我沒遇到)估計是他家選的牛肉好,其他家扇味重)
-
11 #
和同樣在中國的食其家相比吉野家不但貴而且難吃!
-
12 #
有的店原來挺好吃的,後來變得難吃了,有的店原來就賊難吃。
-
13 #
品質大幅度縮水,常吃的人應該吃的出來,吉野家的米飯品質下降了很多!
-
14 #
97年 在北京 西外大街 吃過18元一份的鰻魚飯,唉,光陰不在,世事變遷!
-
15 #
我就想知道東坡飯哪去了??為什麼沒有了
-
16 #
國內的是不是因為洋蔥太多....
-
17 #
我挺愛吃的 覺得他家除了貴沒什麼黑點
味道和日本的吉野家差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