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酒店集團紛紛推出如生活方式、設計美學、科技電玩等各種個性十足的酒店品牌,在“聚光燈”下賺足了資本和消費者的眼球。
經過近十年發展,中端酒店市場漸有三足鼎立之勢,隨著錦江集團旗下的維也納酒店和華住集團旗下的全季酒店開店規模先後破千家,誰會是第三強?
“我們現在的開店規模已經808家,在手簽約酒店超過1500家。”
錦江酒店:境內業務恢復明顯,酒店規模擴張顯著
公司營收與利潤受疫情影響同比出現下滑,國內酒店恢復較快,境外酒店業績承壓。
受2020 年疫情的影響,公司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 70.02 億元,同比下降 37.93%,歸母淨利潤3.01 億元,同比下降65.54%。
2020前三季度酒店業務貢獻了 68.36 億元,佔總營收的 98%,但同比下降 38.38%,其中境內酒店創造營收53.29 億元,佔比酒店營收的 77.96%,同比下降 33.60%;境外酒店前三季度收入 15.07 億元,佔比酒店業務的 22.05%,同比下降 50.88%。
20Q3 公司營收為 29.12 億元,同比下降 29.64%,環比提升 53.18%;歸母淨利潤 0.16 億元,同比下降 94.90%,環比提升 86.40%。
20Q3 營收環比增長主要來自於國內跨省旅遊政策的逐步放開對國內酒店的業績貢獻較大。
從酒店關鍵指標的角度來看,20Q3 公司國內酒店ADR 為 196.22 元/間,OCC 為 73.69%,RevPar 為 144.59 元/間,分別恢復到 19Q3 的 91.09%、93.88%、85.52%,環比經營資料持續向好。
公司境外酒店業務則受到歐洲疫情二次爆發的影響,恢復不及國內酒店水平。
20Q3 公司境外酒店 ADR 為 55.07 歐元/間,OCC 為 44.56%,RevPAR 為 24.54 歐元/間,分別恢復去年同期的 95%、64.07%、60.86%,若歐洲疫情持續且短時間內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公司境外酒店業務預計在 2020 年全年將出現同比明顯的下降,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公司的整體業績。
不過,好在近日疫苗三期臨床試驗的利好訊息,公司整體酒店業務有望獲得提振。
疫情中,逆勢進行國內酒店拓展,為疫情完全恢復後提前進行戰略佈局。
疫情期間國內不少酒店因為經營的壓力被迫停業或關閉,整體酒店市場表現低迷,但公司卻堅持在疫情沒有完全恢復的情況下逆勢開店。
2020 年前三季度,公司新開業酒店 1,266 家,退出酒店 663 家,淨增開業酒店 603 家,其中直營酒店減少 55 家,加盟酒店新增 658 家,中端酒店淨開業 587 家,經濟型酒店開業 16 家。
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公司已開業酒店總數達到 9,117 家,客房總數達到 896,121 間。
中端酒店 4,150家,經濟型酒店 4,967 家,分別佔比已開業酒店總數的 45.52%、54.48%;已開業加盟店 8,183 家,直營店 934 家,分別佔比已開業酒店的 89.76%、10.24%。
公司在新開店中注重中端酒店的拓展,符合我國中端酒店市場需求增加的趨勢。國內出現疫情後,單體酒店由於抗壓性較弱,加速了出清的速度。
反觀公司在疫情期間加速開店,其中以成本控制為特點的加盟酒店數量新增較多,符合酒店行業管理輸出的輕資產發展路徑。
未來公司預計能夠在酒店和客房數量進一步增加的前提下,形成規模效應,憑藉多年積累的會員客戶和品牌忠誠度,預計公司將繼續鞏固A 股酒店龍頭地位。
成立中國區公司,保留前端品牌特色,整合後臺職能部門,有望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公司於2020 年 5 月對集團進行組織架構最佳化調整,宣佈設立中國區公司,在上海和深圳設立雙總部。
在錦江都城、鉑濤、維也納酒店保持各自獨有基因的基礎上,繼續發揚每個品牌獨特的優勢和特點;將原各品牌公司的後臺職能部門進行整合,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進一步鞏固競爭性合作發展的局面。
公司成立中國區公司是推進“深耕國內、全球佈局、跨國經營”戰略的重要舉措,也是打造世界一流酒店集團的序章,未來公司其他品牌整合、人才隊伍建設逐步落地,預計公司組織架構將和運營效率將獲得進一步提升。
天眼查APP專業版資料顯示,我國目前企業名稱或經營範圍含“旅遊、旅行、機票、酒店、航空、旅行社、景區”,且企業狀態為在業、存續、遷入、遷出的旅遊相關企業數量超340萬家。
天眼查APP專業版資料顯示,自2013年開始,我國旅遊相關企業(全部企業狀態)註冊量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3年,我國此類企業的註冊增速僅為14%,此後的幾年一直上漲。
2015年至2019年,旅遊相關企業註冊增速保持在20%左右,年度註冊企業數量由2015年的34.3萬家增至2019年的約70.2萬家。
截至2020年10月9日,以工商登記為準,天眼查APP專業版資料顯示,我國今年新增旅遊相關企業數量已超過43萬家。
首旅酒店:年內首次實現利潤扭虧為盈,新開酒店加速版圖擴張
今年疫情對公司營收與業績影響較大,年內歸母淨利潤在第三季首次度錄得正值。
受到國內疫情在上邊年較為突出的影響,2020 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收 35.76 億元,同比下降 42.60%,歸母淨利潤虧損 5.55 億元,同比下降 177.17%。
隨著我國文旅部對旅遊出行政策不斷地放寬,主營業務酒店營收穫得提升,公司 20Q1、20Q2、20Q3 的營業收入實現較為穩定的增長,分別實現營收 8.01 億元、11.04億元、16.72 億元,同比降幅不斷收窄,分別為-58.80%、-46.08%、-25.37%。
雖然成本端因會計政策調整,將部分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調整為營業成本疊加疫情影響導致公司前三季度毛利率僅為 3.45%,但單季度毛利率從 20Q1 的-43.53%上升到 20Q2 的 0.51%和 20Q3 的 27.93%。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在 20Q3實現歸母淨利潤(1.40 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1.33 億元)年內首次扭虧為盈,顯示文旅出遊、商務出行的增加持續利好公司業績增長。
持續發力中高階酒店市場,輕資產化運營既符合行業格局,更突出公司品牌運作能力。
2020 年前三季度,公司酒店總數達到 4,638 家,客房數達到 321,497 間,其中經濟型酒店數量為 2,466 家,客房數量 241,726 間,分別佔比 53.17%、57.35%;
中高階酒店數量 1,079 家,客房數量 121,213,分別佔比 23.26%, 28.76%;
雲酒店數量達到 651 家,客房數量 35,927間,分別佔比 14.04%、8.52%;
其他型別酒店 442家,客房數量 22,631 間,分別佔比 9.53%、5.37%。
雖然 2020 年公司整體業績受到疫情影響下降明顯,但從中高階酒店開業數量持續增長的趨勢來看,公司重視迎合國內酒店業中高階增長趨勢對未來進行戰略佈局。
此外,打造輕奢和個性化品牌的雲酒店整體也保持穩定增長,說明公司針對年輕化出行群體的住宿品牌已經得到市場良好的反響。
公司近些年緊跟國內酒店市場輕資產化發展趨勢,主要採取特許經營等品牌輸出的模式來提升加盟店的佔比。
資料顯示截至 2020 前三季度,公司全部酒店加盟店佔比達到82.56%,同比增加 2.65pct,其中經濟型酒店加盟店佔比達到 75.30%,同比增加1.34pct;
中高階加盟店佔比 81.65%,同比增加 2.53pct;雲酒店加盟店佔比一直維持在 100%;其他酒店加盟店佔比達到 99.55%,同比增加 0.14pct。
公司 20Q3 新開酒店的資料能夠更好地說明輕資產化和中高階化的發展戰略,期間新開店 298 家,其中加盟店為 288 家,佔比新開業酒店的 96.64%,中高階新開業酒店 84 家,佔新開業酒店的 28.19%,分別均超過了 2020 前三季度加盟店佔比和中高階酒店佔比。
短期看,疫情期間公司新開店加盟比例提升預計能夠降低公司進行門店擴充套件的成本,從而確保在年內新開業酒店數量達到既定目標。
中長期看,中高階酒店比例的提升能夠迎合消費分級的趨勢,結合公司不同檔次品牌的完善形成不同酒店品牌的差異化矩陣。
20Q3 中高階酒店環比提升較為明顯,疫情受控後酒店整體量價齊升。
20Q3 公司經濟型酒店 ADR 為149 元/間,OCC 為 71.7%,RevPAR 為 107 元/間,同比分別下降 15.82%、13.8pct、29.61%,環比二季度分別提升 17.32%、14.1pct、46.58%;
中高階酒店 ADR 為 254 元/間,OCC 為 67.7%,RevPAR 為 172 元/間,同比分別下降 23.26%、9.3pct、32.55%,環比二季度分別提升 20.95%、16.4pct、59.26%。
20Q3 經濟型酒店 RevPAR 已恢復去年同期水平的 70%以上,中高階酒店 RevPAR 已恢復去年同期近 67%,表明國內疫情受到控制後,公司酒店 ADR、OCC 均環比穩定增長,實現了量價齊升。
在國內大機率不會發生大面積疫情二次爆發的背景下,預計公司酒店業務主要指標及業績有望持續恢復至疫情發生前的水平。
大型賽事有利公司華北酒店業務的中期發展,國際大型主題公園利好公司品牌宣傳。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舉辦將利好我國文旅行業的整體發展,尤其是國內外遊客在比賽場地(館)附近的住宿需求將出現明顯的增長。
截至 20Q3,公司在華北及山東地區已經佈局了 1,221家酒店,客房數量達到 110,277間,預計2022 年冬奧會將直接利好該地區的酒店 RevPAR。
此外,冬奧會也將會吸引國內外遊客借參加大會的機會遊覽中國較為有名的旅遊城市,利好公司在長三角、珠三角、川渝等地區的酒店業務。
2021年春季,北京環球影城終於開業迎客,作為中方最大股東首旅集團旗下的酒店業上市公司,公司將有可能獲得品牌宣傳和積累口碑的重要契機,為公司繼續公共北京市場以及華北市場的市佔率帶來機遇。
在我國中端酒店市場盛宴面前,外資品牌能否後來居上,分得一杯羹,有待市場檢驗。但中端酒店品牌如此之多,卻恐將遭遇一次大浪淘沙過程。
而好品牌來自真正能帶給門店流量的會員系統和訂房平臺。因此,趙煥焱認為,不出幾年目前紛繁的品牌會被洗牌一半,各大中端酒店品牌應該加強內功,投資自己的系統建設,而非花裡胡哨的外在。
“明後年收入速度會恢復到此前20%-30%的增長水平。”莫敏儉說道。
注:本文內容主要摘自中銀證券,零售資本論整理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