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除了大盤在3000點的震盪外,有一個板塊,也受到了政策的衝擊,這,就是去年開始,就黑天鵝不斷的醫藥板塊。
相對於過去人們常說的“喝酒吃藥”而言,白酒股今年的表現有目共睹,如同貴州茅臺已經邁過了1100元的門檻再創新高。
而過去攻守兼備的醫藥股,整體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在帶量採購的新政下,醫藥股是否要面臨價值重估呢?
帶量採購先講下,什麼是帶量採購?
關於帶量採購,其實很簡單,就是以前大多醫院的不透明的藥品訂單,在帶量採購新政下,多個藥企一同競標。
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政策的出發點,非常簡單,就是要降低終端的藥價。
稍微有一點常識或者社會經驗的人,都應該知道,在過去,藥品的終端價格,有很大一部分,是銷售環節加成了太多,也就是說,從藥廠,到醫院,中間並不高成本的藥價,卻翻了多倍,大多就變成了報表裡的銷售費用,比較經典的,可見之前深陷“斯坦福留學門”的步長製藥,2018年的時候,公司的研發費用為4個多億,而銷售費用,則達到了80多個億,遠遠高於研發費用的支出,也就是典型的高營銷、低研發,詳情可見筆者之前的文章:
藥企的巨大營銷費用都花在哪裡了呢?
這個,基本上是不用點明了。
而帶量採購帶來的,則是原來並不透明的藥品訂單,現在擺在了同一張桌面上,價低者得。
整體上,對於患者來說,沒有了營銷費用加成,自然容易得到更低得藥價。
這一點,從中標的藥品價格,就可見一斑。
帶量採購政策下,大部分藥品都降價一半以上,甚至有降價90%的,你不降,基本上是拿不到訂單的。
所以,從患者角度,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政策,只要藥品的品質,可以得到保證。
醫藥股分化那麼,帶量採購之下,為什麼對於一些藥企來說,卻面臨了價值重估的壓力呢?
帶量採購,“殺傷力”最大的,就是仿製藥。
藥品,我們可以簡單的分成創新藥和仿製藥。
顧名思義,創新藥就是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新藥,仿製藥,則是過了時效,可以仿製的藥。
從賺錢的效應來說,研發新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週期長,最終是否成功,還不得而知;而仿製藥,只要過了評測,就可以賣成好價錢,成為暢銷藥。
顯然,仿製藥是賺塊錢的方式。
只是效果基本相同或者相近的仿製藥,如何能讓患者或者醫院選擇呢?
於是,就繞回了過去,高企的營銷費用中了。
所以,帶量採購政策下,對於醫藥股來說,仿製藥類的企業,大多面臨著巨大的價值重估壓力。
比如近日的新一輪招標下,信立泰、恩華藥業、京新藥業等,都大跌來做出了反映:
投資分析上面所舉的例子,你翻開醫藥股,可以看到很多,與過去,在行情上下兩難中,機構會大力拉抬醫藥股不同,這兩年醫藥股的走勢,顯然整體上弱了很多,除了個別的龍頭。
而像信立泰,去年還走勢凌厲,今年就弱了很多,顯然受帶量採購影響較大。
對於大多數仿製藥企業來說,不降價就沒有訂單,大幅降價後,會影響自身的業績,但大勢所趨,還是要降,或者,你能夠真正的開始走研發的路線。
說起研發,不得不說,走創新藥或者綜合性實力強大的藥企,影響就小的多了。
比如你翻看幾乎所有的醫藥研究報告,都可以看到的一致捧為龍頭的恆瑞醫藥,它的股價在近日,再創新高。
我們常說股價反映了一切,恆瑞醫藥的走勢, 除了機構抱團之外,它的抗風險能力,也卻是要比一般的藥企要強的多,只是股價高處不勝寒。
同樣的,創新藥龍頭,藥明康德,走勢也非常的強勢:
對於藥明康德來說,它上市之初,頂著的就是獨角獸的光環,隨後新股上市浮盈過多,進行了調整,漫長調整之後,浮籌散去,大有再創新高的意味。
只是,好的股票,可能面臨著一個高的價位,這是投資裡最矛盾的事情,又時常的發生。
結語對於帶量採購的新政而言,醫藥股最大的影響, 就是過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可能被打破。
仿製藥,可能面臨長期的盤整,消化新政帶來的價值重估;創新藥,會得到更多資金的追捧。
對我們投資者而言,如果你要投資醫藥股,首先儘量迴避仿製藥業務過多的企業,因為未來幾年裡,它們都將面臨上游原料藥與下游藥企競標競爭的壓力。
而創新藥類的個股,長期有更好的投資價值,唯一的問題是,你是否有耐心,等到更何時的價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