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們的文章說了:政治局會議首次提了兩個非常重要的觀點:需求側改革+反壟斷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對於2021年重點工作,政治局會議則列舉了包括: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整體推進改革開放,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形成強大國內市場,夯實農業基礎,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等內容。
特別提醒注意,會議提及這個政策的時候,有幾處措辭是首次提出。
一是,過去“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這次則是“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扭住”相比“堅持”而言,力道要求更高。
二是,首次談及“需求側改革”,這是非常關鍵的訊號。過去我們的提法是“需求側管理”,從“管理”到“改革”也反應了政策思路在變化,就是不再簡單的走過去刺激老路來輪番驅動宏觀三駕馬車,而是要靠改革的辦法來釋放需求。
三是,首次對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關係進行了闡述。會議提出“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我們拆解來看就是需求牽引、供給創造,未來的政策會從這兩個維度展開。
這是自2015年底我國首次提出“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次強調“需求側改革”。這個重要性不亞於當年的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後淘汰了大量的落後產能,龍頭企業紛紛提升了市佔率,提高了生產效率,A股也產生了一波煤飛色舞的行情。工業供給側改革後,金融業也迎來了供給側改革,包商銀行破產,放在幾十年前老百姓是想都不敢想。優質的零售銀行,招商銀行、平安銀行、寧波銀行屢創新高。這就是淘汰落後產能。
現在的“需求側改革”,也是未來5年的國策,經濟規律中最基本最重要兩個規律就是:供需規律+價值規律,沒有供給只有需求是供不應求,供給過剩需求疲軟是供大於求。供給側改革提高了我們商品的質的問題,需求側改革就是要把這個終端給補上。
供給端:
國內之前的政策基本都是遇經濟低點加槓桿上專案上產能,然後各種產能過剩,再去槓桿,如此迴圈了好幾次,到現在邊際效益已經越來越弱,各地方政府國企債務越滾越大,今年還發生了永煤債賴賬事件開了一個壞頭,還有各地方的城投模式隨時能踩雷,到最後實際還是廣大韭菜買單,央行現在是對加槓桿放水越來越謹慎了。
需求端:
之前國內是供應遠遠大於需求,現在需求側改革,是要提高國內居民收入培養國內消費市場,達到供給需求動態平衡,國內消費市場大了自然就沒有產能過剩,之前加槓桿上的專案盈利就沒什麼債務危險了,這是之前內迴圈政策的延伸發展。
核心在提高居民收入上,居民主要成分是農民、工人、小商小販、中小企,農民收入靠賣農產品,那麼需要農產品漲價,同時農藥化肥運輸等環節成本需要控制;工人、小商小販、中小企業收入都是靠企業多賣產品,同時控制住消費品價格漲幅小於居民收入漲幅,基本願景就是:商品物美價廉,居民高收入,培養國內大消費市場,達到供需動態平衡。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產階層,而這背後又牽扯到收入分配機制,人均萬億美元下的消費升級需求加快釋放,這背後也是消費者對品質、健康的需求;中低收入群體的精準保障,這背後牽扯到精準脫貧、鄉村振興、社會保障等等。這些東西如果按照過去的思路去“管理”成效不佳,只能用“改革”來釋放活力。
簡單地說就是:
1、提高居民收入,減少貧富差距,讓居民有錢消費。
2、制度安排上,加大對醫療、教育和養老的覆蓋,減少居民後顧之憂。
3、降低社會租金,尤其是買房和租房價格。
阿里京東的社群團購是跟需求側改革衝突的,所以週末高層直接喊話,又第一次提了反壟斷,對國內網際網路巨頭衝擊最大,科技板塊一時半會不會緩過氣來。
在需求側改革的大背景下,市場的商品消費逐步轉向更優質、更便捷,優質的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將利好多個行業賽道,比如:醫美、醫療及健康服務、汽車(新能源)、教育等。縱觀美股,可選消費行業牛股頻出,在A股科技股都是假科技的製造業公司的前提下,未來我們應該牢牢抓住消費升級的歷史機遇,精選可選消費、醫療服務、大健康產業的龍頭,有望取得大機率的超額收益。
雖然,房地產行業“三道紅線”將於明年正式生效,但可能希望人民群眾能夠提升財產性收入增長,“房住不炒”應該是近幾年少有的不提了。
為何不提房住不炒了呢?
還記得哈爾濱鼓勵房企降價賣房的那件事嗎?說明一些三四線城市財政和債務又出現困難了。
樓市我們之前的判斷是:整體平穩,區域性分化。那麼,問題就出在分化上。三四線財政困難的城市可以鼓勵一下房地產,熱點城市還是要繼續降降溫,估計明年就是這麼個走勢。
鑑於“房地產業影響投資和消費,事關民生和發展”(劉鶴,2020年11月)以及“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十四五”規劃建議稿),也意味著短期內仍離不開房地產、房地產也不至於被“一棍子打死”。畢竟房子,也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最後,政治局會議上把2021年定義為特殊的一年,特殊的一年必有特殊的機會,所以千萬不要以今年的投資收益水平來決策明年的投資方向,並且降低自己的收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