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兩輪車出行專案的時候,總是繞不開今年9月份上市的九號智慧。不得不說這家公司真是挺神奇的,集眾多標籤於一身:
1. 融資路徑:A股首家CDR紅籌、VIE架構企業。
紅籌企業:企業註冊在境外,通常在開曼、百慕大或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地,適用當地法律和會計制度,但企業主要資產和業務都在中國大陸。
VIE架構:境外上市主體與境內經營實體相分離,境外上市主體透過協議的方式控制境內經營實體,並將境內經營實體的會計報表併入境外上市主體,從而實現使用境內經營主體的業績在境外掛牌上市。
CDR:由中國的存託人(中國的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在A股發行股份,CDR並不等同於股票,而是境外公司股票在境內交易的"代表物"。
而九號就是一家註冊在開曼,上市前A、B、C輪融資都是拿的美元,可以看出創業初期的融資規劃應該是像小牛電動一樣在美股上市。
2. 賽道:九號橫跨微出行、智慧硬體、機器人等大熱賽道,又加持了小米生態鏈。
3. 股權情況:上市前九號機器人進行多輪優先股融資,進行過種子、天使、A、B、C輪優先股及可轉換債券等,投資人包括紅杉、順為、Intel等機構,還有雷軍的個人持股。
所以無論是從賽道標杆的樹立還是VIE結構上市,九號的上市對於投資獲利以及創業公司發
展規劃來說都有很強的參考意義。最近工作時九號的資本運作和業績資料不斷被翻出嚼,同
事還開玩笑說要不要買點,我覺得我買不起,畢竟產品售價動輒大幾千。
背景
九號成立於2012年,2014年拿到8000w美元融資,2015年收購美國Segwa(平衡車創始品牌),上市共用了8年。上市以來從33元上漲至最高88.39,當前收盤價67.06。市淨率達12.76,動態市盈率高達416。
財務表現
財務資料:2016、2017、2018、2019 營收 11.53 億元、13.81 億元、42.48 億元、45.86億,歸母淨利-1.58 億元、-6.27 億元、-17.99 億元、-4.55億元。毛利率27.15%。
1. 虧損問題是目前新上市企業最多被挑戰的問題,什麼時候能扭虧為盈會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時間節點。就九號而言,公司經營性現金流量淨額早已轉正。淨利潤為負主要是優先股、可轉債等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等會計計算因素導致。2020年前三季度已經實現43.18億營收,0.85億淨利。
2. 作為一個新的消費品類,在第一年產品就獲得超過10億的收入橫向來看是很亮眼的。(同賽道的小牛電動2016年營收只有3.55億)。儘管其銷量主要來自小米渠道(佔比73.76%),但其自身的能力也值得肯定,產品上市一年時間內銷量過百萬臺。另外可以看到,2016年之後其產品結構發生較大變化,電動滑板車在營收中的佔比成倍上升,同時在小米之外,九號是Bird、Lime、Lyft等共享出行企業電動滑板車的最大供應商,已經佔據了全球80%的平衡車市場份額,對於小米的依賴也在逐步降低。
3. 從毛利來看,由於小米的產品定位,九號自主分銷產品的毛利遠高於小米渠道分銷產品(僅為其它渠道三分之一),2017-2019年其小米定製產品給公司貢獻的毛利貢獻佔比逐漸降低。
4. 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九號機器人的研發投入分別是0.71、0.91億元和1.23億元,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佔三年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9%、6.61%和6.19%。研發投入佔比並不大,不過僅從平衡車這個產品來看,對於科技含量的要求本身也並不高。甚至在多數購買者眼裡,與其說是科技產品更像是一個玩具類產品,對於國內日常上路的普適度仍很低。但可以看到九號現在主要是將自己定義為機器人公司(營收資料上仍看不出來),近兩年的真實佈局有待考察。
整體來說,九號的財務表現並不算差,但重點是按其現階段發展,無論是給小米供貨還是給共享出行企業供貨,都更像是一個2B的生產代工類企業。如果按生產類企業的估值來看,還真是挺貴的。
九號一直都在努力塑造成一個有獨立研發能力的智慧硬體公司,會延伸更多的機器人產品,但從核心技術儲備來說,機器人所涉及的機器視覺、語音互動、道路識別等與其現有出行工具的技術並不在一個難度線上,對其機器人、配送車類產品的能力短期仍持懷疑態度。
賽道前景
最近跟專案溝通時,很多創始人有這樣一個觀點:交通擁堵、能源耗費等問題使得傳統出行方式不能滿足大眾需求,微出行的智慧化迭代並不會晚於汽車太久,但最終微出行工具會是哪種形態並不一定(也許既不是腳踏車也不是平衡車)。但在發展過程中同樣面對的問題是:
1. 現有生產主要都集中在量產能力上,產品毛利多年難以提升。
2. 新產品的推廣對於製造類出身的團隊有天然門檻,就拿九號來說近幾年做平衡車的團隊不少但基本活不過三年,九號如果沒有依靠小米做了銷售啟動也很難破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