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市場跌的有點慘,但說不上特別明確的下跌原因。
宏觀方面,現在主要有2個方面的利空因素,1就是中美關係;2是債務危機、去槓桿導致的資金面收縮。中美關係上,雖然特朗普還在整一些么蛾子出來,但畢竟臨近下臺,不該是短期主要的利空因素。我還一度小心思懷疑是不是臺海要有什麼重大變化,但細想特朗普應該沒有那麼大能量了吧。既然這樣,那麼如果一定要從宏觀上找市場大跌原因的話,我覺得還是債務危機和去槓桿的面大。
債務危機和去槓桿方面本週主要有這麼幾件事:
關於恆大資金緊張的暗示訊息還是很多,又出了蘇寧控股將全部股權質押給淘寶這件事,這些都給市場帶來不小的震動,映射出實體經濟中有不少大企業資金緊張,很有可能堅持不住會暴雷,而且還會撂倒一大片。
還有就是金融業依然不太平,監管層還在不斷釋放要規範金融秩序、整頓影子銀行和嚴防網際網路金融系統性風險的聲音,甚至安徽監管局明確釋出文章指出安徽省有15家中小銀行存在高風險,這都讓人越來越緊張,也越來越關注貨幣政策的走向,同時也放大了相關心理作用。
最後,最重要的1個利空訊息是11月社融環比出現首次下降,市場預期這將是貨幣政策從寬鬆走向緊縮的拐點。
總的來說,資金面收縮的訊號較多,不管是實體企業發生債務危機導致的被動收縮還是貨幣政策主動預防性的收縮,這些有可能是近期市場下跌的主要宏觀影響因素。
怎麼看待明年可能出現的大面積債務危機?債務危機和去槓桿是蕭條期的特徵,是壞事也是好事,好事意味著市場正在出清,市場只有對不健康的要素進行出清,經濟才能步入下一輪的增長。從這個角度看,債務危機最為嚴重的時候有可能是長期投資建倉的好時機,只是不要建錯了板塊,躲開在未來經濟週期中可能會消亡的公司。
由於很多國家已經開始注射疫苗,對疫情最悲觀的情緒已經過去,但對經濟復甦的樂觀情緒還沒有全面醞釀起來,這可能因為大家都意識到:雖然疫苗已經開始注射,但離集體免疫和全球全面重新開放還有很遠的距離,這過程中還要關注疫情導致的各種後遺症會不會暴漏和爆發,比如貨幣放水之下會不會出現大通脹,比如會不會出現大規模的企業倒閉潮和債務危機。
市場悲觀的時候我們要樂觀一點,市場樂觀的時候我們要悲觀一點。畢竟疫苗已經開始注射了,經濟已經開始恢復,所有一切將會慢慢好起來,
關於通脹。雖然CPI首次為負會讓人以為通縮來臨,但實際上剔除去年高基數的影響,物價並沒有下降,而且很多糧食價格在一路走高,基礎能源的價格也在一路走高。疫情重創了許多領域的供給,現在很多價格異動的領域都是那些供給出現大幅收縮的領域。不過通脹有很強的傳染性,如果價格持續走高會導致其他領域價格也跟隨走高,從而引發全面通脹,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貨幣政策已經做好隨時收緊姿勢的原因。通脹本身利多A股,但因此導致的貨幣政策收緊則利空A股,硬幣的兩面性。
有朋友時不時推送給我目前正大搞活動的網際網路社群團購,估計受了人民日報社評的影響,為了從實際行動上抵制這種燒錢圈地、然後收割的行為,我1個連結也沒點開,我家樓下就有社群菜店,物美價廉,足夠生活所需了。
總結
蕭條期將持續5年以上的觀點暫時不變,作為投資主思路。全球貨幣放水下,做投資比不做投資好,但投資只能投向適合蕭條期的板塊,尤其是代表新生產力的板塊,新技術或者制度改革。
中美事件雖然緩和,但仍是當前最重要的利空背景。強監管是利空因素。偏緊的貨幣政策是利空因素。
中國長期向上看法不變,全球貨幣寬鬆依然是重要的大環境,這兩者是A股的託底因素。
漲漲跌跌,跌跌漲漲是主形態,震盪向上。
板塊(銀行會不會出現長期建倉機會?)
以蕭條期投資思維來看:
看好科技觀點不變。科技戰正在進行中,地面戰爭受益的是軍工,科技戰爭受益的是科技。建議擇時。
新能源看好。新能源性質與科技性質相似,代表新的生產力,都是經濟週期走入深度蕭條後必須要突圍的依靠,是這個階段重點投資物件。持倉不動。不適合建倉和加倉。
關注高階製造和智慧製造。
看好券商觀點不變。註冊制改革是屬於釋放新生產力制度改革,符合蕭條期投資主題,而券商是受益板塊。持倉不變。券商也會受到債務問題的利空影響,不排除未來還會有下跌,甚至跌倒下一平臺,不過我建倉成本還可以,買的是頭部券商,因此即使再下跌也可能不會減倉。債務衝擊對中國大金融機構影響我個人看作是短期的,可以被吸收的。
數字貨幣。長期看好,但該行業還處於早期,不太適合價值投資。
機場股。持倉不動。
因為界定為蕭條期,有色金屬和稀土等大經濟週期板塊沒有大機會,即使價格起來,也不碰這些板塊。
不看好銀行地產,至少在蕭條期。但如果債務危機變動嚴重並導致銀行股更加慘烈下跌,我可能會選擇建投資頭寸的倉位,長期持有。觀點同上,債務問題對大的頭部金融機構衝擊時短期的,可吸收的,前提是頭部那種大而倒不了的機構。
其他蕭條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