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寫在前面:

2017年,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管管理辦法》(資管新規),標誌理財新規正式落地,同樣,銀行理財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一直以來,銀行理財都是作為老百姓理財工具的首先,一是因為出於對銀行的高度信任,二是因為“剛兌”思維根深蒂固,認為銀行發的理財產品都能保本保息(銀行也是這麼宣傳的)。

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保本理財也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也就是說今後的理財產品,除了大額存單、國債等少數品種外,其他所有產品都不會再承諾保本保息,這也是監管的初衷。其實,大部分購買者不會關心資管新規到底說了什麼,他們只會關係我的本金和收益是不是按時兌現。

所以說,保本理財產品會隨著資管新規的實施,逐漸退出,但是目前市場上依然有保本理財的銷售,目的主要是為了完成之前存量保本理財的承接和過度。在這個過渡期間內,依然可以購買到保本理財 產品。那麼,銀行保本理財和非保理財到底有什麼區別,接下來逐一分析。

保本與非保本

但凡平時注重理財的人都會或多或少的配置一些銀行理財產品,收益不是很高,但是貴在安全可靠,要比信託、基金、股票甚至P2P等蟾皮風險要小得多。

上述已經提到銀行的理財產品現階段是分保本和非保本的,所以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能一定保證本金和收益毫無損失的。

一般情況下,銀行理財按照收益 是可以分為三類的。一是保證收益類,二是保本浮動收益類,三是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前兩者又可以歸納為保本類,後者為非保本類。

1、保證收益類:是一類保障本金與收益安全,到期獲得本金與預期收益的一款產品。保本型理財產品投資與貨幣、股票、債券市場、資金相對安全,但收益也相對較低。

2、非保證收益類:不保障本金安全,且收益不固定。有可能達不到預期收益且本金虧損。

記賬方式不同

上述兩者在銀行的會計記賬中也是有不同體現的。從銀行角度講,保本理財是銀行的負債,會體現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而非保本理財是表外業務,是不納入銀行資產負債表的(所謂銀子銀行就是說的這裡的資金)。

風險不同收益不同

從產品風險上分析,非保本理財產品風險要比保本理財風險大很多,但是大家都知道,風險與收益從來都是正相關的,風險越大,收益越高,所以非保本理財的收益有也會高於保本理財的收益。

其實,非保本理財的風險也沒有想象中的大,這一類產品都會標明投資標的,因為是銀行把錢募集過來,然後再投資於其他金融產品,銀行作為中間商的角色,銀行為了顧及自己的聲譽,也不是什麼樣的產品都會拿過來銷售,因為產品一旦出現風險,投資者第一會想到銀行。此類產品的收益率的達標率也在90%以上。也就是說很少有產品達不到預期收益率,更不用說本金虧損了。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非保本理財產品投向銀版會投資於國債、大額存單、貨幣基金以及高階債券和信託計劃的,風險相對較小,是可以放心購買的。此類投向的非保本理財屬於產品風險等級為R1或者R2。當時產品風險等級為R3(中等以上)的,那就要當心了,本金和收益的不確定性就會比較大。

所以你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是,一定要認真閱讀產品認購書等一些東西,結合資訊理財經理和自身的風險偏好,認真選購。

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大家會發現,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越來越少(保本,非保本預期收益型),反而淨值型理財產品越來越多。

畢竟,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預期收益型的理財產品,對於淨值型理財產品的買與不買,大部分人都很糾結,再加上不保本不保息的風險自擔,讓許多人望而卻步。

其實,這是許多投資者的一個誤區,在監管不斷加強理財市場的干預後,淨值型理財產品一定是大勢所趨,而且收益率也普遍高於同期限同風險等級的其他銀行理財產品,至於說風險自擔,我們現在收益型的非保本理財也是風險自擔,這其中沒有太大差別,說白了只是做到了風險提示的功能。

其實,對於購買過基金的朋友對淨值這一概念應該不會陌生,通常會接觸到基金的淨值情況,這些產品都會定期披露自己產品的淨值情況和累計淨值情況。

回到銀行理財,這裡所說的淨值就是不明確預期收益,而是以收益淨值的形式公佈,投資者將根據運作情況享受產品的浮動收益。

假設購買的淨值型銀行理財產品資產上升5%的時候,那麼這款產品的淨值就是1.05,相反的,理財產品資產下降5%的時候,此產品的淨值就是0.95。在投資者整個持有產品的時期內,產品淨值是根據投資的組合、投向、持有時間、賣出節點等各個因素影響;最終計算出來的一個淨值,所以淨值型理財產品是浮動收益。

與預期收益類理財產品不同,淨值型理財產品意為打破剛兌而產生的新型理財產品。也是使銀行理財市場逐步走入正軌的,提升銀行的自營能力和主動管理能力。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寶家鄉墅往事:A1的進化之路(上)之結投資的中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