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的本性是自私的、貪婪的,市場經濟就是資本是不斷尋找增值機會的,其投機性是本性使然,並不一定都是什麼非經濟行為。”
2009年,任正非在華為財經系統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市場經濟是最好的競爭方式,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潮流。
在講話一開始,任正非就談到了資本的本質問題。如果我們理解了資本的本質,那麼現在的很多事就會看明白了。
一定要獨立思考,不能人云亦云隨大流,一個人或一個企業,一會被人說好,一會被人說壞,你說這是這個人或企業的問題,還是“人說”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不管是華為還是阿里巴巴,它們都是功利主義的商業公司,都是以盈利為本分。
“民族企業”和“資本企業”都是外界給它們貼上的標籤,馬雲說阿里巴巴要“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華為說要“構建萬物互聯的智慧世界”,你說它們哪個更有道德優越感?
同樣是賺錢,只要是合法合規,遵守市場規則,我們就不能隨便貼標籤,然後用這個標籤去綁架企業。
看問題還是要看本質,本質清楚了,規律自然就明白了,也就不至於聽風就是雨,要麼捧要麼黑。
認知決定了人思維的差距,下面我們看任正非是怎麼看待資本和市場經濟的,真的,他對資本的認知太深刻了。
“從古至今,幾千年來部落與部落之間的爭鬥,區域或民族之間的混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均是為利益之爭,或者是反抗掠奪之爭,其結果都是生靈塗炭,並伴隨著社會動盪,生產力破壞和一部分人的生命結束而結束……”
做將帥的人,如果不通古今,不過是匹夫之勇。做企業,如果不知上下歷史,也不過是區區商人而已。
你看任正非看問題,視野就非常大,馮侖說自己第一跟任正非見面,留下的印象就是“大”,意思就是說任正非的思想格局特別宏偉。
“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從古至今,人類社會的鬥爭都是在圍繞著利益,不管輸贏,都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隨著時代進步,為了人類的發展,戰爭這種方式逐漸被取代,“近代逐步發展的商品經濟,以市場自由平等的交易為基礎,以誠信和契約為核心,逐漸從西方發展,並蔓延至全球,成為經濟全球化的導火索”,任正非一句話就闡述清楚了市場經濟的脈絡和價值,“市場經濟是一種和平的競爭方式,儘管它的競爭也很慘烈,但畢竟不傷及人的生命,終為眾人接受。”
所以,戰爭是為了利益,商業競爭也是為了利益,但相比戰爭,市場經濟這種商業競爭顯得進步了一些,儘管它在某種意義上也是相當的殘酷、慘烈。
任正非認為還是積極意義更多一點,“市場經濟的不斷普及,最終是有利於促進各地區的和平與進步。”
注意他的這句話:
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必然有不同的比較優勢,經濟全球化中就會有不同分工,這是必然存在的。為什麼會經濟全球化,就是資本在尋找在有優質基礎的地方發展,它像候鳥一樣,總在不斷尋找豐美的水草。不要一提分工就認為是掠奪。
現在國內網際網路公司的邏輯,不管是網際網路、電商、遊戲、網約車、外賣、共享單車還是當下熱火的社群團購,背後的驅動力都是資本強烈的增值慾望,這是它的本質、本能。
不然的話,馬雲說自己不喜歡錢,但錢為什麼追著他跑?
但是市場經濟有積極的、好的一面,也有負面的、不好的一面,我們不能說完全放任資本的本性發展。
實際上,資本確實也是需要教育的。
“市場經濟也內含自律與制衡機制,我們再製定一系列政策,約束它不好的東西,讓它像候鳥一樣飛過時,使受益地區進步。多讓候鳥停留一些永遠是好的。”
發揚其有利的一面,遏制其不利的一面,這才是實事求是。
華為是怎麼從一個閉塞的小公司,跳躍到國際化的公司的?任正非表示,一方面向外國公司學習,一方面與外國公司競爭,華為是在這個又學習有競爭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
因此,任正非對那種片面的、狹隘的思想觀念進行了批評:
有一些人認為中國只是出了勞動力,在國際分工中吃了虧,於是急於提出要從“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這些人忽略了創造是一個緩慢的演進過程,它所付出的心血是非常巨大的,而且是死了多少公司,才成功了少量的企業。
有些人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在愛國,實際上,他們根本不懂得事物發展的長期性,這個世界好心辦壞事的例子還少嗎?
這都是因為學習不夠,缺乏智慧和高度,認知太低。
要知道,錢或“資本”其實是中性的,關鍵是看人怎麼去認知它,怎麼去用它。資本既能興風作浪,也能化害為利,造福一方。
華為為什麼這麼成功,任正非不就是充分利用資本、利益去吸引人才,然後人才創造知識財富,知識財富又變成商品,華為公司透過技術商品賺到錢,再去吸引人才、投入研發、創造財富……這樣滾雪球一樣,形成了正迴圈。
所以,要想避免資本的危害,不是要詛咒、害怕,而是要正視它,教育它。資本需要教育,我們需要學習——任正非的商業智慧對我們來說是寶貴的知識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