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最近我持續關注著WeWork的情況。根據這幾天的發展,WeWork應該是迎來了近期這個篇章的終局。

* 軟銀將以 40-50 億美元投資和貸款以支援 WeWork 的繼續運作;

* 軟銀對 WeWork 追加投資的估值是 75-80 億美元,為此前最後一輪融資 470 億美元估值的 16-17%;

* 軟銀將擁有 WeWork 70% 甚至更多的控制權;

* WeWork 創始人 Adam Neumann 持股將減為小兩位數,在上市風波前他是控股股東;

* 孫正義的千億願景資本沒有介入此輪融資,它的投資人上一輪已經抵制繼續投資 WeWork。

有人問我,為什麼WeWork這家企業這麼引起我關注。我的答案是,WeWork如果不出問題,那他就是一家大洋彼岸普通的企業,不值得過多關注。但是如果他出了問題,那就必須關注了,因為:

WeWork的崩潰對網際網路產業的理論支柱和財務基礎的根本性衝擊。

從瑪麗·米克爾在雅虎的估值中創造性引入了對流量的估價後,網際網路發展出了一套與傳統基於純粹財務資料估值的平行的估值模型,甚至到今天發展成為更加重要的完整的估值模型。激進的網際網路企業可以不看淨資產、不看利潤率,只看流量、看新增使用者數、看停留時長。這一點是傳統產業所沒有的。

這樣一種獨立的估值模型,是支撐網際網路產業發展到今天的理論支柱,而這一理論支柱又成為了整個產業的財務基礎。這一模型在早期是有其合理性的,比如智慧財產權的難以估價性,比如邊際成本為零的行業特點,比如網路價值與節點數的平方正相關的網路效應。

但是,這一模型既是撐起網際網路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也是吹大行業泡沫的根本原因。

聽我的!

其他的網際網路產品的失敗都會對這一支柱和基礎產生衝擊,但是截至目前為止的產品失敗,包括小黃車,都有各種各樣其他的原因或者說藉口,來避免矛頭指向根本理論支柱,比如說違規運營,比如說過於激進,比如說運營不夠精細化。

而WeWork則終於徹底指向了這一理論支柱。一方面,其崩潰的足夠徹底(估值縮水超80%)。另一方面,他反映出的問題,真的沒有別的因素可以背鍋,只能指向一個根本性結論:網際網路的估值體系的理論基礎可能出問題了。(注意,是可能,不是一定)

如果行業的信心崩潰了,有很多商業模式都面臨挑戰。

而另一方面,WeWork的估值還衝擊了軟銀和願景基金。

要知道,願景基金真的是產業的“願景”。在小黃車的案例當中,人們會責怪模式不成立,埋怨創始人的惡性競爭,但是很少有人從根源上說投資人錯了。即使批判投資人,說的也是投資人過度激進的投資打燒錢戰。換句話說,批評的是投資人策略出了問題,但並沒有說整個投資從源頭上就錯了。這也就讓摩拜和後續而來的青桔、美團、哈羅,依然有活力。

但是WeWork不一樣。WeWork崩潰了,基本上從根本上否定了這一模式的可行性。不是過度擴張,而是出生可能就錯了。而這就讓軟銀、孫正義和願景基金處於極度尷尬的狀態。當然願景基金沒有收到財務上的損失,但是信心損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孫正義走下神壇,那願景基金還有願景麼?

最後,WeWork比起其他面臨困境的產品更有可能引發大範圍的疊加風險。

而且,小黃車和WeWork還有一大不同在於,小黃車遇到困難後,留下的不過是一地廢車。雖然有1000多萬未退的押金,但是風險是高度分散的——每個人真是損失了299,也就損失了吧。但是WeWork與房地產業這一重金行業深度關聯,留下的可不是沒人幾百的押金,而可能是數以千萬計、億計的房地產金融壞賬。在極端情況下,這些風險的疊加傳到足以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了。

因此,WeWork的發展態勢,是今年行業中觀層面最值得關注的重要情況。關鍵的轉折點就看Uber、Tesla/SpaceX/Solarcuty/Hyperloop、OYO、Juul,以及對應的一些中國企業的發展情況。如果風險蔓延了,則有可能產生連鎖反應導致更大範圍的崩潰。

對於WeWork、Uber代表的這一理論基礎和財務支柱,不能簡單的從道德上評論其好壞。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這種估值模型一旦崩潰,一定有一些企業將從財務上受到衝擊。同時,如果這一模型崩潰的趨勢蔓延,整個產業還將出現“超跌”現象。大量網際網路產品的估值將跌穿其他估值方式中健康值的下限。

在這種情況,只能配這張圖了:

可拉倒吧你!

一個有人文情懷的網際網路觀察者

愛你們喲~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資產與負債你真的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