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軍認為,明年的IPO市場預計比今年還要火爆。”
作者|Stone Jin
全球知名資本市場資料提供商Dealogic的資料顯示,截至12月11日,2020年高盛美國中概股股票承銷業務中佔市場份額的26%,位居第一,並領先排名第二50%的業務量;此外,高盛在香港IPO業務中同樣業務量佔據首位,同時在今年中概股迴歸的IPO中,高盛作為四筆交易的保薦人,其中擔任百盛中國、中通快遞的獨家保薦人。
從表現搶眼的行業來看,高盛在醫療行業IPO中佔據8%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在TMT領域亦排名第一,領先排名第二70%的業務量。
無疑,高盛是中國企業上市、中概股迴歸業務的最重要投行之一。
王亞軍:2020年對於中國市場、亞洲市場乃至全球市場都是創紀錄的一年,即股票的融資量創過去十幾年的新高,今年整個亞洲(不含日本)的融資量預計約為3500億美金,其中中國市場預計佔到約80%,截至到12月11日大約為2600億美金。(以下均以2600億美元作為今年的標準)
事實上,這已是自2010年以來(包括2010年)中國發行人融資規模最大的一年,相較2019年的1600億美金上漲超過60%,之前最高的2016年也只有2160億美金。
市場細分來看,A股市場將近1600億美金,是過去十年的第二多;香港市場約900億美金,是過去十年最高的;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約為350億美金,位居過去十年的中概股融資額之首。
從產品的角度來看,中國企業在境外市場的IPO為600億美金,再融資600億美金,都是歷史之最;A股的IPO大約640億美元,同樣是歷史上最高的。
新冠疫情是2020年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詞,香港醫療板塊今年異軍突起,實際上近幾年都非常活躍,今年異常活躍,當然存在其他的原因,但是新冠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整個醫療行業在香港市場就極其的火爆。
香港市場的7大行業中,從融資規模和IPO數量來講,醫療行業都是最高的,且是過去幾年的2至3倍。
從區域來講,中美關係的影響,中美關係在兩方面影響了資本市場——在香港資本市場反應出對業務量的一個正向影響,吸引更多中概股的迴歸。今年中概股迴歸的總融資額為170億美金,佔香港市場460億美金融資額的近40%。
此外,在中美關係緊張的情況下,今年中概股在美國的IPO加上再融資的總規模為350億美元,同樣是過去10年之最。其中IPO超過130億美金,是2019年約35億美金的近4倍;再融資接近200億美金,是2019年約65億美金的3倍強。
從行業來看,在香港IPO市場最活躍的板塊是醫療,第二活躍的是房地產,房地產實際上是一以物業管理公司的形態出現,而不是以開發商的形式出現。(注:第一大行業嚴格來說是TMT行業,但其中較大比例都是中概股迴歸)
Q:明年的預期怎樣?
王亞軍:我認為明年的IPO可能比今年市場還要火爆,這裡單指中國的企業,包括美股、港股和A股,整個的IPO融資量今年大約1200億美金,境內約600億美金,境外約600億美金。
首先,醫療行業明年將依然活躍,當然不會像今年這樣相較去年翻倍的增長,但還是增長;其次,中機率迴歸依然將是2021年的一個重要話題,中美關係的不確定性確實促使更多企業回到香港,我預計未來可能還有近二十支左右的中概股將回歸香港。
第三、我們看到今年是TMT大年,明年科技公司的上市步伐不會停下來,我個人認為會越來越多。
過去幾年,中國TMT公司的質量在過去幾年呈現很強的週期性變化,在2014年阿里巴巴上市後的2015、 2016年比較停頓,但到2018年又產生一個峰值,2019年TMT沒有那麼多上市公司,但2020年再次開始高企。
以上三點是驅動未來IPO市場上漲的重要原因。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A股的註冊制,A股今年有大約600億美金的IPO,包括科創板和非科創板。
隨著A股註冊制的落地,我相信 A股的融資量同樣將提升,主要存在兩個原因:
一個是本土沒上市的企業,上科創板的數量肯定會增加;此外,越來越多的海外紅籌企業迴歸,這將是驅動A股IPO放量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因為這些海外紅籌回A股的企業市值很大,大家已經看到公告的像吉利、百濟神州,都是幾百億美金的市值,一次融資就是一、二十億美金的量。
Q:註冊制下的股票表現怎麼樣?
王亞軍:首先,註冊制開展到現在,企業的平均上漲都是100%左右,目前的表現非常好;其次,國內的資金量其實非常充足,再加上政策的利好,實際上反而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資本市場,進而對估值的提升起到較大推動作用。
大家可能更關心這麼高的估值能否延續。我認為如果從靜態來講,大家可能覺得估值是很高的,但如果你從動態和資金面來講,時間會證明可能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高,未來會發生一些調整,尤其一些更高質量的公司進入市場以後,那麼隨著供給的增加,一些股票的表現會有一點點的變化,但我個人認為在2021年不會發生大的調整,因為市場的熱度和資金量還是較為充足。
Q:香港市場的IPO融資量是否會再上漲?漲幅能到多少?
王亞軍:今年460億美金已經是10年來最高,但我認為明年在這基礎上還會增長,這是可以預期的,主要基於三個增量:
一、中概股的迴歸。今年中概股迴歸給香港市場貢獻約170億美元,明年預計更多中概股會回來,規模上能不能到170億美金不好說,因為今年這170億美金裡涵蓋京東、網易這兩個大專案,兩者之和將近80億美金。
從數量上來說,今年是9支,明年我認為可能有10至20家中概股回來,但是單個企業的融資規模可能沒有今年那麼大,但總量來說有還是可能會突破今年的170億美金,這是過去從來沒有過的。
二、過去TMT公司都選擇去美國,2021年將有幾個大的TMT公司來香港上市。
三、醫療板塊。數量上,今年醫療板塊的專案大都是滿足18A章程的生物科技公司,明年18A的專案將不會比今年少;另外是分散性、多元性,將有醫院、醫療服務、醫療器械、製藥等不同細分領域的醫療板塊專案來到香港市場。
我沒有內部資訊,但我覺得這些都是可能發生的。
Q:醫療板塊是否會出現飽和的現象?
王亞軍:現在市場上18A的專案確實比較多,市場對這個行業一方面可能會產生一些審美疲勞,但一方面這個行業本身就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很多投資者實際上不是在買一隻股票,而是買一個portfolio資產組合,所以隨著新公司出現在資本市場,將表現出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有些公司可能會被淘汰,但新出來的公司因為質量好,依然會受到投資者關注,所以從總的數量上來看可能會產生飽和,但從個體來講,好的公司仍能夠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Q:TMT公司的上市地點將呈現怎樣的趨勢?
王亞軍:過去5年我們發現的一個趨勢是TMT公司的上市地更加多元化,以前100%去美國,尤其是在阿里巴巴上市的2014、2015年之前;這些年TMT公司上市地點的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大家可以選香港,也可以選科創版,明年將有一些TMT公司的選擇科創板作為第一上市地點,所以TMT公司本身在過去幾年就發生多元化的變化,包括2018年的小米和美團。
另外我想說的是,中美關係確實對一些發行決策有影響,有一部分企業因為這個原因選擇去香港,但想去美股上市的企業還是堅定去美國,所以中美關係可能有一些影響,但或不是特別大。
因為有些TMT公司在美國具有更好的估值,具有更好的可比公司,投資者更容易理解,所以大家在決定上市地的時候,地緣政治是很重要的一個考慮因素之一,但不是第一重要的考慮因素。
回到TMT的情況,今年去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其實從專案數量來講,其實不是過去10年最高的,但在金額上是過去10年最多的,因為今年每個專案都很大,比如小鵬、理想、貝殼、陸金所等等,都是一、二十億美金的量級。
至於明年,去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可能以5億到10億美金的融資規模居多,特別大的企業目前尚未看到,所以我個人判斷明年去中概股的專案數應該和今年差不多,但是總的融資額可能不見得那麼高,但這也是一個正常的情況。
Q:今年去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數量上沒什麼特別大的增加,但規模上增幅巨大,這主要由什麼原因導致?
王亞軍:第一是由於企業的發展階段導致,TMT行業是有一定週期的,培育企業需要一定時間;第二坦率的講今年美股市場表現非常好,所以推動整個估值比較理想、融資量變得很大。
除了陸金所,貝殼、小鵬、理想、達達、金山雲等在今年不僅做了IPO,還在同一年完成增發。
所以我們看到的結果是,今年去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是31個,相較去年的25個增加20%;融資規模今年130億美金,相當去去年35億美金的近4倍。
Q:PE市場的估值過高是否對IPO市場產生影響?
王亞軍:這是肯定的,我們講IPO 公開市場估值非常高的時候,實際上會把PE市場的估值拉起來,但IPO市場估值,不一定是長期性的。
其實受很多影響,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及市場流動性等,且變動地會很快。3月初,標普從3000點一路路狂跌到2000點,現在又從3月底、4月初的2200點一下拉昇到3700點。
這種東西都是在瞬間發生的,而PE市場的投資不可能是這樣的,所以這種長週期和時間差會造成很大的一個困擾。
當公開市場的估值拉昇很高的時候,PE市場如果跟隨進去,等你到這些PE市場投資的公司去上市的時候,如果公開市場發生反轉的話,就會帶來很大的一個困擾。
Q:今年上半年香港醫療板塊的專案幾乎全部上漲,下半年已經出現破發的現象,明年一季度醫療領域的公司的發行是否仍存在壓力?
王亞軍:一定會的。
首先我個人認為在一個市場中破發是正常現象,如果你看統計數字的話,香港市場平均來講每年的破發率是30%至50%,市場一定需要破發這個機制去調整估值,否則如果每個IPO大家都賺錢的話,這估值會被爆炒、偏離市場效應。
第二、生物科技的公司在上半年、10月份之前幾乎只要買進去就能賺錢,這是不大正常的現象,下半年破發的出現應該說它迴歸正常。
上半年散戶的認購都是幾百倍,他們不比機構投資者看懂生物科技公司是什麼樣,大家照樣去買,因為散戶相信這是個賺錢效應,所以我認為下半年的破發是市場一個正常的調節。
還有一點,隨著上市公司越來越多,生物科技也好,醫療也好,公司一定是良莠不齊的,市場需要這種破發機制,或者交易,來淘汰掉一些質量不是很好的公司,那麼這是一個市場非常正常的自我糾正的過程。
當然,這倒沒有什麼擔心的,我相信好的公司還是能夠交易的很好的。
Q:您對於資金向頭部專案集中的趨勢怎麼看?
王亞軍:我個人認為在海外市場資金還是相對比較理性的,大家會追究一些熱門的主題,但總的來說是相對是比較理性的,應該說市場的資金量是遠大於每年能做的IPO規模。不管是做400億美金還是300億美金,市場資金量遠超過這一數值。
所以我們能得到一個結論,好的公司不管在哪一年都會受到市場的追捧,這是極其正常的。所以我個人覺得因為流動性的資金遠大於IPO量的原因,所以好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一定能夠吸引超出它幾倍發行規模的資金去追逐,這非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