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故事很美好,可在地球周圍賺點錢才是正經事。
衛星印鈔機“這哪是衛星,這是上了天的印鈔機啊!”千乘探索創始人苗建全曾聽到別人這麼評價他的生意。他的生意,就是造衛星——不是那種沒有商業回報的“營銷星”。
苗建全曾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任職近10年,他工作穩定,生活舒適,2016年他作為01號指揮員,成功完成某專案的首飛任務。作為那個專案的總體技術負責人,那是他的光榮時刻。從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畢業後,他基本沒想過自己會離開體制,創立屬於自己的衛星公司。
中國的民營航天業從2014年開始。先是允許民企建造和發射衛星,之後政策逐步開放,2015年《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印發,2016年官方白皮書《2016中國的航天》編制完成。
從2015到2017,一批航天領域的創業公司先後成立。這些公司可分為火箭公司和衛星公司兩大類。截至2018年底,國內已經註冊的商業航天公司接近200家。
苗建全是2016年底開始考慮辭職創業這件事的,他跟家人商量,找投資人聊天,問自己:如果失敗,是否可以找到跟之前的待遇差不多的工作——儘管要造的是衛星,但他思考的事和每個打算自己開公司的人都差不多。
春節過完,他從老家回到北京,穿著新衣服,有了新狀態。2017年3月,苗建全和近10個同事先後辭職了。儘管原單位挽留,但他們還是順利辦完了手續,放下金飯碗,成了“自由人”。這與當時中國航天領域“軍民共建”的政策指導不無關係。
新公司名為“千乘”,“一車四馬為一乘”的“乘”。千乘探索註冊於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中關村前沿技術創新中心那棟樓裡第一批進駐的企業。進駐那棟樓有條件,千乘探索被認為屬於“技術夠前沿,發展潛力不錯的”,所以他們還得到了房租補貼、應屆生進京戶口指標等。
2017年到2018年,千乘探索融資三次,投資方為以太創服、明勢資本、順為資本、青島匯泉灣基金、初林投資、嘉實基金。
其中順為資本從2017年開始,在商業航天領域投資了4家公司。其賽道是這樣布的:火箭領域,投資了將液氧甲烷作為技術戰略的星際榮耀,和走液氧煤油技術路線的深藍航天;衛星領域,投資了以遙感衛星為主的千乘探索,以及主要研發通訊衛星的銀河航天。
今年8月,千乘探索在酒泉發射了千乘一號01星暨“海創千乘”號衛星,這是中國民營衛星創業公司目前為止發射的規模最大、精度最高的一顆衛星,也是民營公司發射的第一顆同時具備遙感和地球探測功能的業務衛星。
在這之前,苗建全不止一次被催促過。
前兩年,在其它衛星創業公司紛紛發射在軌壽命較短、成本較低的立方星時,千乘探索久久沒有新聞。但苗建全不怎麼著急,他將千乘探索的方向瞄準了體積更大、成本更高的百公斤級別的業務星,並不打算為了證明什麼而去發射一顆與公司主營業務關係不大的立方星。
終於,千乘一號01星上天了,並且完成了在軌測試,已經開始為客戶提供資料服務。千乘探索的主營業務,是衛星多源遙感資料和通訊資料的融合應用。
缺少火箭也曾讓苗建全的等待變得煎熬。
供不應求的火箭衛星公司需要搭載火箭公司的火箭進入太空,火箭公司需要衛星公司的訂單來產生收入。
因為挨著中國火箭技術研究院(航天一院),北京亦莊曾聚集了7家民營火箭公司,被稱為“亦莊火箭一條街”。而位於北京海淀區的航天五院集中了體制內的衛星人才,之後他們中的一些人加入了成立於海淀區的衛星民營公司。
曾經媒體筆下“中國第一家民營航天公司”的翎客航天,融資資訊還停留在2017年的A輪,幾年前,其22歲的CEO胡振宇頂著“火箭天才”的標籤上了不少綜藝節目,信誓旦旦說未來會超過SpaceX。之後,GQ一篇報道將他描述成了一個缺乏科學素養的,胡鬧的孩子,而他的公司只不過是做了幾個航空小實驗。
現在,這家學生氣的公司顯得更為弱勢了。比它成立晚的幾家火箭公司,大部分都由曾經“國家隊”的老將執掌,他們帶領著從業20年以上的員工們,以驚人的速度發射火箭。
火箭公司星際榮耀在今年的7月,發射了雙曲線一號遙一運載火箭,將多顆衛星精確送入預定300公里圓軌道。這離這家公司成立,僅僅過了不到三年的時間。2019年,星際榮耀被《麻省理工商業評論》評選為“中國50家最聰明公司”之一。
去年10月,藍箭航天的朱雀一號三級運載火箭發射後,飛行正常,一二級工作正常,整流罩分離正常,但第三級在飛行過程中失穩,衛星未能入軌。
今年3月,零壹空間的OS-M 運載火箭一二級分離後姿態失穩,發射也宣告失利。
成功者為自己書寫各種第一,失利者、或暫無發射動作者則強調,這不是奧林匹克,誰先衝過終點就永遠第一。但衛星公司對商業火箭則一直翹首盼望。
對火箭公司來說,火星夢也許很美好,但眼下商業衛星發射市場才是最現實的。據美國衛星工業協會近5年的資料,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規模徘徊在五六十億美元,2018年為62億美元。
價格在此時是最不敏感的,火箭公司與衛星公司都如此表態。
“單純比價格沒有意義,火箭的可靠性是最重要的。”星際榮耀副Quattroporte姚博文,在回答星際榮耀是否可以做到與SpaceX同樣低價時說道。據SpaceX官網顯示,其發射報價平均每公斤僅5000美元。
瞄準科創板“深科技”,一些過去以投資網際網路而知名的機構,將商業航天專案歸類在這個名詞下。盡調時,他們尋根究底地問——求助業內專家,跟目標公司的底層技術人員確認虛實。他們相信,無論普通人與航天技術體系隔著幾個銀河系,優質的創業者總能給出深入淺出的答案。
據一位航天領域的投資人估計,近幾年投資中國商業航天的資金規模大約為幾十億人民幣,其中包括政府資金。另據經緯創投資料,2017年,中國共有13家商業航天企業獲得總額為21.6億元人民幣的融資,2018年中國商業航天領域至少完成了36筆融資,融資額接近36億人民幣。
“很多人以為我們的商業模式是送衛星上天以後賣照片,一景20塊,100景就值2000了,就說這是上天的印鈔機。”苗建全用去照相館照相舉例,照相很便宜,原片不值錢,但修過的照片很貴,千乘探索也將盈利點放在加工價值上,即資料服務——衛星入軌之後提供的遙感畫面,千乘分析加工,然後提供給客戶的具體專案應用。
美國衛星工業協會的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衛星產業總收入為2774億美元,同比增長3%。其中,衛星製造為195億美元,衛星服務為1265億美元,地面裝置為1252億美元,發射領域為62億美元。
千乘探索計劃在未來四年內完成24顆衛星的工程組網,以及全球4套地面站的建設部署,形成全球任一地點的小時級空間資訊服務能力。
所以即便火箭一發射就能產生收入,衛星一入軌就開始“印鈔”,但頭部的衛星公司與火箭公司都還不急著盈利,前後者分別將規模拓展和技術突破放在第一位。投資商業航天的機構也總會沒有意外地說,這不是個著急賺錢的產業,我們願意陪著他們一起成長。
但融資環境並不樂觀,“洗牌今年已經開始,倒不在於發射成功或失敗,而是人民幣一級市場資金短缺,融資環境不好,而技術公司早期普遍缺錢。”順為資本表示這是商業航天已經開始行業洗牌的原因。
不管是衛星還是火箭,大多商業航天創業公司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或自我約束——不接受美元基金的投資,只允許人民幣進入。
中國不會有馬斯克2009年之前的幾十年裡,美國曆史上幾乎所有的航天專案支出都源自國家機構,而過去十年,美國航天領域總投資的15%都來自私人投資,平均每年20億美元。當然,伊隆·馬斯克的明星效應功不可沒。
儘管前期發射接連失敗,燒錢不斷,頻頻跳票,但當SpaceX花費6年時間終於將火箭送上天后,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表示,如果NASA來開發SpaceX那樣的獵鷹火箭,要花費40億美元,而馬斯克只花了十分之一。
有人認為中國的商業航天企業拿的是民營風投機構的錢,爭取的是商業衛星訂單。但兩個行業領先公司自己都不這麼看。
“我不提倡中國的馬斯克這種提法。大家反覆提及馬斯克,這其實反映了社會和媒體的一種態度,是希望有一個人作為商業航天產業生態的代言人來吸引公眾。”商業航天積極推動者劉雨霏曾這麼對媒體說。
順為資本認為,如果按照估值來說,中國的商業航天市場需求可以支撐得起百億美金估值以上的公司,但是人的角度來看,可以說是spacex驗證了中國商業航天可行性,所以馬斯克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
“馬斯克是在美國的國家支援下,被選中的一個人。美國出了一個馬斯克,但是中國是不可能出現馬斯克的。美國和中國的國情不一樣,沒有可比性。”一位行業資深人士說道,“馬斯克做火箭用的是NASA的圖紙、技術人員、方案、實驗,SpaceX是這麼被扶植起來的。除了給技術,火箭沒做出來,還給錢——NASA給了他合同。中國不可能出現馬斯克。”
中國的商業航天公司從誕生之初,就被不斷與SpaceX比較。誰能成為亦莊的馬斯克?大家都這麼發問。
但從外界看來最不同的一點是,馬斯克高調宣傳自己的航天夢、火星夢,他希望全世界都關注自己,恨不得美國把一半的錢都投入到航天事業當中,他認為這和人類未來的命運相關。
中國的商業航天公司與完全與之相反,所有從業者無一不低調謹慎。這也與他們曾經的身份有關:CEO或技術負責人大多都曾是“國家隊”干將,公司會以員工平均20年以上的體制內從業經歷作為宣傳點。其中星際榮耀的總經理彭小波是從航天一院被“委派”至公司的。
他們在十八大之後軍民融合的戰略背景下成為了企業人。即便他們也想講一個吸引資本市場的故事,他們也不會把火星掛在嘴邊。
近兩年在商業航天領域,除了火箭與衛星發射,最受關注的新聞應該是“張小平離職門”。
一篇題為《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的文章裡,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六研究院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副主任設計師張小平,因不受重視而跳槽至火箭創業公司藍箭空間,年薪從12萬元一躍至百萬。這之後原單位竟表示,張小平的離開會影響“中國載人登月重大戰略計劃的論證和策劃工作”,並試圖通過行政力量留下張小平。
儘管之後航天六院又承認了張小平也並非技術靈魂人物,但這件事從側面證實了,“體制航天”與“商業航天”背後的人才,是同一群人。
這也是“BAT最難複製的行業”一說由來。資本較難複製民營航天公司的成功,儘管其技術並非遙不可及,但熟悉整套流程,能在一兩年內造出火箭和衛星,並將其順利送入軌道的人就那麼多。
谷歌投資了SpaceX,還擁有自己的衛星公司。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每年會賣掉市價約10億美元的亞馬遜股票,支援他的火箭公司藍色起源(Blue Origin),他說自己在投入的事業,是讓未來人類在資源短缺時將殖民宇宙作為一個選擇。
中國不會有馬斯克,暫時也沒有貝佐斯。中國的商業航天領域,尚未出現哪位有實力的企業家為之傾注大把金錢。馬化騰只是小時候愛好天文,而馬雲在與馬斯克對話時說,把人類送到火星上很好,但我更關心地球70億人類的生命和生活,更關心如何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可持續。
* 圖片購自視覺中國
-
1 #
-
2 #
中國不可能出現馬斯克
-
3 #
一直沒搞明白商業航天到底要開發哪塊商業市場,其實就是一陣拉投資的風,商業行業論壇年年搞,都是一幫製造商在自娛自樂,真正的商業營業在哪?拍照片嗎?
-
4 #
所以中國永遠都是落後美國的
-
5 #
出不了馬斯克的,中國人的心思不在技術上,眼裡只有錢
-
6 #
美帝商業這麼發達也才一傢俬人商業太空公司,而我們卻有三家,能成嗎?
-
7 #
看懂了中國的衛星模式了
-
8 #
中國不需要馬斯克,也不需要喬布斯,中國只需要努力踏實的研究,向前向前再向前
如果還是這麼想馬斯克和馬斯克的梅林發動機,那真的出不了馬斯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