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12月11日高層的這場重磅會議,對科技的地位一錘定音“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法前所未有,位置也很顯赫,排在打頭的“整體推進改革開放”之後,至於房地產,還是熟悉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味道,位置卻放到最後。

位置的前後不同,透露出非同尋常的訊號。

有意思的是,近日廈門市統計局釋出《廈門經濟抗風險能力實證分析》報告,罕見地指出,廈門對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主因在於房價太高導致購房壓力大。這是地方政府部門第一次針對高房價的負面效應發聲,但這不僅僅是廈門的問題,在很多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都不同程度存在著,它最後歸結為一個選擇:是繼續享受高房價的泡沫狂歡,寵溺“炒房團”,還是為長遠計,吸引人才踏實發展實體經濟,以科技增強國家實力?

很明顯,國家選擇了後者,炒房團給國家戰略科技讓路,金融化的房地產這把夜壺終於被挪開了,實體經濟有望鬆口氣。

自1998年實行住房商品化以來,房地產迅速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地方政府、銀行和房地產商交織在同一條利益鏈上,是房價上漲的受益者,其中政府獲益最多,房地產領域產生的收入佔政府總收入的50%。

這就可以理解,為何房地產調控被戲稱為“空調”,因為誰都知道,房地產外觀是夜壺,裡子卻是超級聚寶盆。

不過,利益各方在房地產泡沫中狂歡時,中國經濟卻面臨急劇的脫實向虛的結構失衡,“開工廠不如炒房”折射出辦實業的企業家,面對瘋狂的房地產市場的無奈。

雪上加霜的是,發達國家包括美國、德國、英國、法國和日本大力推行“再工業化戰略”,搶佔高階製造業的高點;印度、越南、印尼等發展中國家則以勞動力成本優勢,搶灘登陸中低端製造業。近年來,不僅外資公司相繼關閉中國工廠,國內本土製造企業也開始將工廠遷移到國外。

三重擠壓之下,國內實體經濟投資意願低迷,從2015年至今,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始終處於下滑之中(具體見下圖),(排除2020年的特殊情況)2016年為增速最低點,即使如此,仍有大量資金湧入金融、房地產領域,2016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7.5萬億元,其中就有約46%流入了房地產,實業之難由此可見一斑。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扭轉,我們將走上西方“產業空心化”的老路。

2020年疫情攪翻全球經濟,中國憑疫情控制得力,加上產業鏈齊全,經濟率先實現復甦。而且這一輪經濟復甦,是在甩開房地產刺激的情況下實現的,這也說明過去“經濟不佳就拎出房地產夜壺”的慣例並非牢不可破。

另外,這3年來美國對中國不斷升級的科技封鎖和壓制表明,大國競爭比拼的不是磚頭瓦塊附加的金融價值,而是科技打底的產業實力。

而反制美國的科技霸權,資產泡沫不是鎧甲,而是軟肋。在上世紀80年代,日美科技爭霸賽中,日本敗北即和資產泡沫破裂拖累有重大關係。在1980年代後期,日本大量資本流入股票和房地產市場,演繹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股市神話”和“土地神話”,日經225指數四年翻3倍,全國商業用地平均價格累計漲幅達67.4%,其中東京、名古屋等三大城市圈平均低價累計漲幅近1.2倍。按當時土地的價格,賣掉東京千代田地區的商業土地,可以買下一個加拿大,賣掉全日本一半的商業土地,可以買下整個美國。然而,1990年資產泡沫破滅後,日本的半導體產業、家電產業等優勢行業也受拖累,開始走下坡路,整個日本經濟遭受“粉碎性骨折”,進入長達20餘年的“平成蕭條”。

相反,美國則借日本資產泡沫破裂之機,在克林頓政府時期順利進入網際網路新經濟時代,擊敗日本重新搶回科技制高點。

日本的前車之鑑,足可成為中國當下的現實鏡鑑,即一國的競爭實力體現在實業經濟,而不是看資產泡沫能吹到多大。

現在,房地產是中國最大灰犀牛的官方定論,過去,房地產則是國民經濟支柱,這一顯著變化,或已表明官方對房地產的一種審慎態度,所以將房地產的位置,從諸多重大選項中,挪到最後。而廈門市統計局的高房價降低城市人才吸引力的觀點,也反映出地方政府開始認真思考房地產對城市經濟發展的負面效應。

這一積極的變化,或許可以讓承受3重擠壓的實體經濟鬆口氣了,也讓關注這場世紀博弈的普通人看到希望。

16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行業大整合,數字媒體領域正在掀起一場合並收購“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