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屆五中全會透過的《建議》要求“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然而,許多人對中國現在提出構建以國內大迴圈為主體、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誤解。有人認為它是應對特朗普脫鉤的應景之舉,有人認為中國將走向封閉,倒退到上個世紀的獨立自主階段,這顯然是不正確的。
為何“雙迴圈”
為何“雙迴圈”?跟誰迴圈?迴圈什麼?如何迴圈?要回答好這些基本問題,就要從三個維度來看“雙迴圈”:
第一個維度,是中國改革開放自身的邏輯維度。改革開放後我們逐漸融入國際大市場。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三個軟肋,一是經濟增長的潛力開始下降,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迴圈動能明顯減弱。
二是中國核心技術依附於美國,出現“卡脖子”現象,創新遇到了瓶頸,要培育國內大市場,實現一體化,透過市場疊加,實現創新。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不能受制於人,要靠開放條件下的獨立自主的創新。三是中國的財政和貨幣主權受到美元霸權制約。
此外,改革開放的思路是透過開放倒逼改革,在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以及民粹主義、保護主義盛行的當下也難以為繼,必須賦予改革新使命(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開放新要求(透過國內高質量開放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構建新發展格局順應了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需要。
第二個維度,是大國崛起的維度。“雙迴圈”體現了世界上主要經濟體發展壯大的客觀規律。一個世界級的大國的崛起最終不可能是把經濟市場依賴於外部,美國經濟增長主要靠內需拉動。中國經濟發展也要轉向內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不斷提高。
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中國從這個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生產國——世界工廠到最大的消費市場轉變,把現在4億中等收入群體變成2035年的8億,這是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所以必須要以消費、內需、創新驅動,從要素投入到制度性創新轉變,這是一個發展規律,也符合生物學的異地物種生存原理。
第三個維度,是全球化本身的邏輯維度,即時代維度。《禮記》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物進化論也強調最強大的物種不一定能夠生存下來,只有適應新的時代變化的物種才能夠生存下來。理解“雙迴圈”的時代維度,就是全球化從順風順水時期到了現在逆風逆水時期,所以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中國從參與到引領經濟全球化的思路轉變。
跟誰迴圈,迴圈什麼
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指出,中國有14億人口,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是全球最具潛力的大市場。預計未來10年累計商品進口額有望超過22萬億美元。中國將秉持開放、合作、團結、共贏的信念,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將更有效率地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他此前指出:“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要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創造有利於新技術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獨特優勢,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維護產業鏈安全。”
“雙迴圈”和“一帶一路”、中國高水平改革開放之間是什麼關係?它們都是對沖中心-外圍全球化風險的。“雙迴圈”的關鍵詞有兩方面:國內和迴圈,國內大迴圈為主是在更高層次改革開放中實現的。“雙迴圈”新發展格局表明中國超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兩大市場的思維,開創“主場全球化”。
跟誰迴圈呢?全球金融危機造成全球化到了全球區域化、地方化階段,所以中國首先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成員國尤其是鄰居東盟、日韓迴圈,東盟現在成為中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歐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都是我們重要的迴圈物件。
迴圈什麼?原來我們迴圈的主要是貨物,現在更多的是服務,是數字經濟、電子商務。
迴圈的方式是雙向的,應該是內外聯動。國內迴圈帶動國際迴圈,國際迴圈又深化國內迴圈,雙方相互開放,相互促進,將為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不斷注入新的動力。
“雙迴圈”帶來的新機遇
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構建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單迴圈,而是開放的、相互促進的國內國際雙迴圈”,這不僅是中國自身發展需要,而且將更好造福各國人民。“雙迴圈”給歐洲等主要經濟合作伙伴跟中國的合作帶來重要的新機遇,最起碼有三個:
第一個是數字化的轉型機遇。中國有9.4億網民,歐洲有標準優勢,要加強創新合作,比如華為與阿姆斯特丹大學合作搞歐洲版搜尋引擎。中歐數字夥伴可在電子商務、WTO數字貿易、全球資料安全機制建設等領域合作。
第二個是綠色復甦機遇。中國提出到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2060年實現碳中和,更多是從生產方式減排;而歐盟提出的到2050年實現碳中和主要從生活方式上實現,聚焦居住-交通節能減排。中歐合作為世界各國提供生產-生活方式的全方位選擇。
第三個是服務貿易伙伴。中歐投資協定談判達成會為中國高質量的發展、世界經濟高質量的發展帶來重要機遇。商務部在第三屆進博會上釋出的《中國服務進口報告(2020)》顯示,未來五年,中國服務進口規模累計有望達2.5萬億美元,佔全球比重將超過10%。歐洲服務業發達,與中國合作潛力巨大。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