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5年前,戴森宣佈進軍汽車領域,品牌創始人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對這個專案信心滿滿,整個造車計劃一提上日程,就開始大跨步推進:
2015年,戴森出資9000萬英鎊收購固態電池製造商SaKti3;
2016年,戴森電動車專案正式啟動,投資25億英鎊進行電動車開發;
2018年,戴森在原英國赫拉文頓機場建設Digital Motor研發中心,並把生產工廠設在新加坡。
不過眼看就要到了戴森首款車型下線的日期前,詹姆斯·戴森卻給公司所有員工發出一封郵件,宣佈戴森已取消電動汽車製造專案,並宣佈放棄在新加坡開發和生產電動汽車。曾希望利用電動汽車打造企業航母的戴森公司,花費了200億美元后,僅僅得出一個結論:電動汽車專案成本太高,無法與老牌汽車製造商競爭。
多元化發展戰略,作為企業來說也是擴大業務收入、分散經營風險的一種手段,不過對於目前的戴森來說,吃瓜群眾們除了感嘆戴森是真的有錢有魄力,還會好奇:吸塵器作為戴森的發家產品,這幾年一直問題頻現,這家企業是怎麼有信心進軍電動車、乃至AI和機器人這些領域的?畢竟戴森吸塵器被使用者們吐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連美國知名消費品測評類雜誌《消費者報告》都看不過去了:
2019年戴森被踢出美國消費者報告(ConsumerReports)的推薦名單,原因是質量問題。在滿分10分的情況下,戴森的可靠性綜合評價只有2分。
產品質量和品控上的問題也頻頻出現:
根據網上的消費者投訴內容,2018年8月購入的戴森吸塵器V7 Fluffy,平均一個月用一次,日常嚴格按照說明掛在牆上充電,但是2020年11月8日發現充電一直顯示紅色,無法使用,致電售後要郵寄維修,同時要求使用者支付649元電池更換費用。在網上搜索戴森吸塵器電池問題發現,與戴森之前官網介紹電池可以滿足400-500次充電嚴重不符,使用兩年後普遍都會出現無法充電或者續航大幅降低影響使用的問題,而且售後無一例外要求客戶自行承擔高額的電池更換費用。
在一眾網紅達人安利,以及鋪天蓋地的廣告轟炸下,今年的電商大促雙十一中,依然有不少人買了戴森,不得不說,戴森的產品營銷做的實在是太好了。然而收到貨後的使用者,卻紛紛開啟吐槽模式。現在開啟國內的購物網站也可以看到各種平臺上購買戴森消費者的吐槽和投訴。
然而,狂熱的戴森式追捧下,已經隱隱約約出現了變化。根據奧維雲網(AVC)資料顯示,今年戴森產品價格平均上漲103元,但與此同時,市場佔有率下滑0.3%,眾多國產品牌緊隨其後,大有趕超之勢。作為戴森尤為重視的中國市場,市場銷量也出現了下滑,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跡象。
事實上,戴森在國內消費者中的關注度一直在持續降低。根據ZDC釋出資料,戴森在中國市場的關注度由2016年的34.33%下降至2019年的22%,這個資料在2020年最新上半年統計中,再次降到了14%左右。
投資新技術、多元化發展確實可以降低公司的資本風險,不過按照目前戴森在國內市場的反饋,再不重視自己吸塵器的技術和質量,再加上國內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的奮起直追,只能說中國市場留給戴森的時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