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1

糟糕的2020年沒幾天了,又到了人們做年終總結的時候。

回望即將過去的這一年,人類歷史上可能傳播範圍最廣的病毒之一新冠病毒成功地肆虐全球,讓本就出現疲敝的全球貿易雪上加霜。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美國不思壓制國內疫情肆虐,反而掀起輿論戰和外交戰,在中國外部世界舉起“新冷戰”旗幟,西方發達國家在疫情面前“群體性失聲”,為了緩解尷尬以及社會矛盾迅速在美國的旗幟下集結。

在科技領域,美國對華為用出了終極大招——“無限追溯機制”,並且加大對中國先進科技企業的制裁,同時提出“清潔網路戰略”,將中國優秀的網際網路企業也拉入制裁範圍。與此同時,英國、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等國積極配合美國,對中國企業發起了不計自身損失、毫無底線可言的制裁行動。

軍事方面,美利堅構建起新的圍困中國戰略,直接結果就是印度在邊境地區的頻頻挑釁,以及美軍在東海南海的各種騷擾,還有日本的蠢蠢欲動……

用一句古詩形容我們的外部壓力的話,那就是“黑雲壓城城欲摧”。

但是為什麼我們外部壓力如此之大,最後依然很平穩地度過了這一年呢?答案在於,我們擁有一個穩定發展的內部,而且是一個欣欣向榮的內部——這是我們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正增長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備受忌憚的主要原因。

但是我們的內部並非一成不變,在外部巨大的壓力下,我們看到了自身的一個非常要命的戰略性缺陷,與此同時,拜所有“兵臨城下”的對手所賜,我們內部對這一戰略缺陷做出了迅速的應對,應對之一就是本文所要說的重點——脫“資本”向“科技”。

這個戰術性的應對有一明一暗兩件標誌性事件作為註腳,同時我們也可以從許多年度事件裡找到整體戰略調整的影子。

所謂明者,就是螞蟻金服被終止IPO,馬雲從輿論中消失;所謂暗者,就是華為建立晶片工廠,任正非持續推動華為的前進,發起“脫美自立”的科技創新路線。

2

先簡單分析一下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在過去二十年裡的發展路徑,以及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因路徑依賴而引發的系統性風險。

中國經濟過去二十年的發展路線簡單來說就是六個字——“強刺激、弱干預”。強刺激就是大力擴建水池,以外貿拉動工業製造業,用城鎮化來推動房地產開發和大消費,以房地產開發和基建拉動內需,再透過內需推動製造業和商業發展……環環相扣。這裡邊弱干預就是對出現的過線行為採取的是“觀望為主、糾偏為輔”的做法,也就是一切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容錯度很高,這一點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經濟的野蠻生長,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某些行業和某些企業向錯誤方向上的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路線效果不錯,至少資料很好看,中國因此保持了一段高速增長期。而且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國家以這種路線為主導,是因為此前中國經濟是以計劃經濟為主。在改革開放進入到上世紀末期時,計劃經濟對於中國經濟增長所引發的巨大弊端已經顯露無疑,整個經濟體嚴重缺乏活力,民營企業深陷制度壁壘舉步維艱,而眾多國營企業也因為在觀念上沒辦法擺脫老思路而走向衰落,所以這個時候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對症下藥,治些小病小症,而是要救命。為了救命,就顧不得會不會有後遺症,先救活最重要——於是市場經濟完全放開。

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前,中國經濟就已經開始了騰飛,不過在加入WTO後,中國的經濟才真正擁有了“一對翅膀”——外貿和內需,“世界工廠”蔚然成型。

在“強刺激、弱干預”的背景下,對中國經濟爆發式增長起到巨大推動作用的行業有哪些呢?房地產業肯定有,網際網路產業(包含電子商務)必須有,製造業跑不掉……但我認為起到最重要的推動作用的行業,是金融業。

3

中國的市場經濟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跟國外自由市場經濟有所差別的體系,這並不是說存在嚴重的競爭公平性問題——不管是哪個國家,競爭都做不到絕對公平,而是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更加緊密。這就造成中國市場經濟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政策在市場經濟走向中權重比較大。股民們喜歡將我們這種市場稱之為“政策市”,原因就在這裡。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跟西方經濟有一個本質區別:我們是公有制經濟,他們是私有制經濟。在我們的市場中存在著大量國有企業,它們是公有制經濟,這一類企業的存在既需要適應市場經濟的殘酷競爭,同時也需要兼顧它在社會民生方面的價值——因為公有制經濟從根本來說是為國家財政賺錢。我們的種種宏觀調控政策實際上就是為了平衡社會民生和自由市場之間存在的偏差,既能讓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給經濟注入活力,同時也不能讓私有制經濟毀掉公有制經濟的根基,甚至影響國家的整體發展規劃。所謂的政策,可以理解為公有制經濟形式與私有制經濟形式能夠融洽共存的粘合劑——所以說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屬於全球獨一份,越南學不到精髓,西方國家則沒有這種基礎。

美聯儲

政策的最有力支援就是金融,金融這個工具被牢牢掌握在國家手中,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推動這種獨特的經濟制度能夠落地。當然,但凡有些遠見的大國都不會將金融工具交給資本方,所以希特勒才會想方設法對猶太金融家趕盡殺絕,因為當時德意志帝國的金融命脈就掌握在猶太銀行家手中,也是因為同樣的原因,美聯儲才會在美國如此重要。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房地產行業的大發展在於國家頒佈“四萬億計劃”,國家城市群的規劃、國家級開發區規劃、國家中心城市規劃等等,所有規劃背後,都有著銀行機構持幣支撐,助力地方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下場落實。

當然,金融行業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紅利,但是相比其他行業而言,金融行業跟國家財政聯絡密切,對國家財政收入增長也做出了巨大貢獻,與此同時,在資源上金融行業也更加傾向於大基建及貧困地區建設方面,這是社會資本完全不會涉足的領域。

時間來到近十年,移動網際網路的驟然崛起對中國經濟版圖的改變有目共睹,網際網路行業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並且這種發展激化了此前存在於“強刺激、弱干預”背景下的危機——金融優勢“資本化”。

4

最先體現出金融優勢“資本化”的其實是某些國企。鑑於在計劃經濟時代銀行和國有企業之間先天存在的良好關係,在剛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前幾年,國企相比民營企業擁有更大的融資借貸優勢,這種優勢讓國企率先開啟了多樣化經營,就是將從銀行貸來的錢進行投資,投資的主要方向是房地產和政策指向性比較強的領域,不過國企由於自身性質為公有制,所以它的“資本化”後果無論好壞,都屬於“果子爛在自家地裡”,壞影響有,但基本可控。

之後出現比較嚴重的就是房地產及其相關行業的金融優勢“資本化”問題。在內需這塊,房地產比基建充當了更直接的衝擊和拉昇作用,房地產行業也可以說是我國迄今為止最大的“超前消費”板塊。在城鎮化作為重要的階段性國策推進過程中,房地產率先獲得金融優勢,不僅僅是貸款融資容易,還可以使用槓桿工具用小成本撬動大資金,與此同時因為這種金融優勢,其在股票市場的募資也更輕鬆。所以房地產不僅僅趁著城鎮化的加速推動而能夠不斷漲價賣許多的房子,它還可以透過金融優勢獲得許多超出自身發展能力以及擴張需求的資金,那麼它要這麼多的資金做什麼呢?

四個字回答:資本運作。

簡單來說就是將錢投到大量衍生領域去,這個大家可以參考王健林發家史,萬達如同滾雪球一樣不斷壯大的秘訣就在於其善於利用金融優勢。而如萬科、綠地、融創、碧桂園等所謂的傳統房企實際上一點也不傳統,這些房企在早期還都老老實實蓋房賣房,但在金融優勢的刺激下,這些房企也全都如同脫韁野馬,開始無序擴張。比如說融創向網際網路領域滲透,控股樂視;比如說碧桂園的高週轉,本質就像在做一個短週期理財產品……房地產行業走到近五年,已經完全違背了當初國家支援房地產發展的初衷——既啟用消費,又讓民眾在實現城鎮化的同時提升城市生活體驗。

房地產企業在今天基本已經完全資本化,它考慮的不再是如何蓋好房子,如何讓人們住上房子,它考慮的是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將房子預售出最高的價格,然後又能從銀行弄來多少錢幹別的,至於誰來建造誰來住以及有沒有人住——收錢之後已經不再重要。

這是個非常危險的苗頭,回望十二年前的次貸危機,甚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的泡沫經濟,房地產行業“金融化”都是災難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中國,金融優勢“資本化”實際上也產生了同樣的效果,房地產行業透過金融優勢獲得大量社會資源,反過來綁架金融與國民經濟,在透支未來發展空間的同時還貪得無厭——萬達老王可能就是因為這個低調了很多。

房地產“資本”的囂張讓國家堅定不移地推出了“房住不炒”這一重要決定。

我認為未來十年,房地產行業的金融優勢將逐漸喪失殆盡,除非出生率迴轉、中國科技創新成果顯著,且房地產體量在整個經濟體中下降到安全位置。但我覺得可能性不大,房地產對中國經濟產生的惡劣影響其實剛剛露了一個頭,即便按了急剎車,我們仍未擺脫“高危區域”。

5

最後要說的,是金融優勢“資本化”最嚴重的領域——網際網路領域。

可能有人要發出疑問了,網際網路科技公司在發展早期基本都得不到國家金融行業的支援,融資貸款都比較難,很多網際網路科技企業也都是跑美國或者香港上市,為什麼說它們也具有金融優勢?實際上不管是房地產還是其他行業,金融優勢說的都是資金的走勢,這是因為房地產行業屬於實體經濟,對房地產行業來說,金融優勢意味著擴張優勢,但對於網際網路領域來說正好相反,它是虛擬經濟,對虛擬經濟而言,擴張優勢就意味著金融優勢。

網際網路領域的擴張優勢建立在大消費和基建的基礎上,網路、消費人群、物流……這些基礎性的東西都已經完善,可以不誇張地說,網際網路領域的發展是建立在中國對社會民生相關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之上。

當時的銀行也並非不直接將資金投給網際網路企業,而是因為網際網路企業存在很大的波動性,對於中國的金融機構而言,穩定勝於一切,畢竟銀行不僅僅要擔負居民的金融服務需求,更大的作用在於充當社會發展的發動機,它需要全域性性地看待各行各業的發展。可以這麼說,銀行對於房地產、大消費、工業製造、基建等領域的投資,為電子商務、物流、O2O……等網際網路細分領域的誕生和發展壯大提供了最好的生長“土壤”。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這些企業不能留在國內上市,讓中國人享受中國企業的發展紅利?實際上這就相當於現代人問乾隆帝為什麼不買個手機玩玩——因為時代背景不同。

在網際網路企業最早開始井噴時可以上溯至千禧年開頭,三大入口網站如日中天的時代。當時中國股市還很不成熟,網際網路行業在那時候甚至還不能稱之為一個行業,相關的金融機構並不會為了這麼個有待觀察的領域做什麼迎合,畢竟當時中國經濟最大的任務還是進一步推進市場經濟。

而到了移動網際網路發展早期,BAT要麼美國上市,要麼香港上市,這個時候“同股不同權”等問題開始出現,當時中國金融行業的主要目光也並不在網際網路企業身上,而是房地產、基建、貿易、製造業等領域;另一方面,中國股市當時對外資比較嚴苛,所以這些網際網路企業如果在內地上市,很難獲得與其擴張優勢相匹配的金融優勢。所以不管是從金融機構還是網際網路企業本身,對於在國內上市都表現得興趣缺缺——雖然表面上表現得像是沒緣分一樣。

不可否認,這是中國股市的一大損失,但對於整個金融行業來說,這也是歷史必然,即便知道後來網際網路行業這麼火熱,想必重來一遍的話還是不會給它們開綠燈。

等金融行業對房地產、基建等建立起了有效且省心的金融保障系統後,尤其是同時也獲得巨大的發展紅利之後,再去看網際網路領域才發現,這個行業已經蔚然成型。

網際網路領域有一個最大的特點,用一個成語來說就是——無遠弗屆。換句話說,網際網路可以將自己的觸角延伸到幾乎每一個經濟領域,產生應用,並因此盈利。用行話講就是擴張空間大,並且規模效應強——請記住這句話。

我們現在遍觀世界上的網際網路巨頭就會發現,谷歌、臉書等網際網路巨頭其實已經蛻變成為了資本型公司,而非網際網路科技公司,這兩者有一個重要的區別——是否以自主創新驅動企業的成長。現在我們可以去看看它們近十年的成長,谷歌和臉書幾乎都依靠收購優質專案及規模效應來推動企業成長,簡單來說就是自己不做創新,買一些自認為很有商業前景的專案進行加速孵化,並利用自己的使用者資料進行迅速推廣。

有人可能問了,這有什麼不對嗎?

當然不對,每一家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的成長都有自己的路徑,這種路徑往往會蛻變成為企業文化——這才是一家企業最為核心的東西,如果收購外邊的優質專案,那麼這個專案進入新的文化體系中就必然會發生改變,而這種改變往往會轉移其創新方向,讓它的創新跟新公司的盈利方向高度趨同——這就類似於一個家禽公司把一隻可能長成天鵝的醜小鴨馴化為呆頭鵝,然後吃肉。

更嚴重的是,資本化的網際網路企業甚至會影響整個國家市場資金的走向,從而影響到一些行業的發展。

中國的人口規模和發展水平造就了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同時也就為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最為廣闊的空間和沃土,在這種前提下誕生BAT以及為數眾多的獨角獸企業也就不足為奇了。在過去的十年間,得益於移動網際網路的推廣和普及,中國網際網路行業迎來了井噴式發展,國家甚至將“網際網路+”列為中國經濟的新路線,這種趨勢推動著金融行業主動向網際網路企業靠攏。

網際網路企業因而獲得巨大的金融優勢——它比其他行業更容易匯聚社會財富,同時也能夠更快地推著雪球滾起來。這既得益於網際網路可以隨意跟其他行業連結的特性,也得益於它自身獲得了遠超房地產企業的金融優勢——金融機構和資本力量都樂於向這些新興網際網路產業投錢。所以這些年來我們可以看到,從房地產行業流出來的錢,大部分流向了網際網路行業,網際網路行業則幾乎一年一個新概念,每個新概念都引發一場資本大戰,從最早的社交軟體大戰,到電子商務大戰,到網約車大戰,到共享單車大戰,到O2O大戰……每一次網際網路細分領域的風口出現,到最後慢慢變成“不是創新者獲勝,而是資本雄厚者獲勝”。

但我們收穫了什麼呢?

電商大戰對於社會還有較為積極的意義,但其他網際網路領域的所謂“變革”對於整個社會而言,並沒有憑空地創造財富,或者創造某個行業,它們只是讓原來的計程車司機送起了外賣,或者讓人們從走一公里變成了汽車騎行一公里……

資本的走向影響著整個社會資源的傾斜方向,就在網際網路巨頭們化身為資本力量四處下注的時候,我們的製造業卻依然在中低端徘徊,因為整個社會的金融資源是有限的,它們趨向於網際網路,就會造成製造業的“貧血”。

在這個時候,網際網路巨頭們已經變成怪獸,手伸向了眾多領域,它們會織下巨網,一旦有什麼新奇的專案或者概念,它們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本力量打過去,要麼“奈米級致敬”,要麼天價購買,目的只有一個——“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一切全都服務於商業化,一切以盈利為最終指向。

所以當網際網路巨頭只剩下一個網際網路外套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警惕它們,因為它們的核心是資本,資本的唯一屬性就是逐利。

但我們知道,科技創新就像環境保護一樣,它違背資本的逐利本性,因為它們需要先花錢。

6

前一段時間螞蟻金服被暫停上市,以及最近網際網路巨頭搶灘社群團購被人民日報“溫和規勸”,其實都是在說一件事:既然我們把科技創新擺在了發展經濟的核心位置,那麼那些貪得無厭的資本遊戲就請歇一歇吧。

網際網路巨頭們應該擺正位置,不能光享受著特色市場經濟的福利,還不想承擔維護這種市場經濟的責任。尤其是在中國經濟面臨轉型的關鍵時期,網際網路巨頭們更應該做的是把目光放長遠,不能再幹把企業利益或者說資本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的事兒。

我們需要看到國家的決心,從之前的“房住不炒”——為金融從房地產退出提供“條件”,到後邊科創板上市,再到十四五規劃,再到網際網路反壟斷法律的完善,以及最近政治局會議上的明確表態,這已經很明顯地表達出一個意思——科技創新將是未來的基本國策,是經濟發展的新發動機。

還有一點需要明白,國家並不會打擊資本力量,但不再允許資本毫無節制地向著傳統商業模式搞破壞,更不會允許資本力量進入金融行業的主幹,染指金融工具。相對而言,國家更鼓勵資本力量向科技領域和製造業領域傾斜,當然,更希望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們能夠收斂資本行為,將錢投入到自身的產品研發和科技創新中去,金融機構甚至會提供幫助。

這就叫大勢所趨。

這一次真的希望網際網路企業的創始人大佬們能夠好好想想,想想把重心放在業務創新和海外拓展上的張一鳴,想想堅持研發、居安思危的任正非,想想不做重複創新、將目光放在星辰大海的馬斯克,想想網際網路企業發展的初心是改變世界、讓世界更美好,還是讓自己腰包更鼓、讓社會里的弱者失去生存機會?想想網際網路企業的社會責任,以及該如何致力於讓整個社會更美好。

最後,衷心希望中國科技崛起,同時讓老百姓真正獲益於經濟增長,讓整個社會的貧富差距得到改善。

願“國富民強”成為一句實打實的話。

12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組串式逆變器領先企業固德威,佈局儲能逆變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