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創業十年,安能董事長王擁軍認為,安能還在創新的半路上。過去十年安能對零擔市場的探索,是一個逐漸顛覆行業認知的過程。這些探索對如何看行業未來十年的發展發向,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

十幾年前,快執行業老大天地華宇的貨量規模大概在5000 噸/天;之後,德邦成為這個市場龍頭的時候,其貨量規模大概是 15000 噸/天;如今,安能貨量規模創下 50000 噸/天的紀錄,再一次打開了行業的天花板。

但是,在王擁軍看來,即使50000 噸/天的貨量規模,放在整個中國零擔市場中,也僅僅是 2-3%的市場份額。因此,對快執行業來講,過去三十年只是為市場打了一個基礎,真正的競爭還沒有開始。

12 月 4日,在運聯主辦的“2020(第九屆)物流產業創新創業大會”上,王擁軍基於過去十年快執行業的變遷,展望快運下一個十年。

(安能董事長 王擁軍)

在他看來,快運網路的競爭對手不是另一個網路,而是專線;未來十年快運網路佔零擔市場的份額會達到50%,同時,加盟制會迭代到平臺制,10 萬+的網點覆蓋密度會成為常態。

快運為什麼能從專線手中搶貨?

從整個快運網路的成長曆程來看,德邦做到15000 噸/天時,天地華宇的貨量沒有減少;安能做到 50000 噸/天的時,德邦的貨量也沒有減少;同樣的,之後起來的順豐快運(順豐快運+順心捷達)做到了40000 噸/天的級別,百世快運、壹米滴答、中通快運達到30000噸/天的規模時,安能的貨量也沒有減少。

反觀之,專線市場的狀況則不盡如人意。

為什麼快運能從專線手中搶貨?王擁軍認為,快運本質上是拉近了客戶與其客戶之間的距離,核心在於做到了客戶到客戶成本的最佳化。

客戶成本最低,驅動市場發展。快執行業的發展,最核心的驅動力是從客戶角度來看客戶的總成本是什麼,而不是物流公司的成本有多少。

“過去十年,每個新賽道跑出來的創新模式,都是降低了客戶的總成本。反之,如果不能降低客戶的總成本,創業者就需要重新思考,你的創新可能是一種‘偽創新’。”王擁軍說道。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相比於快運,專線的成本未必最低,二者的比價邏輯有區別。專線上頭有貨代,下頭有落地配,因此我們通常講的都是點到點的成本最低,但這不等於客戶到客戶的成本最低。

快運網路之所以能從專線手中搶貨,是因為網路降低了客戶的總成本,也就是做到了客戶到客戶的成本最低。王擁軍分析,這個降成本的過程有幾個方法:靠近產地、直髮、高密度配送。

1)靠近產地。從貨源維度來看,很多貨源產地不在一、二級市場的樞紐,專線做到了樞紐到樞紐的成本最低;但從產地到樞紐、從樞紐到最終的客戶,可能還有100-200km 的距離,所以靠近產地降低了前端、末端成本。

2)線路直髮。快運發展的早期階段,由於貨量不足,快運網路的貨物需要不停地中轉運輸,才能拼湊成一整車,再送到目的地。而隨著頭部企業規模的提升,全網企業開始最佳化分撥,透過直髮降低樞紐到樞紐的成本。這種現象在當前集中度較高的快遞領域,尤其明顯。近兩年,在快運領域,頭部企業紛紛達到數萬噸/天的貨量規模,也開始拉直線路。

3)高密度配送。據王擁軍回憶,十年前零擔行業有一個最低送貨費,通常一票最便宜是60元;今天由於加盟制網路的進入,網路的密度大大加強,配送起步價降低到了7元,降幅達90%;所以,快運可以把小票包裹越做越小。這是高密度配送帶來的結果。

小票和大票:產品不等於市場

2017年的運聯峰會上,運聯率先在業內提出了獨立的“大票零擔”的概念,並提出了單票300Kg定為快運(小票零擔)與大票零擔的邊界。時至今日,運聯研究院的最新定義,這一邊界已提高到了500Kg。這是為什麼?

要解釋這個問題,一是要用全鏈條的眼光看成本,即幹線加上兩端提派的總成本;二是要用動態的眼光看成本,即隨著快運公司把幹線成本控制得更低,在兩端提派成本不變的情況下,適合快運的公斤段會變得更高。

這可以用運聯研究院的平衡公斤段公式,輕易計算出來:

(平衡公斤段公式)

因此,王擁軍認為,大票零擔和小票零擔都是一種產品,而不是一個市場。

物流的核心在於配載。如果沒有大、小票的有效組合,很難提升企業利潤。基於此,安能將零擔市場看做一個整體,其選擇的是有機地搭配產品,比如,沒有成本競爭優勢的地方,就多做小票;而當成本能夠打低的時候,就開始切入大票。

頭部企業的規模效應,逐漸構建出成本優勢、產品分層等護城河。

但規模效應,不代表著一味地打價格戰、拼網路。尤其是近年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整合網路:快遞跨界、區域網組網、專線聯合。而王擁軍認為,目前來看,區域網和全國網無協同,快遞網和快運網無協同。

第一,從區域網與全國網的角度來看,矛盾點在運營與成本。比如,區域網的客戶群發車時間節點和全國網有非常大的不同,發車時間差2-3 個小時;同時,全國網基於對毛利、競爭壁壘的要求,會把單價提高,但區域網是一個低價市場。因此,王擁軍認為,區域網和全國網的結合,可能在初始階段有一定的協同,但想把區域網拼成全國網就是一個偽命題。

第二,從快遞網與快運網的角度來看,團隊很重要。2016年前後,快遞企業紛紛跨界做快運,最終把規模做起來的有百世快運、順豐快運、中通快運。這其中的成功影響因素是什麼?

回過頭來看,過去快運領域的驅動因素有資本、背景、模式、團隊等。在王擁軍看來,雖然資本跟背景也很重要,但最核心的決勝因素還是團隊,即團隊能不能持續最佳化運營效率,提升行業整體效率。擁有運營基因的團隊,是企業長期賽跑最重要的基礎。

從這個角度來分析,美國市場中FedEx與UPS零擔業務的一個重要差別,就在於FedEx的零擔業務是併購來的。順豐近三年來零擔業務實現加速擴張,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其組織基因發生了變化。

透過區域網整合與快遞跨界的兩類案例,王擁軍判斷,接下來的市場競爭中,資本對企業的評估將從看收入到看利潤。這意味著,企業價值的核心在於到底是抓住了有效規模,還是無效規模。

上一輪投資週期,尚處於快運領域模式創新的階段,資本是行業的一大助推力,資料指標是大家關心的重點。因此,競爭的早期階段,資本看快運還是看收入,這時候第一、第五沒有太大差別;而隨著接下來大家用利潤來看市場,頭部和尾部會產生巨大的分化。

因此,王擁軍表示:“只有能夠拼到一個車上,幫你提高車的毛利、降低成本的規模才是有效規模。如果只是報表上拼湊,不能在運營上協同的規模都是無效規模。無效規模會讓你以後不停地擦屁股,永遠擦不乾淨,你的故事也只會越來越難講。”

未來十年:快運佔據半壁江山

從目前市場格局來看,全網快運的貨量規模佔整個零擔市場的比例只有6%左右,更多的貨量在專線群體手中。因此,網路的競爭對手不是另一個網路,而是專線。網路的未來是如何打敗專線。

基於此,王擁軍預判:“十年以後,全網型網路佔零擔市場的份額會到 50%,加盟制會迭代到平臺制,10萬+的網點覆蓋密度會成為常態。”

而這背後的催化劑是什麼?一個是技術驅動,另一個是組織驅動。

首先,從技術驅動角度來看,影響因素又可以分為對技術的態度和理解。

對技術的態度方面,當前市場競爭格局下,透過技術提效可能要花三年時間才能看到效果;但當前的市場是今天促銷下個月就見效,市場競爭會誘惑企業不停搞促銷。而這種態度註定會給企業帶來無效的規模。

對技術的理解方面,“技術+運營”才是企業的驅動力。大家都意識到了科技在行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對物流企業而言,核心不在於科技水平的高低,而在於科技與運營結合的深度。

“物流是大量科技應用的場景。但我們不是賣科技產品的公司,如果只是比科技水平,會發現投入很高,轉化很少。如何用運營團隊做牽引,讓IT 團隊跟著運營團隊跑,讓二者之間結合的深度更深,決定了物流企業將場景真正挖掘成生產力的能力。”王擁軍解釋道。

其次,從組織驅動的角度來看,加盟模式會逐漸迭代。

快運市場中,第一波頭部企業是直營制的網路,其規模瓶頸大概在5000個門店;第二波便是安能創新式的加盟制網路,今天已經超過26000家網點,並且這種增長的趨勢還在持續。但未來要支撐網路佔領更大的市場份額,加盟制還需要一個進化式迭代的過程。

王擁軍認為:“加盟制進化的主線,是科技賦能下的精細化管理。原來的加盟制,是一種粗放的合盟,但改變了原來直營制發工資的高管理成本,它是一種經營機制的啟用創新。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於用技術取代高昂的管理成本,用機制來釋放創新和前進的動力。所以,加盟制的未來會變成平臺制。”

快執行業的競爭才剛剛開始,未來還充滿著無限的機遇。

2021年1月15日,北京,第八屆“2021趨勢與預測”年會即將如期召開,屆時運聯研究院將分享對快執行業的最新洞察分析。接下來,快運市場格局會如何生變?企業將會如何適應市場?頭部企業如何引領方向?我們第八屆“2021趨勢與預測”年會現場見!

21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懵了,昨天漲停今天跌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