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20年我國前三季的GDP排名一出,大家發現前十名裡面北方城市只剩了一個可憐兮兮的北京還堅挺著,近幾年我國經濟重心南移的傾向是越來越明顯了。

要說起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古代和近代,是處於南方和北方兩個完全不同的地區的。

從西晉末年至隋唐五代時期,國家的經濟重心就開始南移。這裡面原因很多,最主要的還是因為北方經常受到遊牧民族的侵擾,戰亂較多,生活不夠安穩;而南方的氣候宜人,地理環境好,而且南方人善於精耕細作,加上古代國家一直以農業為主,所以南方經濟發展得更快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那麼我國經濟重心重新北移是在什麼時候呢?是在中國近代時。那時候因為兩場鴉片戰爭和一場甲午戰爭徹底轟開了清朝閉關鎖國的大門,打得大清水師是輸得一塌糊塗。北方沿海城市(青島、天津、大連等)先後開埠,從客觀上看,經濟確實是提升了的。

從清末至1945年後,山海關之內戰亂不斷,當時的東北則相對穩定。再加上煤炭、鐵礦開採以及黑土地的資源拉動經濟,所以也就造成了那一時期我國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遷移,即“闖關東”。

在上個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間,北方一直都是全國經濟的重心。七十年代各省GDP排名,北方和南方還可以做到五五開。

變局的到來是在七十年代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之前一直默默無聞的東南沿海城市開始了經濟“逆襲”。廣東、福建率先建立了經濟特區,而當時日本及東亞、歐美等國的資金也開始湧入內地,浙江江蘇等地也開始大力發展民營企業。

除了一些本就是一線的南方城市外,其他一些諸如佛山等非省會城市也是藉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大放異彩。有了政策的加持,加上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陸陸續續開放了14個沿海城市,分別是我國的大連,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雲港,南通。

從這個名單中可以看出南方的城市有8個,北方則是6個,說明此時我國南方地區的開放程度確實比北方要多一些。

從1992年開始,南方那些一直被北方經濟壓制的城市開始紛紛反超,而到了近些年,似乎連內陸中部的城市都開始在經濟上超過東北的一些沿海城市。

而南部在沒有戰亂的情況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再次顯露。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國重點發展外向型經濟,這點從那段時期最火爆的大學專業是國際貿易可以看出一二。

同時,南部因為氣候溫暖,工作的時間長,生產效率比北邊要高,在這種背景下,擁有天然海港的南部沿海城市佔據了天時地利。

在外部因素上,南部城市的發展還有很大一部分要歸功於港澳臺的帶動。當時許多港澳臺企業來內地建廠,那麼他們一定會選擇離港澳臺最近的地方,所以這種情況下,珠三角、上海、浙江等地就成了最大的受益地區,而地理位置離得遠,而且氣候不佳的北方地區則是不在他們的選擇範圍之內。

不過要說北方發展不行全部都是氣候原因嗎?有這個原因,但不是全部。

經濟重心徹底偏移轉折點是在2008年,那時候我國的外貿依存率達到了歷史峰值,但隨著美國經濟危機和歐洲的次貸危機爆發,中國對於外貿的依存率開始一路下跌。而外貿轉內需最大的需求就是人口需求,而我國常住人口排名前十的省份裡,北方只佔了兩個名額(即人口大省山東、河南),至於人口增量,南北差距也是不斷增大的,南方在增長排名榜上前三名佔了兩名,而人口負增長地區的“前三名”則全部都是北方地區,即黑龍江、吉林、遼寧(第四名則是北京)。

人口的變化則是對投資增長有著明顯的影響。08年後我國經濟重心由外轉內,哪裡人口多,哪裡企業多,哪裡更有優勢,哪裡的經濟發展就更迅速。

南方大省會城市人口居多,自然就趕上了這一波紅利。東三省常住人口量少,城鎮化率高,這樣帶來的一個問題是勞動力稀少,招工難,而且工資貴。

和這樣的東三省一比,企業自然願意去人口密集,勞動力廉價的川、皖、豫等地區。

而南北經濟重心轉移的時最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我國經濟轉型的歷史程序。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走的是重工化道路,那時北方城市得益於土地遼闊、能源礦產充足,而在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成為主流,南方的優勢自然就顯露出來,經濟全球化影響下,南方城市與全球經濟的聯絡也更緊密。

北方遇到的還有產能過剩、資源枯竭,結構僵化等問題,這些都亟需北方下狠心去解決。

不過不同時期國家有著不同的計劃,那麼每個地區遇到的發展機會各個不相同,北方城市曾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北方城市只要能夠選對產業,再次追上來也不是沒有可能。

所以,南北方城市經濟的趨勢是不斷變化的,大家也不用過多憂慮,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18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助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這家銀行全面做好金融服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