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大時代裡的弱勢群體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2月,我國登記在冊的個體工商戶8331.3萬戶,帶動就業人口超2億人。
隨著小店主、小菜販、小生意人的生存空間不斷被電商侵佔,疊加疫情,本就嚴峻的社會就業面臨再度惡化的風險,在製造業、傳統服務業和新興產業短期難以大量新增就業的情況下,不能將電商們無節制的擴張成本轉嫁給整個社會穩定!
市場經濟時代,已形成龐大的農民工弱勢群體,電商大時代,客觀上又累積了數千萬實體小店、小個體戶的弱勢群體。社會已注意到要發展必須保護農民、農民工群體,在此,我們也要明白,中國商業要發展,也應當保護實體小商戶群體。
高速發展的電商,正如高速飛馳的高鐵,但高鐵不能衝到綠皮火車的軌道上來,也不能因為發展高鐵而取消綠皮火車。我們不能因為發展電商就不顧關係國計民生的傳統小商業,不能因為高舉電商時代大旗就不顧萬千黎民百姓的小生計。
只是,火車運力還有國家調節,橫掃一切的電商、資本,與散兵遊勇的弱勢小店,誰來調控?
不同維度的競爭
同一維度的自由競爭,自然是合理且需要鼓勵的,但不同維度的競爭,“自由”必須受到約束。比如,與資本捆綁的電商巨頭,可以有組織、有策略地長期虧本、補貼,隨時發起攻擊,作為散兵遊勇、一虧本全家就得捱餓的小店們,哪裡有資格談自由競爭?
這就像一國不惜成本、大肆補貼將商品賣到另一國打垮該國某行業,必然要面臨反傾銷訴訟,電商與資本,不能自由到踩踏一群人還訴苦社會給的空間不夠大。
誰是“優”誰是“劣”,不能只讓市場說了算。
電商“傾銷”下,傳統小店、小個體戶、小菜販們,許多都得面臨淘汰,但不能因為電商的“優”,就將小生意人們定義成“劣”。
經濟發展只是社會發展的途徑,而不應是目的。市場競爭之外,還需要加入社會公平和社會成本角度的考量。
除了菸草之類的壟斷性消費品,電商已呈現從一線城市到廣大鄉村、從衣食住行到遊購娛的全方位擴張。不可否認,擴張初期,透過各種補貼,消費者往往能得到不少優惠,也給行業注入活水,但當資本的貪婪、持續燒錢能力,與電商強大的殺傷力結合,恐將進入神擋殺神、佛擋殺佛的壟斷之路。
商業競爭縱然殘酷,但當你從螞蟻成長為大象,不但自己喝飽還企圖霸佔池子,不去擴大有效供給,不去消費升級,不去開拓邊界,卻老在做一些將小魚小蝦們踩入淤泥或者逼上岸渴死的事情。這樣的池子,真的會好嗎?
停滯多年的電商“創新”
推動市場發展的,不只有自由競爭,還有創新。但我們要善於辨別真創新與偽創新。
判定創新的標準,除了“新”,更要“創”——創造更多的社會物質、精神財富,去開拓大海的邊界,而非把一個個池塘翻來覆去地刨成一片片“紅海”。
中國電商程序自然是偉大的,帶來了諸多偉大創新,但我們也要認識到,多年來,電商的“創新”已經高度模式化和表面化,本質上已停滯多年。
電商的狂歡,始於2009年淘寶“雙十一”五折大促,隨後,進入變著法兒的促銷十年,從雙十二、618、X週年慶,到百億大補貼、9.9元秒殺、1元包郵,再到今年風生水起的直播帶貨、社群團購,依託的多是資本支援下的燒錢能力、補貼能力,雖盆滿缽滿,但總體上都是促銷方式、渠道分銷、推廣方式的戰術層面創新——說起打折促銷,古今中外,只要貼得起,哪個生意人不會?
當世界上許多偉大的“生意人”將目光投向宇宙探索、科技攻堅、人類慈善或者關鍵創新,為人類開拓著生存的邊界,我們的“生意人”還在繼續惦記小店主、小菜販、小生意人,不停搶佔市井小民的生存空間,實在不那麼可敬。
當然,需要強調的是,中國電商依然是創新的,以京東為代表的物流供應鏈整合、無人配送,以蘇寧零售云為代表的對鄉鎮商業的賦能、線上線下融合,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生活服務數字化等,在不斷推動商業與社會發展。
但技術上的創新,並不能掩蓋拉人頭、搶地盤、價格戰、促銷戰的思想停滯,也不能掩蓋看見好東西就搶過來、看見別人有好的創新就收編或者擠垮的資本強盜邏輯。如此,本應是做“電子商務”的電商,什麼都想幹,什麼錢都要賺,什麼流量都要搶,難免走向全面壟斷社會資源的危險境地。
社會學家馬爾薩斯認為,一個社會中,有5%的人是精英,5%的人是人渣,剩下的90%是烏合之眾。好的社會,烏合之眾跟著精英跑,不好的社會,烏合之眾跟著人渣跑。
中國電商在商業乃至社會發展領域的地位是主導性、舉足輕重的,無疑是這5%的精英。精英要做的,應當是帶領民眾去開拓、去創造,而非把民眾逼向5%的“人渣”。
面向未來,消費升級與擴大有效供給,綠色物流標準與物流/倉儲機器人,縣鄉村商業改造與線下數字化賦能,乃至商業領域的區塊鏈開發與應用……廣闊星辰大海,依然等著中國電商巨頭去探索、去開拓。
不能讓全社會成為資本的打工人
中國電商數十年發展,除了降低民眾購物成本、提升便捷性,更體現在其構建起的物流、供應鏈、數字化體系,極大地提升了社會運轉效率。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創造社會價值的同時,賺錢是自然而然的。
電商的本質是商業。商業的本質和目的,並不應該是“賺錢”,而應該是從價值交換、流通的角度,為社會創造價值和福利,“賺錢”只是好的商業行為的結果。
而資本不同。資本的目的,本就是“賺錢”“錢生錢”,按照馬克思主義經濟原理,它本質是獲取剩餘價值的社會生產關係。
資本天生逐利,是客觀經濟規律,而每個人的財富積累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成為資本的一部分,因此,不必對資本進行道德批判、過度解讀。但資本一旦聯合,一旦找到爆發點,力量往往過於強大,需要認識到它可能帶來的破壞性!
在傳統行業,資本透過提供生產、流通的流動性支撐,通常是雪中送炭、創造價值。但在電商領域,尤其是當前本就形成的寡頭競爭格局下,資本的作用往往是推波助瀾,並非創造本質的社會價值。
在傳統行業,資本的影響是循序漸進的,但在電商領域,結合電商強大的覆蓋面、無孔不入的滲透能力,影響無疑是摧枯拉朽、爆發性的!
比如社群團購,本不是最近才有的新鮮事物,以興盛優選、十薈團為代表的區域性平臺,已在湖南、江西部分割槽域深耕多年,它們透過深入縣鄉村,掃街、扶持渠道等,建立起紮實的商業基礎;面向一二線城市的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等自營生鮮平臺,憑藉優質的產品、快捷的配送,豐富了城市居民的選擇,促進了生鮮行業品質及服務的提升,也獲得了相應的成功。
作為電商發展的延伸,本是合理的商業模式,但疊加資本的力量甚至被資本綁架,則畫風大變。
為了迅速搶地盤、搶流量,各大網際網路巨頭及其資本紛紛殺入,可以預見,短期給消費者甜頭、完成區域性壟斷後,資本的逐利屬性必然更改遊戲規則,比如透過降低佣金、“非友即敵”地迫使小店主選邊站隊、大資料殺熟、過度放貸金融化等……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和全社會。
資本可以不講道德,但商業必須講道德。
強化對電商的亂象的監管與小個體的自救
國家已經從金融、房地產等角度對資本強化了監管。正如我們要防治的不是房地產本身,而是過度金融化,我們要加強監管的,也不是電商本身,而應該是電商的亂象。
當然自救方為正道。個體戶、小生意人組織起來,廣泛建立草根性質的商業組織參與市場競爭,才是長久之計。
小個體戶的困境,與小農困境類似,一大關鍵是缺乏組織,以散兵遊勇的狀態面對電商巨頭、網際網路資本聯手的降維打擊,往往一觸即潰。即便沒有社群團購打上門,未來的趨勢,也將越來越難。
如果說一個小商超、小菜攤無法效仿,但若數十家、百家聯合起來,也可以形成相應的議價能力,同樣找到生產商進行帶量採購,降價、提質,自我升級。
以往由於資訊極度不對稱,這種聯合只存在於理論上,溝通成本也太高,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時代,資訊不對稱大量緩解,商品資訊日趨透明。小個體戶們要生存下去,必須建立起“聯合鬥爭”的思想。
而地方政府與其為管不著的事發愁、“一管就死”,不如發揮深入到街道、社群、鄉村的強大組織力,引導、幫助區域內小商販聯合——如西村幸夫筆下的“日本傳統街區重生故事”,社群居民自發組織,政府引導、扶持,建立各式各樣的草根“俱樂部”“協會”“組織”“義團”“研究會”“協議會”,建立地方文化,最終“再造魅力故鄉”。
正如發展城市化不能消滅鄉村,發展電商大時代也不能消滅線下小個體。鄉村讓世界更美好,多維度共存、共發展的大小商業體,也會讓中國商業更美好。
最偉大的力量,莫過於時代前行的力量。願電商巨頭、從業者、社會各界,拉著夫妻老婆店、小個體、市井小民一起,擁抱時代的星辰大海,共赴復興與崛起的時代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