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今年,汽車廠商金融公司業績大漲,行業內普遍認為這些公司沒什麼競爭壓力。然而,一向未雨綢繆的長城汽車卻提出“廠商金融金字招牌能掛多久?”的疑問。12月10日“2020中國汽車金融產業峰會”上,長城濱銀汽車金融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鐵強丟擲上述觀點。

長城濱銀汽車金融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韓鐵強

2020年長城汽車金融成果頗豐

今年初,新冠疫情給汽車行業帶來極大衝擊,但在政策刺激下車市很快實現“V字型”反彈,因而今年多數汽車金融公司業績飄紅。

以長城濱銀汽車金融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2020年合同業務量顯著上漲。韓鐵強介紹說:“今年新冠疫情導致2~3月份車市低迷,低迷期過後我們的業務量穩中有升,預計全年可以實現貸款合同48萬單左右,同比增幅超過10%,尤其是下半年我們的增速一直保持在20%以上。”

“疫行情”下汽車金融滲透率持續提升。韓鐵強分析稱:“疫情催生了金融滲透率的提升。整體看,今年長城產品的金融滲透率提升了3個百分點左右。WEY品牌的金融滲透率超過了60%,皮卡相對較少,金融滲透率也達到了50%以上。”

在韓鐵強看來,汽車金融與市場和品牌強相關,汽車市場好了,金融業務就會好;品牌業務好了,金融業務也會好。長城汽車金融取得的成績並非個例,今年25家主流汽車金融公司的業績都應該不錯。

科技創新支撐業績上漲

“疫行情”拉動了汽車金融的上漲行情,但如何把握住這波上漲行情,長城汽車在核心繫統升級、疫情產品開發,以及自動化水平提升方面下了大功夫。

韓鐵強介紹說:“在2月份疫情形勢嚴峻,趨勢不好判斷的時候,我們集結百人團隊、全封閉10個多月幹了一件大事——開發出多品核心系統。金融界人士都知道,一個核心繫統對一個金融機構意味著什麼。同時,我們快速推出了疫情專屬產品,因為疫情大家對收入有不良的預期,所以我們推出了“2+N”、“6+N”的減壓貸,就是先期幾個月是可以不還款的。隨著疫情影響告一段落,我們加快推進自動化程序,4月份自動化審批效率從55%提高到65%。6月份上線了人機對話客服,7月份試點展開了B+C金融服務,8月份上線了管理駕駛艙,9月份釋出了夥伴計劃……”

很顯然,長城金融2020年的優秀業績,可以歸結為天時——“疫行情”推動市場上漲,地利——長城汽車本身的品牌優勢,人和——長城濱銀公司內部不懈努力三方面的原因。

廠商金融金字招牌還能掛多久?

正當汽車行業大勢向好,長城濱銀公司業績蒸蒸日上的時候,韓鐵強卻提出了“金字招牌還能掛多久?”的質疑。

在外界看來,廠商金融可以透過貼息豎起“天然的屏障”,把第三方金融機構擠出市場。然而,韓鐵強並不認同這種說法。他表示:“廠商金融貼息固然豎起了競爭的壁壘,但貼息給廠家帶來的利好,在過去3~5年已經快速釋放。同時,貼息的方式一旦採用,廠商金融想退出都難。廠商金融地位之所以得以鞏固,原因主要在於最近幾年社會上存在套路貸、不正當貸款等行為。相比之下,廠商金融放款速度快、服務優、可以定製專屬產品,值得消費者信賴。”

隨著廠商金融滲透率的提升,韓鐵強也感受到了業務增長的壓力。他分析稱:“外界看來廠商金融似乎沒什麼壓力,但是,是不是業務量沒有壓力,我們的經營就沒有壓力呢?完全不是!大家都知道,整個市場的利率在下降,已經由12%下降到8%以下,這種壓力對廠商金融、對任何一個金融機構經營而言都是極具挑戰性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利潤空間已經非常低了,如果市場稍有波動,加之車價再下降,將會把廠商金融推向盈虧的邊緣,所以說好的市場規模不一定是好的經營成果。疫情的影響或許是短暫的,但市場變化一刻也未曾停止,如果不能持續變革,廠商金融這塊金字招牌能掛多久誰也說不準,遲早也會被市場淘汰。”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

融資租賃或成廠商金融的發展方向。會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分析稱:“美國汽車金融的滲透率在85%左右,我們今年的資料大約在50%,還有30%的成長空間。但是我們的金融滲透率基本上是分期付款購買。直租佔比只有2%~3%,算上售後回租佔比可能也不到10%。而美國分期付款佔比50%,融資租賃佔30%,所以未來我們汽車金融應該向融資租賃方向發展。”

北京汽車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汽車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宋曉雷

北京汽車集團財務有限公司汽車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宋曉雷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他認為:“現在越來越多年輕客戶的用車習慣正在發生變化,他們並不一定要買車,即獲得汽車所有權,而是需要使用權,我們正在和北汽融資租賃公司共同打造出行使用權這種新的金融方式。以滿足那些在購車過程中資金成本比較少,又有用車需求的客戶。”

儘管疫情告一段落後,汽車市場一路高歌猛進,但流通協會認為,看待2021年車市應當謹慎樂觀,那麼掛著金字招牌的廠商金融能否在2021年業績繼續飄紅?未來能否在融資租賃領域快速開啟局面?《選車網》將持續關注。

11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支援本土創新,實現業務韌性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