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隨著經濟大環境的改變、大資管時代的進一步深化以及行業監管的逐漸強化,銀行理財開始面臨"資產荒",封閉式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持續走低。在此背景下,銀行理財業務的轉型升級被提上日程,銀行理財產品由預期收益型向開放式淨值型轉化成為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那麼理財淨值化對普通老百姓有什麼影響?投資者該如何選擇理財產品?光大銀行理財經理、Sunny投顧郇文潔帶來詳細的解答。
▲郇文潔:光大銀行臨沂分行理財經理,AFP持證理財師,銀行從業6年多,持有銀行從業資格證、保險從業資格證、基金從業資格證、證券從業資格證。
非保本浮動收益,打破剛性兌付
與過去理財明顯不同的是,淨值型理財產品為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投資者根據產品實際運作情況,享受收益或者承擔損失。
淨值型理財產品跟以往理財產品在投資、運作等模式上,有所不同,最大的區別在於淨值型產品沒有預期收益率,在投資上選擇單一標的,與以前資金池投資形式差別較大。而產品到期後,根據產品實際市場投資報價來計算客戶收益,如果是開放式的,則是根據開放時間的市場報價進行估價計算。力求從根本上解決理財業務中銀行的“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問題。
淨值隨時可見,風險更加透明
“提起理財產品,投資者第一反應往往就是‘30天預期收益4.6%、91天業績比較基準5%’這樣的理財產品。確實,這些年為了迎合老百姓的喜好和需求,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不少是有著預期年化收益率和固定投資期限的。”郇文潔表示,基礎資產的收益和風險不能及時反映到產品的價值變化中。
淨值型理財產品和以前的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有較大區別。以前的固定收益型理財產品都有“預期收益率”,產品有可預期的、固定的收益率,而淨值型理財產品則沒有固定收益率,最多提供了僅供參考的“業績比較基準”或“七日年化收益”。
淨值型理財和收益型理財還有一個區別就是投資期限。很多淨值型理財沒有固定的投資期限,它和基金優點類似,在產品開放期可以隨時贖回。但是傳統的固定收益型理財,投資期限沒有到期是不能提前贖回的。
對於淨值型理財,投資人能夠清楚地感受到收益和風險的變動,因為這類理財產品每天的盈虧以淨值的方式展示出來了。“今天的淨值比昨天跌了,說明我買的這個產品虧了。今天的淨值比昨天的漲了,說明該產品盈利了。而收益型理財產品沒有這麼透明,投資者無法清楚持有資產每日的市價波動。”郇文潔說。
淨值、時間、申贖費關係投資者收益
“淨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跟淨值有關。”郇文潔表示,如果今天的淨值為1,明天的淨值為1.1,那麼使用者在明天的收益就是0.1;如果明天淨值變為0.9,那麼使用者在明天的收益就是-0.1,相當於虧損0.1。
而淨值型的理財產品剛成立時通常都是從1開始計數的,假設一款理財已經成立270天,最新的淨值是1.05,那麼,其年化收益率的計算方式為=(當前淨值-初始淨值)/初始淨值/已成立天數×365天,即6.759%。“所以這種方式下,並非淨值越高收益率就越高,需要看理財產品的運作時長。”郇文潔說。
此外還需注意的是,有些淨值型的理財產品是有申購費和贖回費的,投資者在計算收益時,需將申購費和贖回費刨除。假設上述提及的產品是0.5%的贖回費,那麼它的實際年化收益率則為6.759%-0.5%=6.259%。
“表面上看,大家可能容易將淨值型產品歸類於基金,基金是淨值化產品,但是淨值化產品不是基金。產品的類別主要還是要看產品的投資方向,根據產品結構和投資標的去判斷風險。”郇文潔告訴記者。
淨值產品選擇應綜合考量
如何在琳琅滿目的理財產品中挑選投資標的?“針對淨值型理財的特性,產品發行人、產品投向和淨值變化都應該是投資人需要權衡的方向。”郇文潔表示。
此外,投資標的和產品的投資方向也尤為重要。在發行方公佈的產品說明書與定期釋出的投資管理報告中,都會有明確的投向、持倉權重等資訊。一般而言,投資權益類資產比例比較大的往往收益也會高很多,風險也相對較高。
“未來,銀行理財市場一定是淨值型產品的天下,並將成為主流。”郇文潔認為,投資者應該以一種接納的態度,儘早了解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提升自己理財意識和風險識別能力。選擇合適自己的產品和配置方案,這就是最好的投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