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菜是撒子菜?”
第一次知道松江菜時,我在上海已經待了近三年。
我還記得那是一個陰冷的冬日夜晚,上午還亮著的雲層在正午過後猛地閃爍幾下,便像是燈泡短路一般,迅速陰暗下來。
我從圖書館鑽出來時,天已陷入琢磨不透的黑幕間,細密的雨線像針一樣墜下來,刺得人生冷。但我還要頂著這樣的天色,去赴一頓期盼已久的“神祕大餐”——松江菜。
說到本幫菜,十個有九個都會說一句“不就是濃油赤醬麼”,是否偏頗暫且不談,但世人皆是對其有一定認識,再往深了問問本幫菜有什麼菜,“響油鱔絲”、“醃篤鮮”大多人也是能答得上來的。
可要問一句,“您知道松江菜嗎?”,怕是十個人裡頭一個知道的都找不出來哩。
今天就來聊聊,現在雖淡入民間卻曾在歷史上曾耀耀其灼的松江菜。
讓我們要從松江的歷史開始說起,畢竟松江菜的風貌可與它自古富庶的歷史可脫不開干係。
松江:小灘塗成就的“魚米”之鄉松江目前位於上海市西南,地處長江三角洲的沖積平原,在黃浦江上游。
但在歷史上,上海曾隸屬松江府,而松江的歷史也極為悠久,最早在西漢後期的《水經》中,就已出現它的身影。
“南江又東北為長瀆,歷河口東則松江出焉,江水奇分,渭之三江口 ,又東至會稽餘姚縣東入於海。”
當歷史的馬車走到春秋時代,那時的松江地處吳國東部。
而據文獻記載,古時相傳吳王壽夢常來此狩獵,為了留宿方便於是修建了館舍,命名為“華亭”。
後來,“華亭”在經年的泥沙衝擊下面積不斷擴大。而這片太湖下游的土地在“不穩定”期過後,呈現出天然的溼潤肥沃之態,且河網密佈極其適合農耕與養殖水產。
於是在唐代天寶十年,政府將嘉興東部、崑山南部、海鹽北部圍成的這塊土地正式設定為“華亭縣” 。松江這塊“寶石”,也從“華亭縣”開始逐漸閃露光芒。
據《嘉慶松江府志》記載:“唐天寶五年(746),始建青龍鎮。十年(751),割嘉興東、崑山南、海鹽北設華亭縣。 ”
據史籍記載,自此之後華庭縣的政治與軍事越來越重要,而它的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也蒸蒸日上。
比如在當時,華亭縣僅一縣就要向京城供奉大量的優質稻米,其富庶與農耕水平可窺一斑;松江的漁業發展也極為繁盛——甚至於當地人“賣魚論鬥”,將捕魚“比於農圃”。
這也讓松江一躍成為當時的商業交易重鎮。
到了元代松江經濟進一步發展,人口也驟然增長。元十四年(1277年),政府將華亭縣升為華亭府,一年後,它正式改名叫“松江府” 。
據記載,松江府設立之初,曾在府署大門口建起高大的高至15米的五楹譙樓,其造型十分雄偉壯觀,甚至被後人成為“雲間第一樓”。
當歷史劃到元末至明清這段時期,松江搖身一變,從富饒的魚米之鄉變為全國棉紡織中心——被稱為“鬆郡棉布,衣被天下”。
明代文人章簡曾在詩中這樣描繪過古時松江府的風貌:“城郭何年號五茸?盤迴十里控吳淞。旌旗曉障芙蓉日,鼓角寒生苜蓿風。雲起北山連雉堞,波澄南海熄狼烽。登高一望民風厚,樓閣重重煙雨中”。
而松江飲食的大肆發展,便從這裡啟程。
松江飲食發展:關鍵性的“3”次變革01 松江飲食“第一次”在歷史上爍爍閃耀,還要從明清時開始說起。
彼時松江府商業多頭並進,是東南沿海貿易往來的著名的都會。在城內,就建有十里長街,酒肆廣設,市井繁華甚至堪比“清明上河圖”的熱鬧景象。然不僅城內市民溫飽而富庶,四方商賈、砥柱名流也雲集此中。
經濟的富庶讓人們開始追求高品質的吃食。於是松江的廚師們博採眾才,將“餐飲業”發展得熱火朝天。
這時的松江的飲食,多是在本土民間飲食文化精華上,進一步融合了吳越文化的飲食風貌。
而吳越飲食風貌主要分為兩派。一為江蘇一帶,菜點以甜軟為主,品嚐時會引發柔風細雨、小橋流水般透出軟綿綿的一縷春意;二為浙江杭州紹興一帶,菜點以鹹脆為主,品嚐時會吃出一種嫩柳吐綠、春花輕放般充滿詩情畫意。
總體來說,吳越地區在溫婉的水系下形成了自己溫柔清麗、醇和自然的風格,既與黃河流域金戈鐵馬、大漠孤煙的粗獷豪爽相去甚遠,也沒有長江流域麻辣酸燙、大盤粗碗的刺激奔放。
而松江菜更是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甜軟適度、鹹脆適中,清淡適口的特色風味。
同時人們在烹飪上講究擅長燉、蒸、 燜、炒、煮等多種方式相結合,在食材上追求“原汁原味”的清新自然。於是菜餚調味喜愛勾芡卻嘗之不膩,骨酥肉嫩而不失形。
據《松江風俗記》記載,松江民間酒席便有五大部分:冷盤、熱炒、點心、大葷與湯。其中,冷盤就有不下十個種類,熱炒又講究“八葷一湯”,點心更是百花齊放。
02 這樣的飲食風格一直持續到上海開埠,松江飲食迎來了它的“第二次”轉折。
1883年上海開埠後,上海作為內聯全國,外通世界的商埠,為適應來自五湖四海人們的口味需求,匯聚了蘇、錫、 寧、徽等16個地方菜風味,史稱“十六幫別鬧申城”。
這時松江雖還未被劃入上海,但也深受外來文化的衝擊。漸漸的,松江菜的味道更加多元化,也從追求清淡開始逐漸轉為重調料,從喜好鮮嫩色白,鮮鹹適口變為“濃油赤醬”的甜鮮風味。
03 上世紀五十年代松江劃歸上海市後,松江菜餚又一次發生巨大變更。
這時松江菜餚在保留和創新的同時,也受到海派菜的衝擊。特別是改革開放後,上海“本幫海派融合菜”發展蔚為大觀,菜館林立遍佈滬上各個地區。
松江許多廚師也師從海派菜大師學藝,甚至還邀請海派廚藝大師來松江指導——於是松江菜系血液中注入了上海海派菜因子,它們碰撞、融合,形成了現在的“松江菜”。
總體來說,海派菜的加入讓松江菜更加清新柔和,風味多樣,重辣、酸、甜味道的調和,講究入口的口感與層次感。同時在調料上也引入西式調料,比如著名的“李派林喼汁”就是在這時席捲滬上人家。
說了這麼多,那松江菜究竟有什麼菜呢?
“失落”的松江名菜01 經典菜代表:四鰓鱸魚
四鰓鱸魚即為松江鱸魚,產於松江西門外秀野橋下,僅為松江所有。早在明代時,松江鱸魚就與黃河鯉魚、長江鰣魚、太湖銀魚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名魚”。
它的肉質純白如雪花般泛有光澤,入口更是肥嫩鮮美,既無刺又絲毫沒有水腥味。而烹飪它的最好方式,便是不加過多“修飾”的清蒸。
據《後漢書•左慈傳》記載,魏帝曹操一次大宴賓客,席間感嘆: “今日盛會,珍饈略備,所少,松江鱸魚耳。”
02 家常菜代表:三絲蓴菜湯
同江南菜一般,松江菜也講究“四季分明,應時而食”。而在初夏,最鮮美的一道“時令菜”非三絲蓴菜湯莫屬。
這湯整體上色澤青綠,其中穿梭著些許白的、紅的紋路,原料多樣且皆為“鮮”而服務——蓴菜、火腿絲、香茹絲、雞絲只是主材料,有些人家還會應自身喜好加入肉絲、筍絲等。
而嚐起來更是湯底滑嫩,嚼起來卻有些爽脆的口感,明明是最簡單的燒法卻讓人放不下碗筷!
03 小吃代表:葉榭軟糕
葉榭軟糕算是最著名的松江小吃之一。而它的歷史之久,最遠可以追溯到距今400多年的明萬曆元年(1573年).
一般人家賣葉榭軟糕提供3個品種:有方糕、素糕與桂花白糖糕,人們會將松江所產的優質白粳與糯米按95:5的比例配製而成,放入水中先浸泡個七天。
再將泡好發酵完畢的米晒乾,放入石臼中舂成粉,多次過篩後再加入豆沙、白糖等配料,最後套入模具中放在爐子上蒸成形便成了。
蒸好的軟糕外方內圓,糕色盈白,看著誘人極了!而味道更是鬆軟糯口,香甜宜人還伴有淡淡的米香,在夏天來上一塊,清爽又解饞。
寫在最後:菜品的更迭與傳承
松江菜曾在歷史上留下過濃墨重彩的一筆,但現在卻鮮為人知。
我不想過多地去感嘆它的失落,畢竟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人們的選擇也會有諸多不同。
但我卻不得不為另一件事感到惋惜,那便是諸多松江菜的遺失。我們曾在古人的記載中一睹它的盛大,而現在它們歷數代而來,經時代動盪與名廚故去,留下來的菜品卻剩不了多少。
然已發生之遺憾無可挽回,但我們今人仍可對現有的特色菜品加以記錄與傳承,這也是我們能給這位歷經風霜的朋友,最好的禮物。
參考資料:
1.《嘉慶松江府志》
2.《松江,上海文化之根中華文明之源》.文匯報
3.松江百科
#新星計劃#
#吃在中國#
-
1 #
-
2 #
油墩子,草廬酒家下午1.30分開買
-
3 #
蓴鱸之思 尼克松魚 可惜野生的上世紀絕跡了
-
4 #
松江有個很出名的羊肉在哪
-
5 #
都是些蘇南菜,不要再別出心裁的弄什麼松江菜的名號了
松江的羊肉鍋貼,鮮肉湯圓,蔥油餅,白切羊肉,清明湯螺獅,螃蜞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