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對潮汕牛肉火鍋的評價,是一門凡學。

在餐飲點評類APP上,外地的潮汕牛肉火鍋經常收穫一堆諸如“湯寡淡”、“肉不新鮮”的差評;而旅行探店類的APP上,人們對潮汕本地牛肉火鍋卻從不吝讚美之詞,諸如“名不虛傳”、“鮮嫩可口”之類的形容詞連篇累牘,惹人口水。

清湯煮牛肉蘸醬,這個過程簡單的料理方式,究竟在潮汕發生了怎樣的質變,成為挖不動、搬不走的地方特色。

潮汕牛肉鍋的湯比較清澈

01

牛肉的切分

/ 切分的“玄學” /

這張圖是許多火鍋店標榜的,說明潮汕吃牛肉講究的“金字招牌”。但其實僅僅幾年前,連潮汕本地人都分不清這些部位的命名。

本地人大多沿用菜市場的提法,以肥瘦比例區分胸口朥、肥牛、嫩肉、上盤牛腳趾;老饕們則會進一步把肥牛細分為雪花、吊龍、肥胼等。細分的目的不是為了故弄玄虛,而是為了捋順涮鍋的順序:先瘦後肥

如果肥肉太早下鍋,脂肪就會析出,變成懸濁的顆粒,讓湯色發渾,影響品相和口味。先下瘦肉、再下肥瘦相間的、最後再涮純肥的,這就保證了一頓火鍋大部分時間內湯色的清澈和滋味的純粹,也給了人們仔細品味每一部分肉質細微差異的空間。

潮汕牛肉鍋要保證湯底一直清澈

02

“本地牛現殺”是真的嗎?

/ 屠宰時間的“玄學” /

用什麼牛?

火鍋店標榜的“本地牛現殺”,其實不全是真的。潮汕地區人多地少,還有大量沿海的鹽鹼地,曾經在清中後葉和民國時期發生過嚴重的內卷,否則也不可能出現大量背井離鄉下南洋的華僑。耕地不足,自然條件受限,當然不可能培育出優質的牛肉。

事實上,潮汕牛肉火鍋裡的牛,大多從雲貴川運輸而來,到了潮汕本地短暫養殖後再進行屠宰。少部分火鍋店也會採用廣西和江西的牛,價值較高,以此作為攬客的噱頭。但事實上這些地方的牛種都是蒙古牛,味道上並無太大差異。

這些牛的特點都是肉質細嫩

相反,廣東本地的水牛,或者產自山東的雜交黃牛,肉質精瘦粗老,也許適合燉煮成牛腩煲,但絕不是好的涮火鍋選擇。這是許多外地火鍋店常犯的錯誤——雜交黃牛個體大、出肉率高,在不講究的情況下,更容易買到。

除了品種,潮汕火鍋店在牛的性別上也有選擇。母牛由於肌間脂肪多,味道比公牛更好,涮後口感更好。但這也並不絕對,潮汕很多火鍋店還會用從小閹割的閹牛,味道相比母牛一點都不遜色。

什麼時候屠宰?

其實影響肉質優劣的決定性因素是屠宰時間。

牛肉屠宰完約10小時後,就會進入“屍僵期”,肉質發硬,風味變差。流行於西方的熟成牛肉,實質上是採取了適當的儲存方式,防止牛肉腐敗的同時,耐心等待肉質再次軟化,並釋放出更多氨基酸。

而潮汕牛肉好吃的奧妙,在於抓住了屠宰之後、屍僵之前的一小段時間。有了鮮味,肉質還嫩。一般屠宰場都是凌晨殺一次,中午殺一次。凌晨的肉是送去集市菜場的,流轉週期比較長,所以牛的品質也較差。

火鍋店的牛肉都是手工鮮切的

老牌火鍋店通常會直接向屠宰場購買中午屠宰的牛肉,所以吃潮汕牛肉火鍋一般會安排在晚餐和夜宵,6-8小時的間隔期,恰好讓肉處於最佳食用的狀態。而午市牛肉火鍋,則多是前一天晚上剩下的,不好吃。

肉的時間把握很重要

03

剩下的牛肉去了哪裡?

/ 湯底、配菜的“玄學” /

一千斤的牛,去掉骨架下水,大約三四百斤淨肉。這些肉裡,真正適合涮火鍋的精緻部分,按照店家的選料要求不同,能分揀出15%-40%。

所以潮汕那些蒼蠅館子裡,一盤薄薄幾片肉要價三四十元,真的不貴。但反過來說,那些裝潢精美,宣稱一頭牛隻能吃一頓火鍋,一盤肉高達好幾百元的館子,也有故弄玄虛的嫌疑。

一盤牛肉貴,但也沒那~麼~貴

分切剩下的部分,就是火鍋湯的原料。牛骨牛筋是湯的底色,全程不能開大火,也是為了防止骨髓裡的脂肪形成懸浮顆粒,只讓水溶性氨基酸慢慢分解析出,所以清澈見底,但又滋味濃厚,鮮甜可口。

從湯頭,到涮料,都只用牛肉,最多輔以少許蘸料和蔬菜,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原湯化原食。如果在牛肉火鍋店裡,問店主有沒有蝦滑、酥肉、麵筋,應該會遭到一頓白眼。這在中國其他地區的火鍋中,是不多見的。

潮汕火鍋湯底很清

湯裡要加一點點南姜和鹽調味祛羶。南姜外形和生薑類似,但滋味完全不同。它的香味近似肉桂,辣中帶甜,比生薑濃烈而富有攻擊性。古希臘時代,歐洲人拿它作為香辛料和薰香材料,而今天,堅持使用它來調味的只有潮汕和東南亞的部分地區。

一鍋牛骨清湯上桌前,照例要加一些蘿蔔、玉米,這是食客們的開胃小菜,還能讓湯水增加蔬菜清甜的味道。

牛肉丸、牛筋丸也是放在湯裡一起上桌的。這些東西本是分切牛肉的邊角料打成,價值不甚高,好處在於肉質久煮不變,越煮越香,所以根本不需要單獨裝盤,因為量大,很多有口碑的老店甚至是隨湯附贈的,並不需要額外點。

有些店的湯底裡自帶牛肉丸

肉丸本是客家人的做法,先民們翻山越嶺來到南嶺,沿途的食物供給、儲存、烹飪條件很差,為了延長保質期,將肉類打成肉醬後煮熟,其實是一種取巧的辦法。來到潮汕地區後,結合了本地的魚丸創制了牛肉丸,是外來文化成為流行的典型案例。

有意思的是,本來只是“小路飲食“的牛肉丸,卻在近年來被一部分商家包裝成潮汕牛肉火鍋的代表,不吃後悔的必點菜,標價甚至超過牛肉本身——買櫝還珠,說的就是這了。

潮汕火鍋裡的牛肉丸

04

沙茶醬是靈魂

/ 但出了本地可能還真不是那個味兒 /

沙茶醬是潮汕牛肉火鍋的靈魂所在,這是普遍的共識。但一個很多人不知道的細節是,最早之前,潮汕牛肉火鍋是沒有蘸料的,它選用高湯混雜沙茶作為鍋底,爐是炭爐,整片牛肉浸沒在沸騰的沙茶湯汁裡,口味稍重的喜歡加點本地辣椒醬。

但近年來,炭爐演變為燃氣爐,因為火力大,火候的控制成了難題。普通食客很難做到,沙茶底天然又容易糊底毀鍋,所以店家無奈只能換成清湯。沙茶離開了鍋底,成為蘸料

這一“無心之失”把重口味調成小清新,或許也成了潮汕牛肉火鍋讓更多人接受的重要因素。

北京某家潮汕火鍋店的小料臺

沙茶來自流行於馬來、印尼等國的烤肉醃料“沙嗲”(Satay)。它的印尼語詞根“SATE”意思就是“烤肉串”。這是一種蝦膏、花生、南姜、黃姜、香茅、紅辣椒、椰子醬等香料混合而成的,類似於咖哩的重口味調料。

沙茶醬

在潮汕,所有的沙茶醬都是由汕頭一家國營廠生產,由店家加入芝麻醬、蔥酥、香油等各自的“秘製”配方混合後出攤。通常還會搭配一碟潮汕辣椒醬、一碟普寧豆醬,讓嗜辣、嗜鹹的食客自行調味。

但國營廠產能有限,營銷模式也落後,外地知道的人不多,所以離開了潮汕,最重要的蘸料味道就無法保證

潮汕的沙茶醬味道確實不一樣

05

潮汕火鍋的正確吃法

/ 你之前吃對了? /

牛肉、鍋底、蘸料再講究,沒有到位的吃法,也是一道99×0=0的悲劇算數。

潮汕牛肉火鍋的牛肉雖然鮮嫩,但一定要吃全熟的。肉質足夠嫩,不需要半生,但若燙得不夠到位,鮮味不能激發,就不能在入口即化的同時嚐到濃郁的牛味。

潮汕本地人吃牛肉火鍋講究“三過水”,湯沸騰以後關小火,水溫大致在80℃左右,下水之後迅速用筷子將其抖散,均勻變色後撈起;再次下水,讓肉停留在水中稍稍久一點,這次才是真正的涮肉,至紅色徹底褪去拿起;這時觀察肉的生熟度,如果稍稍顯紅,那麼最後一下則為補刀之筆,如果火候已夠,那麼最後一下則為點睛之筆。

這一系列操作,都在潮汕火鍋的標配——大漏勺裡進行

這樣涮出來的牛肉,甘甜度非常高。有高段位的食客,為了肉味更甜,甚至棄用牛骨湯,而用礦泉水鍋底,其實也是一種嘗試方向。

最不可取的,就是沸水下肉。火太大,外層一下熟了,裡面還是夾生。肉沒下多少,泡沫浮的一鍋都是。如果走進一家火鍋店,眼前所見皆為一片桑拿之景,煙霧瀰漫,那麼一定不是最正宗的。

如果不曾見過太陽,我本可以容忍黑暗。但如果嘗過了潮汕本地的牛肉火鍋,那麼外地的牛肉火鍋,自然都成了將就。

我離一頓正宗潮汕牛肉火鍋就差一張機票了

11
最新評論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自從學會玉米麵這做法後,我家早餐沒有買過,粗糧細作,越嚼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