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不經廚子手,難得五味香。”
想要得到這“五味香”,廚子的手要經過千錘百煉才行。
我結合自己學廚的經歷,總結了幾個很重要的烹飪原理,後來發現,就是懂了這些原理之後,我的廚藝才有了質的飛躍。
學廚之前,我算是一個家庭級別的大廚,因為愛做飯,自己摸索著學習了不少菜,也掌握了一些技巧。
不過還是會有很多地方比較困惑,只能做好幾道拿手菜,很多菜一做就廢。
炒菜的時候粘鍋,紅燒肉乾柴不上色,調料把握不好全是料味,魚肉做出來鬆散腥味又大。
等等好多問題困擾我,我也看了很多網上的做菜影片,照著人家的做,做出來卻根本不像樣子。
但是我太愛做菜了,也就是憑著這股子熱愛,我辭職去了烹飪學校學習,後來又經營了飯店。
廢話不多說了,進入正題:
為什麼廚師20幾塊的鐵鍋,卻比我們幾百塊的不粘鍋好用?因為解決不好粘鍋問題,我花了300塊大洋買了某品牌的不粘鍋,我實在是受夠了土豆絲粘鍋上炒斷,肉絲粘鍋上炒糊的煩躁。
剛用的時候確實感覺不錯,但是沒多久發現鍋底開始“爆皮”,而且慢慢的不粘鍋越來越粘,炒什麼粘什麼。上網一查才知道,不粘鍋會有塗層,靠的是那一層塗層實現不粘的功能。
我腦子裡突然產生一個問題,那鍋底爆開的塗層,是不是已經被我吃到了肚子裡?
恰好那時候,堂哥開的飯店後廚需要一個打雜的,我便過去義務幫忙,從專業廚師堂哥的口中,我得知原來他們用的炒鍋也就20幾塊錢,讓鍋不粘有特殊的技巧。
普通的熟鐵鍋,用火燒熱,燒透,可以燒的開始冒煙,然後加入涼油,晃動鍋身,讓油均勻的在鍋裡每個角落滾一圈,倒出來,再加入涼油繼續炒菜。
這便是普通鍋變不粘鍋的操作方法,很簡單吧,我以前也知道,但是按照這個方法來有時候還是會粘鍋。
後來堂哥告訴我,“做不好並不是方法不對,而是因為你對高溫的恐懼。”
下油之前要把鍋燒透,我每次都怕溫度太高燒壞鍋,或者造成什麼意外,所以燒的溫度不夠,即便是下油滑鍋也沒用。
我仔細回想堂哥那句“你對高溫的恐懼”,然後又明白了另一個道理。
對油的運用老實說,學廚之前,我根本不明白油在烹飪中的作用,我只是知道炒菜需要用油,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用油。
用水不行嗎?把菜直接丟到鍋裡不行嗎?
經過了師傅的點撥,我才知道油在炒菜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1溫度的傳導,火焰的溫度最高,其次是鍋,然後是油,最後是食材。
溫度透過一層一層的傳遞,因為介質自身的熔點和導熱特性,把溫度降到適合炒菜的溫度,並且可以方便的對溫度進行上升和下降的控制。
這種方法有點類似於我們常用的計算機的結構,CPU處理速度最快,南北橋晶片其次,然後是記憶體,最後是硬碟。如果讓硬碟直接去對接CPU,恐怕什麼工作都做不了。
同樣,如果讓食材直接接觸火焰,那便沒有了炒,迴歸原始社會的烤了。
2香味的由來,我們聞到和吃到的香,其實全部來自於油脂,高溫的激發刺激油脂的香味。
以前我總是怕油溫太高,食材下去就會糊掉,在油不熱的時候就會下鍋炒,食材下入後,鍋內溫度會更低,炒出來的菜不僅不香反而會油膩。
想起堂哥的話,我發現略高的溫度才能激發出油的香味,油脂包裹在食材上,相當於把香味附著在了食材表面。
原來,油溫高了出香味,油溫低了會膩口。
同樣,很多食材也是需要略高的溫度才能激發本身的鮮味,高溫可以讓異味揮發,同時提出本味。
明白了這樣的道理,我開始不滿足單一的油脂香味,複合油,葷油,蔥油,蒜油等等搭配使用,靈活的調整菜品的味道。
一成油溫30度,我們常用來炸東西的五六成油溫大概是150-180度,用來滑油的三四成油溫大概是90-120度。
炸東西,低溫炸熟,高溫吐油炸酥脆。
下鍋的時候溫度太低,食材表面不能迅速熟化,會導致食材粘連,等定型了也分不開。
香油可以去腥 。
包餃子調餡兒用料油,味道很香。
調料和香料的使用大部分食材是有異味的,肉的腥,蘿蔔的臭,白菜的土等等。
調料與香料有一個共同的作用,就是除異味,提本味。
我們要的是食材的味道,不是調料和香料的味道。
否則我們直接喝醬油湯,吃炸八角就好,不用吃菜了。
調料和香料在用量上可以分為三個層級,去異味,提本味,壓本味。
當一道菜第一口吃到的是調料味時,這道菜就失敗了。
調味料用量和成品味道關係
其實,用食材的本味去調味,會得到融合的鮮味。
尤其是用蔬菜去醃肉,類似香菜,蔥薑蒜,芹菜,洋蔥,胡蘿蔔這類異味少鮮味足的食材去醃製肉類,動物類鮮和植物類清香的結合必定會有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而且遵循了酸鹼平衡的原理,肉為酸性,菜為鹼性,酸鹼中和,會有更深層次的味道誕生。
我研發過一道蔬菜炸雞,就是用這些蔬菜打成汁來醃雞肉,出來的味道帶有雞肉的鮮美和蔬菜的清新,大受好評。
給食材塑造完美的形狀老師傅常掛嘴邊的一句話“逢燒必炸!”
炸有四個好處:鎖水,定型,掛味,增香。
鎖水:表面的迅速熟化,會鎖住食材內部的水分不流失,同時鎖住的還有營養和味道。
掛味:拍粉油炸,在燒的時候,澱粉吸收湯汁會掛住味道,包裹食材。
增香:油炸後,帶有油脂的香味。
最重要的,我認為是定型,很多食材在高溫下或者久燒後會喪失原本的形狀,鬆散,軟塌甚至分離。
尤其像茄子,土豆,做地三鮮的時候一定要過油定型。
關於形狀,還有一個重要的影響。
有一次家裡招待客人,因為人比較多分兩桌坐,每樣菜炒兩份。
有一道酸辣土豆絲,因為時間不夠,一份是我切的,一份是我姐姐切的。
兩份我分開來炒,端上桌以後姐姐分別嚐了下問我,“為什麼都是你炒的,味道會不一樣呢?”
我切的那一份,土豆絲比較均勻,長短粗細,基本一致。姐姐不是專業廚師,切出來的有粗有細,參差不齊。
同一道菜裡,如果同一種食材的形狀差異過大,會對味道有很大的影響。
成熟度會不同,細小的炒碎了可能大一點的還沒熟,最重要的是食材本味的釋放,和對調料的吸收會不同,異味去除不徹底,本味釋放不完全,最終造成了味道上的差異。
嘗試變化和創新前面說了這麼多,這一條是提升廚藝的源動力。
烹飪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自古以來傳統菜品的味道也會隨著時代的變化在做調整。
新的技術,新的調味品的出現,會推動味道的改良,不同時代人們的口味變化也是被迫推動菜品味道調整的原因。
平時做菜的時候對成品的味道和製作過程中的不足做總結,對調料的用量和烹入時機做變化的嘗試。
味道的形成,是烹飪過程中許多小細節共同作用出來的結果,可能一個細微的處理變化,味道就會差很多。
總結才能提高,這句話適應所有的方面,烹飪時同樣也要秉承這個原則。
菜品的創新,用反推法,先勾勒出味道和口感,再反向的選擇食材,調味料和烹飪手法。
關於菜品創新的心得體會,我準備後期專門寫一篇文章。
本篇文章就到這吧,後面再繼續寫,感覺對自己有幫助的朋友別忘了關注支援一下
-
1 #我就想知道,炒雞怎麼去腥!
-
2 #油溫高還需要火力猛!這就是為什麼家裡炒菜沒有飯店的好吃,品像好!
-
3 #我姑幾年前做飯就和我說,為了健康,要冷鍋冷油。然後除了油炸食品,其他我都冷鍋冷油時就放下了蔬菜。後來覺得油也沒啥用,乾脆做青菜等綠葉菜時,連油也懶得放
-
4 #最近總覺得買的肉有股子味道,有點腥臊還不嚴重,燉的肉都不如以前好吃了,我婆婆買的肉,和我買的肉都有味好像,並不是冷凍的進口肉,請問是廚藝的問題嗎?
-
5 #唉!可是專家說燒菜油溫不能太高,否則要致癌的
-
6 #看完我終於知道外面吃飯為毛容易上火……高溫會使油變性,長期吃高油溫菜、油炸食品對身體傷害不是一丟丟
-
7 #廚師行業都是師傅帶徒弟,技法口口相傳,您能夠發掘整理出一套理論基礎,非常難能可貴!為您點贊
-
8 #普通的熟鐵鍋,用火燒熱,燒透,可以燒的開始冒煙,然後加入涼油,晃動鍋身,讓油均勻的在鍋裡每個角落滾一圈,倒出來,再加入涼油繼續炒菜。
-
9 #你寫的很專業!總結能力一流。不過由此我也突然想到,飯店裡大廚用來滑鍋的油高溫重複對油的影響,是造成飯店飯食不安全的重要來源之一吧?
-
10 #您是我目前遇到的能把烹飪原理講得如此透徹的第一人!
-
11 #我個人覺得,中國的幾大菜系都有其烹飪的要點及特技的,學會了再融會貫通到各種菜的製做中去,在自家做出美味的菜式就不難了。當然,你不可能做到大廚師的水平,那就是大廚師高薪的價值所在。其實,粵菜中下的配料最少,可能就是最容易學會,但也是最難精尖的菜系。
-
12 #烹飪是感性認知的活動 很難用語言完整表達 直接面對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