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有那麼幾個民族,吃貨們聽了趨之若鶩,哈喇子直流,而有些動物聽了則嚇得肝膽俱裂,逃之夭夭。比如蒙古人和維吾爾人對羊肉執著的“愛”,鄂倫春人對狍子濃烈的“情”。有個調侃之詞“內蒙古每過一次春節,世界上就會消失5201314只羊,難怪有人說,沒有一隻羊能活著走出內蒙古。那滿族呢?不用說是豬肉。滿族一半的味道,是在豬肉裡蘊藏的。滿族人的日子,翻滾在濃稠的鍋子裡,滋養在鮮美的白肉血腸裡,深藏在五花八門的鍋包肉秘方里。上天給了滿族白山黑水這塊土地上最善意,最慷慨的賜予。
豬的全身都是寶不同部位的豬肉有不同的滋味
在滿族人家,豬的身上處處都是寶,皮可做靰鞡、肉可做食、血可灌腸、油可炒菜。在過去,滿族的肅慎時代開始就沒有豬敢出來溜達了。逢年過節、祭祖祭天就是滿族人家的豬大規模集體失蹤的時候。到了滿族的餐桌上,小豬佩奇一家四口都保不住!殺豬在滿族祭祀是一個神聖活動,一群壯漢在薩滿唸誦下對一隻豬……嘖嘖。豬肉、頭、足、肝、腸收拾極淨,大腸以血灌滿一鍋煮熟。一人一盤自用小刀片食不留餘,不送人。在清朝滿族宮廷的坤寧宮祭祀每天朝祭用豬兩頭年祭一次用三十九頭豬一年大約共用豬一千餘頭,也是辛苦豬媽媽了每年都要生那麼多的豬崽兒。滿族人家養的豬,生前一個名字,死後名字很多:白肉,血腸,肉片汆酸菜,烤乳豬,肉條,豬油拌黃米,小肉飯......。
饞死人的滿族人豬肉各種吃法
TOP·1:煮著吃——白肉血腸
豬肉置於清水鍋中用煮至八分熟,撈出切成薄片,是為白肉;豬血灌入豬腸中,封紮結實後置於鍋中煮熟,撈出晾涼後,切成薄片,是為血腸。食用時,將白肉和血腸佐以蒜泥、韭菜花等。另一食法是將切好的白肉、血腸放在酸菜鍋裡,並置入調料和粉條。燉熟後食之。該菜餚紅白相間,色美味香;其湯也鮮香味醇可口。在清宮廷菜譜中有一道“肉片汆酸菜”。據《盛京節次照常膳底檔》記載,當年乾隆皇帝在東巡盛京時,就吃過這道菜。“肉片汆酸菜”的主料就是豬肉與酸菜。今天,這道菜已經成為東北各民族的一道“名菜”,深受人們的喜愛。
TOP·2:烤著吃——烤乳豬
將小豬宰殺後,用黃泥包好,埋於炭火中。燒熟後,扒掉黃泥,取出內臟,將調味品放入豬肚中,用文火蒸到入味為止。其實,滿族的肉串也是棒棒的哦!當然還有炙子烤肉、烤、烤......
TOP·3:涮著吃——白肉鍋子
五花肉,是滿族火鍋的重要食材。經過滾燙的湯汁煮後的五花肉,香而不膩,再配上獨特的滿族酸菜,濃郁的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TOP·4:炒著吃——鍋包肉
鍋包肉是一道就是將豬裡脊肉切片醃入味,裹上炸漿下鍋炸至金黃色撈起,再下鍋拌炒勾芡即成。成菜色澤金黃,口味酸甜。
TOP·5:燜著吃——小肉飯
將豬肉切成丁狀,放入鍋中煸炒至變色,添湯,加鹽及其他調料,調好口味後,將淘洗乾淨的小米或黃米放入煮成粥即可,現在是大米飯。滿族人家祭天、祭祖必吃小肉飯,吃時不但要請鄰居、親友同食,甚至過路的陌生人也可共享。
TOP·6、7、8......想怎麼吃就怎麼吃
蒸豬血
手扒肉
爆三樣
豬頭燜子
京醬肉絲
紅纓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