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叫冬節,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指☀️到達黃經270度,每年公曆12月22日左右,由於沒有固定於特定一天因此也被稱為“活節”(另一個傳統的活節為清明)。冬至當天太陽直射地面位置到達南迴歸線,這一天北半球國家光照時間最短 並且越往北白晝時間越短,黑夜的時間越長,直至北極進入完全的極夜。
冬至做為一個節日至今約有2500年的歷史。拒《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 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 天地間陽氣開始逐漸增強,代表下一個迴圈的開始 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許多在春節期間舉行的的祭祀,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出現在了冬至。也因此冬至也被稱作“小年”。
做為一個舌尖上的民族 在如此重要的節氣兼節日的日子裡,美食是必不可少的去。而全國各地又有不同風俗,大致分為兩大派系。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餛飩的習俗。而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要吃米團,長線面。其中最特別還數江南,冬至前夜的胡蔥篤豆腐,估計在全國這也習俗也是獨一份了吧。寓意著來年發大財,您昨天吃了沒有?沒有的話也別灰心,好好工作來年一樣發大財
下面讓我們一起盤一盤全國各地適合冬至食用其它的美食:
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部落有渾氏和屯氏連個非常兇殘的首領,百姓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稱作餛飩,恨而食之,以求平息戰亂,過上太平去生活。碰巧正好是在冬至當天製作的這種餛飩,於是流傳了下來,形成了冬至吃餛飩的的習俗。
餃子
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據說這種習俗是因為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而留下的。據說當年醫聖看到白河兩岸人民飢寒交迫,生活貧苦,便讓他的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當天施捨“嬌耳”接濟當地百姓。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便叫做“餃子”或者“扁食”
狗肉羊肉
冬至吃狗肉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日吃了大將樊噲的狗肉並且讚不絕口。從此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也傳了下來。而狗肉和羊肉本身就是冬季滋補的食品,現在人們選在冬至日進補以求來年有個好兆頭。
紅豆米飯
江南水鄉有冬至夜全家歡聚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據說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在冬至當天死去並化作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疫鬼怕赤豆。於是人們便在冬至當天煮赤豆米飯,用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當下新冠疫情還未完全控制,時值冬至,這宮鬥米飯大家倒也應景,不妨一試。
蘇州冬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冬至大如年”。傳統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這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怡人。再配上滷牛肉,滷羊肉等各式滷菜,寄託人們對來年美好生活的祈願。
臺灣糯糕
在我國的寶島臺灣至今還保持冬至當天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豬牛羊等各種動物象徵著吉祥如意。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來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暫時也就想的起來這麼些,您的家鄉還有哪些冬至當天吃的特色美食嗎?有的話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