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喜食羊湯,蜀地黑山羊。一年四季皆鍋沸鼎湯,煨火慢熬。每次返鄉,早餐無非兩種選擇,要麼是“胡三”豆花飯,要麼便是那“三八”羊肉湯,週而復始。“富順豆花”不敢言馳名全國,但亦是聞名巴蜀,而那羊湯雖名不及簡陽羊湯聲名在外,但工藝繁瑣,少了油膩多了清淡,箇中滋味只有鄉土中人方能領略一二,無不誇耀。
“千年古縣,才子之鄉。”作為鄉中名片,並非虛假託大。自歸王化設州開縣以來,文風鼎盛,歷代科舉中第之人不勝列舉。文化,以文開化。是故,潛移默化之下,故鄉對文風禮儀和傳統節氣頗為重視。而冬至,作為時節重大節典便在其中。
冬至,鄉人不似北方吃餃子或羊肉,而似廣東煲鍋藥繕,以豬蹄膀或肥雞主材,以當歸、黨參、明參、苡仁等藥物為佐料,兼用文武火,耗時一日工夫,煨出一鍋香味撲鼻、垂涎欲滴的“冬令大補湯”。再配上幾個炒菜,一大家子人便圍桌而坐,在熱氣騰騰的藥繕的香味中,美滋滋的享受著難得的團聚。
當歸味重、明參粉甜,湯汁醇厚略黃,寸許透明的浮油在微火中泛著細微的氣泡。調一個熟油辣子加醬油的蘸碟,撒點蔥花,夾一砣香噴噴,入口即化的膀肉蘸之。一碗米飯,便能扒拉半碗。打個咯,也是肉的香,湯的美。冬季,也不再感到寒冷,身上終洋溢著一種從頭到腳,暖洋洋的舒坦。
兒女長大,像蒲公英散落,天各一方。冬至、春節等重要節氣雖總盼歸鄉一聚,但身不由己亦不能年年團圓,節氣不再是時令標註,更多的是一份鄉情的繾綣、兒時的記憶與團聚的氛圍。
冬至時節,許多地方鮮有進食“冬令大補湯”的,除去故鄉一帶地域,自己也未曾遇見與鄉中相同的習俗。時過境遷,母親年逾七旬,加之總關心兒女血糖血脂等健康,業已多年未曾親自調製“冬令大補湯”。而我,也亦多年未曾再有此口福,品嚐那碗濃濃的湯。
湯,不再是湯。那碗湯,有母親的味道。湯味中,是對子女深沉的疼愛,無微的關心,養育的恩情與明日的希翼。那碗湯,其間注入的是情感、是愛意,是用心烹製的一碗心靈之“湯”。
那年,那湯,那景象,亦深深烙在記憶深處,時時念道母親,勾動胃腸。而我知道,除了母親,既便食材備用同樣、佐料配置相同、工序前後一致,湯已不再是心隅中的那碗湯,味已變樣。
2020.12.21拉薩
注:圖緣網路,鳴謝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