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餃子最早叫做“嬌耳”,據說它的由來與醫聖張仲景有關。張仲景晚年告老還鄉路過家鄉白河岸邊,天寒地凍看到好多窮人耳朵都凍壞了,心生惻隱,就叫弟子在南陽東關支起口大鍋給老百姓舍藥。

他的藥和別家不同,叫做“祛寒嬌耳湯”,是將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合在一起煮,把煮好的食材撈出來包入麵皮裡,做成耳朵狀的“嬌耳”,煮熟了給來求藥的窮人吃,一人兩隻嬌耳,一碗熱湯下肚,吃嬌耳的同時,又祛了寒,數日之後爛耳朵的毛病就治好了。後來“嬌耳”在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稱謂,宋代被稱為“角子”,元明時期被稱做“扁食”,到了清代才固定下來,被叫做餃子。

張仲景

就我看,這就是藥食同源,醫聖張仲景的藥膳果然了得,現如今,嬌耳湯沒人做了,不過餃子早已走進千家萬戶。尤其是“出門的餃子,進門的面”成了在外的遊子們必備的飲食。在北方,從年三十守歲,到大年初一過早是一定要吃餃子的,象徵團圓的餃子代表著一年的好意頭。

至於其他時節,以我們東北人為例,趕秋膘要吃餃子,入冬怕耳朵凍要吃餃子,冬至了還得來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才算圓滿。

認真論起來,餃子得屬於山東和東北的最好吃,餡料多種多樣,總有一款會get到你的心田。

魚肉餡料的餃子得屬鮁魚餡的最好吃,那是山東的特色,鮁魚的鮮佐以五花肉的香,再加了冬天的韭菜,這三鮮餡料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吃了真的會上頭。

東北餃子的代表作得屬酸菜餃子,每每吃時總懷念自己未出嫁的好時光,酸菜的味道剛剛好,配以五花肉,怎麼吃怎麼香,一點兒也不油膩,我唯一與眾不同的是酸菜餃子也喜醮著醋和炸好的辣椒麵吃,一碗餃子下肚再來一碗原湯,心裡美得很。

至於廣式的蝦餃,上海的鍋貼餃子固然很香,但總覺得吃不飽,還是家常的餃子既能飽腹,又能滿足對家的思念。

成了家,我從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小女生,變成了十項全能的媽媽,最有信心的一餐還得屬餃子,我的芹菜餃子不光自己愛吃,吃過的人都說好,餃子的好一在餡料,二在皮,不會擀皮的時候,在餡料上就得精益求精了,有些人包芹菜的餃子只有肉和芹菜,頂多放些蔥姜,而我的餃子喜歡複合味道,芹菜也並不只有一種,粗芹、香芹配著來,蔥姜是必不可少的,再配以海米、木耳、青辣椒,拌出來的餡料才夠香。講真,可能出於對餃子的熱愛,我所有的做飯天賦都在餃子上了。

愛吃的人往往挑剔,辣子面最好是博湖的幹辣椒,辣裡還回著甜,口感一級棒。除此外,一碗蒜泥倒入生抽,再拿滾油澆一下,爆出香味了,再放些香油,和辣子面一起當作醮料,每次都是吃撐的節奏。

老公並不喜歡這種吃法,他更喜歡吃餃子的原味,認為那樣才是餃子本身的味道,好似文章本天成,天然去雕飾,而女兒則取中,只喜歡油潑辣子醮上醋汁吃。

論起醋新疆本地的醋口感並不出眾,我更偏愛吃保寧醋或者鎮江醋,山西醋也好吃,可惜太酸,會有喧賓奪主之感。

我見過最厲害的包餃子的人是我的堂姐,一個人包的量足以超過全家,唯有父親在世時擀皮的速度能供得上堂姐,一家人包餃子,我們總是開玩笑,說他們兩人就能開一個餃子館。

每個人包餃子的功夫不同,有的人包得醜,有的人包得秀氣,還有的人包的餃子樣子與眾不同,比如我家以前的一個保姆,擅長包麥穗餃子,這種包法我也覺得好,能最大限度的裝更多的餡料還保證不會煮漏,端得厲害。

所有的食物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餃子,以至於無論去哪裡旅遊,只要當地餃子出眾,我一定會點了嚐嚐,不過目前為止去的地方並不算多,吃來吃去感覺最出眾的還得屬蓬萊旅遊那次吃到的餃子,雖然是簡單的三鮮餡兒,可味道簡直絕了。回家後我試著還原過,可怎麼總感覺差一些,這成了我的念念不忘,這款餃子於我來說就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了。

其實無論是不是冬至,我都會吃餃子,可冬至畢竟是個特殊的日子,在北方,冬至這天餃子館肯定是爆滿的,食堂的餐桌上也會多上一盤餃子。冬至意味著入九,寒冷的冬天才真正拉開序幕,在暖暖的屋子裡,吃著餃子和家人一起圍桌而坐,本身就是一種幸福,餃子帶來的溫暖足以讓我們有勇氣去對抗嚴寒,不知不覺間餃子就成了冬至行走的名片,有了冬至的餃子,我們的這個冬天才會圓滿。

14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街邊“最暴利”的美食小吃,成本極低,攤主一年都能賺一套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