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
① 牛腩1塊,約350克;
② 燉牛腩的香料:八角1顆,桂皮1小塊,老薑1塊(切片),香葉1片,大蒜3~4瓣(切片);
④ 包菜(捲心菜、圓白菜、蓮花白)約1/4棵,也可以搭配其他素菜,文章結尾會說明;
⑤ 酸菜:泡青菜(做酸菜魚的那種)約200克,泡酸蘿蔔約50克,野山椒(泡小米椒)7~8根;
• 野山椒(泡小米椒)買的是超市玻璃罐裝,完全吃不了辣的可以放1~2根提提味兒,因為湯的分量多,辣味會很淡,嗜辣的可以再加量;
⑥ 香菜2~3根,忌口的可以換成小蔥;
⑦ 鹽1茶匙。
步驟
1. 處理牛腩
牛腩最好選筋膜一層一層比較清晰的整塊兒,不要切小,沖洗乾淨後用廚房紙巾充分吸乾表面的水分。
不粘鍋中火燒熱1瓷勺油,把牛腩的幾個面都煎成好看的焦黃色。
加上足夠沒過牛腩的水和燉牛腩的香料,在高壓鍋“上汽”之後轉小火煮18~25分鐘。如果沒有高壓鍋的話,需要用湯鍋燉煮一個半小時左右,直到牛腩完全軟爛。燉牛腩的湯留著備用。
我喜歡把牛腩先燉後切,這樣能讓肉質充分舒展開,牛腩入口更鬆軟。
TIPS
燉好的牛腩如果有這麼幾個問題,可以對症下藥:
• 肉煮散了:有可能是高壓鍋壓太久了,需要根據自家高壓鍋的壓強縮短時間。
• 肉太塞牙,肉不管有沒有煮散都覺得“柴”:大機率是部位選得不好,瘦肉太多,筋膜太少。即使延長燉煮時間,改善也比較有限,仍然需要從買原料的根本問題改進。小機率是煮的時間不夠,牛腩要足夠軟爛,根據高壓鍋效能不同,基本上需要壓18~25分鐘,或湯鍋一個半小時以上。
• 不入味:牛腩不適合太早調味,否則肉質容易發硬,在後面的烹飪階段裡把味道調準就行。
• 買不到整塊的牛腩,只能買到切好的牛腩塊怎麼辦?不是說完全不能用,主要是口感沒有整塊煮出來的舒展。
2. 切酸菜
趁著煮牛腩的時候,把泡青菜切好備用。這個方法煮出來的酸菜不酸不鹹非常好吃,抱著不要浪費的心態把大片的葉子切成合適的寬度,免得太大片了卡嗓子。
厚實的梗要斜著切,稍微片得薄一點。剖菜梗和切菜葉的目的都是一樣,讓泡青菜的厚薄趨於一致,出味兒也更均勻。
切好的各種配菜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分別為:寬度、厚度都比較一致的泡青菜;去蒂切成段的野山椒;要扔掉的蒜瓣蒂、菜蒂和野山椒蒂;切成薄片的泡酸蘿蔔;薑片;蒜片。
3. 煮酸菜
這道菜的關鍵步驟就在這裡。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樣,但凡用到泡菜、酸菜、鹹菜的菜式,總覺得它們又鹹又酸,稍微多放一點味道就重了,可放少了又不是那麼回事兒。
我從前的處理思路是把泡菜、酸菜、鹹菜一律沖水或浸泡處理,利用水分帶走多餘的酸鹹度,再烹飪的時候就比較容易達到味道平衡。後來我發現一個更好的辦法:先用中火燒熱2瓷勺油,把薑片、蒜片、泡青菜、泡酸蘿蔔、野山椒一起炒香。這個時候會聞到酸菜特有的發酵香氣,有點兒嗆,會有點兒想打噴嚏!是好事兒!
倒入剛剛燉牛腩的湯——這就是現成的簡易高湯了。分量要足夠沒過所有的菜,再高出3釐米左右,給後面加入的其他食材留點餘地。煮沸之後關火,讓所有的酸菜在牛腩湯裡浸泡10分鐘左右。浸泡的步驟非常關鍵,各種酸菜的酸味和鹹味可以統統進入高湯,這個底湯的味道就會非常足。而且也能達到風味的平衡,不會過酸過鹹。
4. 泡豆腐
備上另外一小鍋牛腩湯,加半茶匙鹽(原料分量外)煮沸。把內酯豆腐片成大片,在湯裡浸泡5分鐘左右。無須開火,藉著熱乎的有鹹度的牛腩湯,讓豆腐本身入入味。也就是說,剛剛燉牛腩的湯分成了兩個部分,比例大約是3∶1。一大半用來煮酸菜湯底,另外一點點用來泡豆腐。
5. 切肉
煮好的牛腩切成大片兒,厚一點也沒關係。
6. 煮制
包菜洗淨之後去梗,撕或切成大片。切片的牛腩和包菜先倒入浸泡著酸菜的鍋,稍微加一點鹽,煮開之後嘗一嘗鹹度。因為酸菜已經有鹹味了,加鹽前後要嘗一嘗湯,以湯的鹹度為準。浸泡後的各種酸菜鹹度應該也會減輕,味道同樣是剛剛好的狀態。
再加入瀝掉浸泡湯汁的豆腐,關火撒香菜就可以出鍋了!
酸辣風味
• 醋酸味:以醋為主要突出的調味方式(但不一定是用量最大的調料),陳醋沉穩厚重,香醋輕盈而香氣更足,米醋風味柔和、顏色更淺。
• 果酸味:檸檬、柑橘、百香果等食材都帶酸味,在酸湯肉末豆腐裡,用來體現果香這一層的是檸檬汁。
• 鮮辣味:以新鮮青辣椒、紅辣椒、小米椒等種類為主,還可以根據辣椒的熟度不同區分出生的鮮辣味和熟的鮮辣味,也適合搭配不同的菜餚。譬如新鮮小米椒切好之後不經過烹飪直接使用,辣度非常直接刺激,就是很直白的生鮮辣味。
• 幹辣味:以幹辣椒為主。雖然沒有固定的公式,但我自己會很習慣將幹辣椒和乾花椒或其他乾製香料進行搭配。
• 發酵辣味:如泡辣椒、剁辣椒、黃燈籠辣椒等。餐飲行業中還有一些常用的辣椒醬,譬如我知道很多湘菜館就愛用一種叫“辣妹子醬”的質地非常細、辣度非常高的醬料。辣度高的黃燈籠辣椒或辣妹子醬等,也很適合嗜辣人士疊加其他辣味一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