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陰極之至,陽氣始生。
日南至,日短之至, 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從今日開始,白晝最短,黑夜最長。正式開始進入“數九”,老話說:數九寒天冷風嗖,轉年春打六九頭。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那麼,你知道冬至是為了紀念誰嗎?
張仲景是南陽西鄂人,他著《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祛寒嬌耳湯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張仲景有名言:“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東漢時他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
其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嬌耳”醫治凍瘡。
他把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然後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後,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隻“嬌耳”,一大碗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
原來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就吃羊肉餡兒的?在冬至這一天,大多數人會選擇吃羊肉餡的餃子。理由是羊肉性溫熱,具有暖中祛寒、開胃健脾、溫補氣血的功效。而且從營養學的角度,羊肉蛋白質高脂肪低,富含維生素B1、B2、B6以及鐵、鋅、硒等營養成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羊肉都是絕佳的進補食材。
但是,如果你已經“上火”了,那麼最好就少吃羊肉了,免得“火上澆油”。
要判斷“上火”與否,一些小症狀有提示作用,如舌紅、舌苔黃或黃厚、黃膩、口唇乾燥、咽乾咽痛、口渴、口瘡、鼻流黃涕、便秘、煩躁易怒等,有這些情況時最好少吃或不吃羊肉餡餃子,以免火上澆油。當然,是不是上火還是醫生的診斷最可靠。
不宜吃粗纖維餡餃子葷素搭配的餃子餡雖然美味,但肝病患者需要額外注意的是,要少吃韭菜、芹菜、野菜餡的餃子餃子。
這是因為肝病患者的胃腸道消化功能較弱,高纖維的蔬菜會增加胃腸道的負擔。胡蘿蔔、白菜、黃瓜餡的餃子對於肝病患者來說又美味又好消化。
不宜吃煎餃子由於煎餃子的麵皮在油煎後更不易消化,而且比較油膩,所以餃子涼了最好選擇蒸著吃。另外,餃子如果火候欠佳,撈出來餃子夾生,吃後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脹、胃腸道不適,尤其肉餡的餃子更易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反應。
冬令進補有三種說法:一是在立冬後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後;三是三九天。專家認為,冬令進補時間的選擇因人而異。患有慢性疾病又屬於陽虛體質的人需長時間進補,可從立冬開始直至立春;體質一般而不需大補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進補。正如民間早就有“夏補三伏、冬補三九”的說法。冬至是數九的開始,因此民間認為,在冬至前後進補為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