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摘要:萍鄉人民對萍鄉飲食文化的魅力鍾情不已。本文從日常飲食和節日飲食兩方面介紹萍鄉獨具一格的飲食民俗,並試圖揭示其中隱藏的福斯心理。

古聖人說:“食色,性也”。的確,飲食是為了滿足人的生理需要,並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逐步發展和完善乃至繁榮起來。萍鄉地處中國內陸,適宜的氣候、豐富的食物、緩慢的生活節奏,使吾鄉人有著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去調製飲食;而相對封閉的社會環境又使吾鄉飲食從此有了不同別地的風情。下面,分別從日常飲食民俗和節日飲食民俗兩方面論之。

一、日常飲食民俗

(一)食物的儲存

人類從茹毛飲血到食不厭精,這中間經歷了無數的艱辛和不屈的探索,也見證著人類的智慧。吾鄉飲食同樣如此。其中,吾鄉人對食物的儲存是頗具匠心的,吾鄉人儲存食物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薰、晒、醃。

薰。薰是先將食物用鹽漬,晾乾後,再將其用煙燻。吾鄉人把用這種方法制成的食物一概稱之為“臘菜”。臘菜的製作須在立冬之後,因此時天氣寒冷,食物不易變質的緣故。吾鄉臘菜品種繁多,美不勝收。如:臘肉、臘腸、臘雞、臘鴨、臘魚等等,所有動禽、獸類均可製成臘菜。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吾鄉不僅葷菜可製成臘菜,而且還有不少蔬菜和豆製品也可製成臘菜。如臘芋頭。芋頭新鮮時並不好吃,在吾鄉甚為便宜,吾鄉人將其刨皮後,用漬肉後的剩鹽浸泡一二天,再將其用繩子穿好,懸掛於煙火之中一週左右。臘芋頭食用時先將其用溫水浸漲,切細絲方可。臘菜體現著一個家庭的殷實富足,體現著一個家庭的熱情好客;同時,臘菜在賓客盈門的正月的冰天雪地裡,又最能解主人的燃眉之急,因此,臘菜是吾鄉人的最愛。另外,每有吾鄉人須向外鄉人送禮之時,臘菜往往是最佳禮物。據前人筆記記載,明朝時,江西人在朝為官者,多喜用臘雞送人,於是,明人稱江西人為“臘雞”。

不過,臘菜也有其美中不足之處。一是它不僅破壞了食物的營養成分,而且在熏製過程中還使食物產生了致癌特質。二是每至來年春暖花開之季,臘菜便會產生一種油漫氣,臘菜味道隨即遜色八分。

晒。吾鄉地處亞熱帶,日照時間長,特別適宜晾晒物品,吾鄉人於是充分利用了這一點,將食物晒至脫水,使之不易產生黴變,從而得以長久儲存。吾鄉蔬菜豐饒,邑人將豆角、青菜梗、茄子、苦瓜、筍、姜、辣椒等等。晒乾後的蔬菜,食用方法有兩種。一是將其當成菜餚。每年青黃不接時,吾鄉人以晒乾的蔬菜為接濟來度過難關。而此外種乾菜味道迥乎平常蔬菜,因此也能起調節口味的作用。特別須指出的是,吾鄉人對辣椒情有獨鍾,一日無此君不可下飯,故幹辣椒是每家必備之物。二是將其當成待客之零食。吾鄉人的鹽果子風味絕佳,其原料就是乾菜。“老三片”中的紅薯片,同樣也是晒成的。順便提一句,紅薯在呈鄉,曾是重要的糧食作物,它的儲存,主要也是通過晾晒的方式來進行的。

而且,吾鄉人還喜晒米粉肉。先用五花肉,切成三釐米厚的肉塊,起醃後,拌成糯米粉、紅曲粉、微量八角粉,至烈日下暴晒即可。米粉肉油而不膩,有一種獨特的濃香。

醃。醃是將食物加上鹽、酒、糖等,與空氣隔絕一段時日而成。醃製食物在吾鄉飲食中所佔比重相當大。吾鄉醃菜最為常見的是“搓菜”。取上等大青菜、芥菜或蘿蔔菜,洗盡,瀝乾,晒至半乾,加鹽,用力搓,搓至其熟透再晒,脫水程度視個人品味而定(喜酸者,水分重些;不喜酸者,水分少些),將其放置於壇中,壇口封緊,在壇托裡每日加水以此隔絕空氣。搓菜在吾鄉極為普遍,故在吾鄉方言中,有“便宜得像搓菜一樣”的說法。黴豆腐也是吾鄉人最愛的醃菜之一。冬至以後,將白豆腐切塊,靜置一個星期左右,待其發出香味,以辣椒粉、鹽、紅曲粉拌之,裝壇,加少量優質白酒,有的加入冷油浸泡,密封即可(冷油:是將油燒紅後,倒出冷卻後稱之)。辣醬也是非常福斯化的醃菜。秋季,將新鮮紅辣椒晒至半乾,剁碎,拌之以鹽、豆豉、刀豆絲、西瓜皮、微量糖、酒,裝壇,密封。同樣,扎魚也是吾鄉醃菜中的佼佼者。先將魚用鹽醃,晒至半乾,加酒再裝壇,即可。

吾鄉人對醃菜極為喜愛,因其具有便宜、方便、易儲存、味重且香、好下飯等優點。

(二)飲食結構的型別

飲食結構是指日常生活中的一日三餐的主食、菜餚和飲料搭配,即配餐方式。

吾鄉地處江南丘陵,多水田,因此,吾鄉人的評論為米飯。吾鄉水稻一年兩熟,早米雖不及晚米口感好,但更出飯,因此,在物質貧乏的年代裡,早米反更受吾鄉人的歡迎。另外,吾鄉有一種幾風俗:早米收成後,鄉人將其送至各家親戚處,稱之為“新米”。新米用來煮稀飯、做米果,別有一番滋味。

吾鄉紅薯產量高,過去,鄉人稻米不夠,多在米飯中攙雜紅薯絲。紅薯絲是將生紅薯刨成絲,晒乾而成。米與紅薯的比例不定,視各家情況而定。

菜餚,指素菜和葷菜。吾鄉素菜和葷菜各類繁多,但最值得一提的是辣椒。其實,辣椒並非原產於中國,它的家鄉在中、南美洲,是印第安人重要的調味品,於十六世紀末,傳入中國,當時稱之為“番椒”,不過是作為一種觀賞植物。至清乾隆年間,辣椒最先被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食用,由此可推知,吾鄉人食用辣椒的歷史最長也不會超過三百年。不過,一則因吾鄉號稱江南煤都,煤礦工人常年在溼氣瀰漫的井下作業,二則因吾鄉毗鄰嗜辣的湖南,故吾鄉人嗜辣如命。毫不誇張地說,即使山珍海味堆積如山,若無辣椒,吾鄉人連筷子也不會動一動。在吾鄉,除極少數的蔬菜外,絕大部分菜餚烹調中都離不開辣椒。而且吾鄉人對辣椒的做法也花樣百出,聊舉幾例:醃辣椒(萍鄉口音稱“Pu”),是將青辣椒晒至半乾,收於醬菜壇中密封而成,可清炒也可加肉等葷菜;白辣椒,將青辣椒用開水過一下,晒乾,油煎而食;煎辣椒,是將青或紅辣椒去把,洗淨,用力打扁,先放油,待油紅後,放入辣椒和豆豉、大蒜片等,即可,特別是扯苗辣椒煎著更好吃。

吾鄉用來炒菜的油,主要有兩種:菜油和茶油。吾鄉為紅壤,酸性,適於油茶樹的生長,因而油茶樹在吾鄉極為常見,但油茶樹的生長甚為緩慢,且掛果率較低,因此,茶油較菜油昂貴。當然,茶油昂貴的原因不僅僅是這一條,更為重要的是,茶油含油脂較菜油低,因而以此炒菜顏色更漂亮,且無異味,此其一;茶油被認為不含“風氣”(關於“風氣”一詞,《萍鄉生養風俗》一文中已詳細論述,此處不述),此其二。故吾鄉風俗,凡家有產婦,炒菜必用茶油。茶油還有藥用功效,如小孩有紅塊,塗點茶油就會消散,如被湯燒,塗點茶油也不會起泡,止痛消除。不過,吾鄉人觀念:菜油適於油炸食物,以其色澤金黃的緣故而已。

飲料,因專門有《萍鄉飲用品》一文論文,此處亦不論。

(三)飲食習俗及傳承

吾鄉人居家飲食習俗一般較為隨便,但有老人和客人時,較為講究。吾鄉人以正對大門的座位為上席,為尊者坐。所謂尊者,即輩分最大的人。坐上席的人,享有夾菜的優先權,只有他動了筷子之後,其他人才能夾菜。

吾鄉習俗,客人到來,家中女人一般不上桌,只有在廚下吃或客人吃完後才能上桌。即使在社會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吾鄉大部分鄉村依舊如此,依筆者親歷,吾鄉蘆溪宣風、湘東白竺、上慄東源、桐木無不如此。

吾鄉人講究禮節,不太喜歡空手到別人家作客,因而往往攜帶點心前往,其中多喜自制“發餅”。發餅也叫麵餅,由麵粉發酵後加入白糖製成,香甜鬆軟,吾鄉人喜食之,尤其是老人和嬰兒。

吾鄉有不少俗語很能說明吾鄉人飲食習俗,如:“炒菜冒法,油煎火臘”。這是對吾鄉炒菜的主要方法的一種註釋。

吾鄉人炒菜,習慣猛火、重油、少汁水,因而菜香四溢。再如:“煮粥冒巧,三十六攪”。這說的是煮稀飯的巧門,過去沒有高壓鍋之類的炊具,煮稀飯時,人們必須守在鍋前,勤攪拌,這樣才能不將稀飯煮糊。“火要空心,人要實心”,這不僅說明生火的道理,還闡明做人的真理。“冬吃蘿蔔夏吃薑,郎中先生賣婆娘”,這是對蘿蔔和姜的價值的最好闡述。“出門看天,看菜吃飯”,這句諺語的後半部告誡人們吃飯時要考慮別人,不能一昧只考慮自己的需求和品味。諸如此類的俗語還有很多,它是吾鄉人千年智慧和經驗的結晶。

二、節日飲食民俗

節日飲食的主要職能不是為了滿足生理需要,而是更多的從社會需要出發。這些飲食習俗經過千年的沉積、演變、發展、定型,已經被世代生長在萍鄉這塊紅色土地上的人民甚至後來的遷徙民所接受。

(一)春節食俗

農曆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春節。萍鄉人的春節對飲食十分看重。在臘月二十四以後,就開始準備了。春節飲食包括兩部分:整個節日期間的葷菜和零售。葷菜以臘菜為主,前已敘之,此處不論。

萍鄉人熱情好客,自正月初一到十五,凡有人上門拜年,一定以零食招待。較為經典的零食有以下幾種:

“老三片”。即紅薯片、麻片、凍米糖片。紅薯片是將紅薯切片、過水、晾乾後,或油炸、或幹炒,色澤紅褐,香甜可口。麻片用米粉揉成橢圓形,還可加入黑芝麻,蒸熟後切片,晒乾。食用方法也是油炸,本品炸後色澤似雪,入口即化。吾鄉人節儉持家,平日將鍋底剩飯晒乾,小心貯藏,臘月裡將其炒香,加以麥芽糖或紅薯糖,定型後切片。老三片者屬易潮食品,多在大甕底鋪以石灰儲藏。

“鹽果子”。在瓜菜豐饒的夏秋季節,萍鄉人即開始為過年作準備。他們將豆角、刀豆、辣椒、青菜梗、苦瓜、南瓜、茄子、馬齒式莧、紫蘇葉等,在驕陽下晒乾。至此時將其加入白糖反覆蒸,再加以甘草粉、辣椒粉、少量食鹽即可。鹽果子爽口而且回味無窮,是吾鄉人最為一往情深的小吃。

(二)元宵食俗

元宵表示長達半月的狂歡的結束,所以在萍鄉話中被稱為“出元宵”,和全國大部分地區相似,本地以吃元宵來度過這個節日。不過以水磨糯米粉口感最佳。萍鄉人說:“三十夜裡的火,十五的燈”,十五夜裡群眾自發組織的龍燈使元宵丸子有了別樣的回味。

(三)清明食俗

萍鄉的清明不僅有家業節令意義,更重要的是這也是萍鄉人的祭祀節日。在這一天或前幾日,萍鄉人須為逝去的親人上墳。為此,萍鄉人須特製艾米古作為祭品。艾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路旁田埂菜地,全身散發一股特殊的芳香。因其生生不息的特效能讓人心靈產生深深的安慰,故為上墳必需品。艾米古的製作過程極為複雜且須精心:彩柔嫩的艾,細細擇揀,在大鍋里加入清水和適量石灰熬艾,至艾熟透,擠盡其中的水分,剁細加入適量的糯米粉,抒成米果狀,蒸熟即可。艾米古顏色深綠,氣味怡人,口感細膩,苦盡甘來。

(四)三月三食俗

“三月三,地菜當靈丹”,這時吾鄉流傳的俗語。三月三的正午,吾鄉人來到田野荒地,採摘地菜。地菜學名薺菜,十字花科植物,一年或二年生,味甘微苦,功效清熱解毒,涼血,且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根據筆者陋見,別地喜食嫩薺菜,惟吾鄉人喜其開花結果後,於三月三採之,另加紫蘇根、刀豆殼、雞蛋煮,食蛋飲湯。吾鄉認為三月三的地菜,比任何靈丹妙藥還神,故鍾情不已。

(五)立夏食俗

立夏是進入夏天的標誌。立夏日萍鄉有喜食蠶豆。因蠶豆的生長與別種植物不同。其它大部分植物春華秋實,惟蠶豆白露後才播種,蕭颯的冬日反而綠葉蓬勃,初春花香濃郁隨即結果,在立夏之時成熟。蠶豆的生長期在打雷較少的季節,故吾鄉人民認為在立夏日食蠶豆,可不畏打雷,故也稱其為“立夏子”。俗語曰:“立夏吃了子,雷公都打不死”。

(六)端午食俗

本鄉的端午節不僅是紀念屈原的節日,也是辟邪驅瘟、殺鬼除瘴的日子。吾鄉地處江南,夏日溫熱難耐,多時疫,故在五月初五這一天,鄉人山上採藥。有大青葉、野菊花等等。採來即熬成藥茶,全家人食之,可預防瘟疫,故名之“端午茶”。端午茶並非只在端午一天飲用,因其清熱解毒的特性,整個漫長的夏季鄉人都靠它消暑。

這一天,鄉人還要自制雄黃酒。雄黃酒製作簡單,上好白酒、剝皮大蒜、雄黃三者混合即可。雄黃酒可食,也可用以塗抹身體,治療蚊蟲叮咬。

本地民俗,端午之時,鄉人走親訪友,均送“五子”,即:粽子、包子、蒜子、茲古子、扇子。本地粽子與別處不同之處在於下鍋煮時心加入七葉黃荊,也稱荊柴的。加七葉黃荊煮熟的粽子有著一股特別的清香,非本鄉人不能明辨。

(七)七夕食俗

每年七夕,鄉人喜食“藥粑粑”。取柚子葉、絲瓜葉、刀豆葉、蛤蟆藤葉、毛豆葉、橘子葉、雞屎藤葉,搗爛取汁,將汁與糯米粉混合,作成米古蒸熟而食。藥粑粑味道並不佳,然而吾鄉人看中的是它的藥用價值,這七種植物都具清熱解毒之功效。除藥粑粑,鄉人還在這天炒“七星菜”七星菜是以韭菜葉、南瓜葉芯、馬齒莧、紫蘇葉、辣椒葉、紅薯葉、空心菜一起炒制而成。有的也加絲瓜、豇豆、刀豆等等,凡有七種蔬菜炒在一起的均叫“七星菜”。

(八)中秋食俗

吾鄉中秋,為取團團圓圓的好兆頭,喜食圓形食品,如月餅、柚子、花生。而且中秋之夜全家必須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

(九)除夕食俗

除夕夜也稱團圓夜,一家人必須在一起以便辭舊迎新,這是一年的終結。所以吾鄉人對此極為重視。有幾樣菜是必須準備的。扣肉。將五花豬肉切成六寸見方,水煮,撈出,趁熱在皮上塗醬油或酒槽,油炸。食時將其切片,在菜碗中小心碼好,蒸熟,再將它倒扣在餐具裡,淋上用辣椒大蒜製成的澆頭,此菜肥而不膩,香氣撲鼻。油豆腐。將豆腐切成大三角形,油炸,將糯米粉加入紅曲米塞入豆腐內,蒸熟,拌糖食之。豆腐揩音“鬥富”,邑人認為食之可討口彩。魚。做法不等,只是取年年有餘之意而已。

團年飯喜“十大碗”,取十全十美之意,最忌八碗菜,因其契合七生八死之辭。

另外,在吾鄉與宜春地區相鄰的宣風、桐木等鄉鎮,每近年關,家家戶戶會自制幾十斤甚至上百斤年糕(純手工搗制),不僅自家食用,更主要的是用來饋贈親友。當地儲存年糕的方法也是獨具一格,將其扔入清水中,三五天換一次即可。年糕可蒸可煮可煎,可甜可鹹,而吾鄉人更喜其諧音“年年高”。

從以上的敘述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吾鄉人十分看重節日中的飲食方面。的確,如果說,中國的農事節日是為順應自然界規律,科學地調整生產節奏的話,而非農事節日主要的是為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而人為地、歷史地創造出來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習俗。其目的則主要是為了調節生活,使身體得到休息,使精神得到慰藉和補償。而過去物質條件的貧乏又使人對節日文化中的飲食習俗給予了過多的重視,是人們迫切想從中得到精神補償。那麼,節日文化中的飲食習俗又能從哪些方面給人精神補償呢?

1、理想願望

舉凡能夠傳承的節日食俗,必定包含著歷代人民的共同理想願望,因此,才能被人們接納和尊重,並代代相傳。例如,吾鄉的端午茶、藥粑粑、地菜湯等食俗無不寄託著吾鄉人驅災辟邪、祈求健康長壽、美滿團圓的美好心願。當人生有了理想和願望支撐的時候,渺小的人也就找到了精神力量,從而推動著人們不停地前行。

2、人情交往

節日是約定俗成的,它由人們共同的勞動生活中創造,節日也因此成為人們互相表達良好祝願、聯絡感情的橋樑和紐帶,何況,吾鄉人素來講究禮尚往來,“人情一把鋸,有來有去”。在節日裡,吾鄉人用你來我往的方法,傳達的親情和友情。比如,春節、端午、中秋是吾鄉人稱為“一年三節”的重要節日。每逢彼時,親友們之間攜帶禮物,登門拜訪。端午節的粽子、扇子、包子、蒜子、雞子,中秋的月餅,過年的年糕,都是饋贈佳品。

3、審美情趣

吾鄉人民歷來心靈手巧,這一點在節日食俗也深有體現。端午的粽子,萍鄉人民總是別出心裁,在粽子的形狀上匠心獨運,一隻角的牛角粽細細長長、秀秀氣氣,三隻角的大肚子粽笨拙而憨厚,袖珍粽一口可以吞下,超大型粽一個即飽,因此,端午粽子不僅是看口味,更注重它的包紮工藝。艾米古同樣是最能顯示人的心靈手巧的糕點。同樣的原料,可製作出來的效果愣是不一樣,最好的艾米果色澤深綠,可很多的人掌握不了火候。做出的艾米古總是帶點遺憾。

  • 這菜好吃到到飆淚!皮Q肉嫩,香掉魂
  • 天津一家20年的肉餅老店——京東美食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