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茅臺酒廠從上世紀50年代至今一直在耕耘海外市場,產品線有0743出口版飛天、卡慕茅臺系列和海外尊享陳釀等酒款,但很遺憾,多數出口版茅臺酒只是到國外逛了一圈,最終還是被出國的同胞背了回來。
雖然早在2017年茅臺就超過帝亞吉歐,成為全球股票市值第一的烈酒公司,但每次說起茅臺的成就,還是有人會挑刺:只有中國人喝茅臺,你去看看外國人誰喝?
為什麼茅臺酒沒有真正走出國門,成為全世界消費者普遍接受的酒?
讓歷史學家來回答這個問題,可能會比酒水專家更合適。
酒類是文化屬性很強的商品。縱觀人類歷史,一種酒類的風靡和擴張,無不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國際影響力和文化影響力為依託。
比如紅酒,在歐洲歷史上,古希臘、古羅馬、天主教崛起,都是葡萄酒在歐洲各國大力傳播的節點。而歐洲列強入侵其他國家,建立殖民地的過程,又將葡萄酒文化帶到了新世界國家。再比如威士忌,英國人在美國、加拿大移民後,將威士忌文化帶到了這兩個國家。日本也是在明治維新的背景下,“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引進了威士忌文化。山崎最早生產的那些蹩腳的威士忌主要就是給日本海軍喝掉了,當時日本海軍各方面都是學的英國,物資禁運蘇格蘭威士忌又進不來,沒轍只好喝山崎產的。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論消耗量,威士忌的第一消費大國是印度。阿三為啥喝威士忌?因為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那會兒,英國人喝這個。
所以,讓茅臺在海外流行起來,從來不是一個酒廠的事情,僅憑茅臺酒廠的努力是不夠的。話說咱一向愛好和平,不像上面那些國家愛搞野蠻那一套。是不是茅臺酒就沒有機會走出國門了呢?
其實不是。我相信未來這20年,茅臺酒國際化的速度會大大加快,成果也會遠超前面這70年。原因在於我們和外國的交往更加密切,國際影響力和地位都大有提升。當中國人在國外買買買、當中國企業家在國外投資建廠,應酬招待喝茅臺的習慣自然能夠傳到當地。
像洋酒干邑,為什麼在廣東、福建兩省根基深厚?干邑頻繁出現在香港電影裡自然是原因之一,但卻並不是主要原因,否則很難解釋全國人都在看香港電影,為什麼其他地方沒有喝乾邑的風氣。更主要原因是改革開放後,香港、臺灣老闆來廣東、福建投資做生意,把干邑文化帶到了內地。中國人去海外投資做生意,和中國人打交道的外國人,也會用茅臺來招待我們。
中國古代不乏國力強盛的時候,比如唐朝文化對日本的影響,宋朝文化對韓國的影響,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也曾風靡歐洲上流社會。相信隨著國力的日益強盛以及文化軟實力的輸出,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想要主動嘗試中國白酒,到時茅臺出海自然水到渠成。當然茅臺想要走出國門,需要用世界聽得懂的方式,來講好中國白酒的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