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冬天,就到了傳說中“貼膘”的季節。
隨著天氣漸冷,沒了夏天的酷熱,胃口似乎也被漸漸開啟,越來越多的美食也再次被端上餐桌。
紅紅的辣椒在水中翻滾,騰騰熱氣沖鼻而來,讓人忍不住咽口水。
薄薄的嫩豆腐發出“滋滋”的響聲,金黃金黃的顏色像秋日裡的一抹暖陽,帶給人溫暖。
鮮嫩的魚肉、明亮的色澤,夾起一塊放入口中,真是讓人回味無窮、流連忘返……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以為我要介紹就是這些看著讓人食慾大開的菜?
不不。
其實我今天要說的,是每個家庭必備的食材——大米。
和咱們常見的頂級大餐不同,最平凡的食材往往更能吃出不一樣的風味。
在大多人心目中,大米無非就是做成米飯和稀飯兩種食用方式。
但其實,在中國很多地方,他們把大米吃出了你想都想不到的新花樣。
1廣東:煲仔飯
既然寫到米飯,就不能不提廣東的煲仔飯。
煲仔飯又稱瓦煲飯,使用砂鍋和各種配料煲製做成,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中原地區。
正宗的煲仔飯,在開蓋的那一瞬間,色澤誘人、香氣撲鼻,讓人胃口大開。
煲仔飯的操作步驟還是較為簡單的。
一般都是先把大米浸泡半個小時後放入刷過豬油的砂鍋中,加水、加蓋,等米飯七八成熟的時候再加入早已準備好的配菜,最後再澆上醬汁即可。
而根據配菜的不同,煲仔飯又分為豆豉排骨煲仔飯、臘味煲仔飯、滑雞飯、黃鱔飯等種類。
當然,煲仔飯雖然做法看起來簡單,要想做出唇齒留香的正宗風味,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比如,大米的選擇上,最好選用絲苗米。
絲苗米的歷史可以追溯在二百年前,主要產地是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素有“米中之王”的美稱。
在1820年版的《增城縣誌》中,就曾有關於絲苗米的記載:“案近來,早熟有棟赤,有上造絲苗,有白谷仔頗佳,晚熟有泉水佔,絲苗最佳。”
從絲苗米這悠久歷史和美稱裡就不難看出,之所以選用絲苗米,就是因為這種米“油潤晶瑩、味道濃郁”,做出來的煲仔飯也會別具特色。
煲仔飯最後澆的醬汁,可不是隨便澆上點生抽就行了,如果醬汁做得好,煲仔飯才算成功了一半。也正因此,每個人的醬汁不同,做出來的煲仔飯,味道也不盡相同。
和咱們熟知的炒菜大火快炒不同,做煲仔飯的過程中,最好是文火慢燉。
手捧一本書,坐在爐旁,靜靜等待米粒浸入各種配料的香氣,此情此景,頗有“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意味。
當熱氣騰騰的煲仔飯端上桌,看著明亮的顏色,聞著誘人的飯香,嚼著柔軟噴香的米粒,只想嘆一句:人間值得。
2雲南傣族:竹筒飯
要說米飯最別緻的吃法,那就非竹筒飯莫屬了。
不同的山水滋養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則有著各自獨特的飲食文化,竹筒飯,就是雲南傣族的特色食物之一。
傣族人民不僅能歌善舞、服裝豔麗多彩,他們對大米飯的吃法,也是奇思妙想,堪稱一絕。
和其他地區製作米飯所用的器具不同,竹筒飯最新奇之處,就是做米飯用的不是鍋或者碗,而是竹子。
將新鮮的竹節砍下,放入糯米和水浸泡,再用芭蕉葉堵住竹筒口。然後再用文火烘烤至飯熟即可。
竹筒飯口感糯滑,米飯的香氣和竹節的清氣摻雜在一起,讓人食之忘歸,回味無窮。
每年的十一月至次年二月,是香竹收穫的季節,也是用香竹做竹筒飯的最佳時節。
咬一口噴香的竹筒飯,彷彿置身雲南竹林間,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聽風吟唱,看鳥飛翔。
3濟寧:甏肉乾飯
甏肉乾飯是山東濟寧地區的特色小吃。
“甏肉”(bèngròu),顧名思義,就是用甏這個器皿盛放烹製的肉,而甏肉乾飯呢,就是把湯汁澆到米飯中,然後再加入做好的甏肉而成。
甏肉乾飯最大的特點就是:色澤紅亮的五花肉,配上粒粒分明的大米飯,肉的軟嫩和米飯的清甜雜糅,肥而不膩、鹹香可口。
甏肉乾飯最關鍵的點,就在於甏肉和米飯的分別製作。
選用優質大米,淘洗乾淨後加入足量的水蒸熟;與此同時,將準備好的五花肉切片備用,加入各種調料等用砂鍋燉一個半小時。
食用時,將米飯盛出,澆入肉汁,加上燉好的五花肉,一份香噴噴的甏肉乾飯就完成啦。
據傳,甏肉乾飯始於北宋,當年隨著水泊梁山好漢越來越多,普通的炊具和容量根本無法滿足那麼多人的飲食,於是,做飯的夥計就想了把大塊五花肉用大甏燉煮的辦法。
甏肉乾飯在民間流傳多年,一直到了明末清初,開始有小販挑著甏肉和米飯,走街串巷叫賣。
在寒冬凜冽的季節,來一份熱騰騰的甏肉乾飯,一口肉,一口小酒,暖胃,更暖心。
雖然甏肉乾飯看起來沒有江南菜系那般的精緻,但是沖鼻而來的香氣裡,藏著的不僅僅是食物的美味,還有山東人骨子裡的仗義和英雄氣概。
4揚州:炒飯
對很多家庭來說,米飯最常見的簡單吃法,大概就是做炒飯了。
可你知道炒飯最出名的地方是哪兒嗎?
沒錯,就是揚州。
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揚州不僅風景美,炒飯做得也是別出一格。
和我們家常炒米飯不同,揚州炒飯的標準極其嚴格,不僅在形態上要“顆粒分明、晶瑩透亮”,色澤上要求“紅綠黃白橙”,口感上也要求“香、潤、爽口、鹹鮮”。
而且材料上,更是要用特等秈米飯和鮮雞蛋為主,海參、雞腿肉、火腿肉、蝦仁等各種輔料烹製而成。
炒熟裝盤後,顏色明快,香氣撲鼻而來,讓人不由得想起江南的綽約風姿,想起那首“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關於揚州炒飯的由來,傳說是來自隋煬帝愛吃的“碎金飯”,但是也有人認為揚州炒飯本就源自民間,只是經過不斷演化流傳後,形成了今天的獨特風格。
不管源自哪裡,揚州炒飯都已經走向世界,風靡全球。
就像有人說的:“揚州炒飯,是真正屬於大眾的。”
5香港:豬油拌飯
不同於前面幾種米飯的規矩、講究,豬油拌飯是以前普通老百姓在貧困的日子裡,用來聊以改善生活的主食之一。
生活困窘的時候,能吃飽就已經算是幸事,根本沒有條件常常吃肉。
於是,勤勞聰明的老百姓就想出了一個好法子:把熬製好儲存的豬油放到熱米飯裡,再澆上適量醬油,攪拌均勻後,既有米飯的清香,也有豬肉的香味。
這種米飯的吃法,操作簡單,不用配菜,可以說是很多人小時候都吃過的美食。
這其中稍微“複雜”一些的,就是豬油的做法——將買來的豬板油切成小塊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燒開後再轉小火慢慢熬。
等豬油熬製好後,把已經縮小變黃的板油丁撈出,豬油倒入容器中,冷卻後即可變成細膩、雪白的豬油脂。
想吃豬油拌飯時,舀一勺潤滑的豬油加入熱氣騰騰的米飯中,氤氳香氣裡,承載的不僅是鄉愁,還有那永遠無法忘懷的童年。
6
臺灣滷肉飯
臺灣氣候終年溫暖潮溼,當地人說話輕聲細語,尤其是女孩子,聲音裡總是帶著一點嗲嗲的味道。
而他們對大米的吃法,和前面幾個地區也是截然不同。
臺灣美食眾多,但最具特色、最為人熟知的,當屬滷肉飯了。
作為臺灣特色小吃之一,滷肉飯在當地那是隨處可見,大到飯店,小到街頭小攤,都能看到滷肉飯的身影。
臺灣作家舒國治,曾在《臺北小吃札記》中提到滷肉飯:
“滷肉飯的肉必須切成小條,肥、瘦、皮皆在那一小條上,澆得白米飯頂,危顫顫抖動方成。切不可用絞肉,絞肉便嘗不到肥肉的晶體,已被絞成油水;也嘗不到瘦肉的彈勁,已被絞成柴渣。”
從這段話就可以看出,要想做出一份色香味俱全的滷肉飯,那是需要相當的耐心和技巧。
要想讓滷肉飯香而不膩,除了肉條要切好,還有必須要放一個秘密法寶是——紅蔥頭,一種小型蔥。
在熬煮肉條的時候,除了加入醬油、八角、酒、五香粉等調味料之外,還要把紅蔥頭切圈裹麵粉炸出香味後,再放入湯中一起熬煮。
這樣一來,紅蔥頭的香氣會完全與肉融合在一起,澆入米飯中,令人食指大動。
在氤氳香氣裡,滷肉飯讓人感受到的,不僅僅是食物的醇厚甜美,更有臺灣人濃濃的人文情懷,以及他們骨子裡對生活的熱愛。
7吉林延邊:石鍋拌飯
提到“石鍋拌飯”,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韓國美食。
其實,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石鍋拌飯也是當地的特色美食之一。
一方水土一方人,寒冷的氣候滋養了東北人不拘小節的性格,也讓他們飲食上,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延邊朝鮮自治區位於長白山區,是有名的“水稻之鄉”。
長白山優質的水土使得延邊的大米色澤晶瑩、透明適中,蒸煮出來的米飯十分香甜軟糯,用這種大米做出來的石鍋拌飯,那更是香甜可口。
相比較而言,石鍋拌飯的做法,還是較為簡單的。
準備好所有食材,菠菜、豆芽等焯水,胡蘿蔔、香菇等切片後炒熟備用,牛肉炒熟備用。
然後在石鍋內壁刷一層油,把米飯均勻地放入石鍋內鋪平,再將準備好的蔬菜牛肉等鋪在米飯上,雞蛋煎至半熟,放到米飯中間撒上芝麻。
最後,把石鍋放到灶上,小火加熱幾分鐘,聽到米飯“滋滋”的響聲後關火,澆入一點朝鮮辣椒醬,一份香噴噴的石鍋拌飯就做好啦。
寒冷的冬季裡,做一份石鍋拌飯,把米飯和配菜攪拌均勻,一口米飯吃下去,唇齒留香,滿嘴都是幸福的味道。
結語中國有句俗話,叫“民以食為天”。
對老百姓來說,可以一日無菜,但不能一日無飯,而大米,就是千千萬萬的家庭中,最平凡的食材。
或許在很多人心目中,魚翅燕窩,山珍海味,才是最能彰顯身份的食物。
但繁華過後,終歸平淡,最瑣碎的柴米油鹽裡,藏著每個人心底對未來的期盼。
就像米飯,不悲不喜,樸實無華,卻能滋養身心,讓人心安。
一碗普普通通的米飯,承載的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對飲食、對溫暖難以割捨的執念。
學了那麼多米飯的吃法,趕緊選一個最喜歡的,做給親愛的家人吃吧!
文丨淡淡翠
責編 | 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