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來說,吃的東西是最容易勾起人的回憶,媽媽蒸的饅頭,小時候吃的辣條,樓下一塊錢一碗的豆腐腦。對於天津人來說,擁有80年曆史的桂順齋就是這樣勾人回憶的存在。
存在感就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依舊在記憶中閃閃發光的東西。桂順齋記載著一個城市的記憶,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在百年風雲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它能夠留存下來,一定是有著獨門絕技、信譽第一、與時俱進的優秀品質。
著名糕點企業桂順齋桂順齋名下有兩家企業,一家是坐落於和平區原桂順齋發祥地,過去稱為“蘆莊子”即現在福安街一帶的“天津市桂順齋糕點有限公司”;另一家是隸屬於二商集團後又劃歸天食集團的“桂順齋二廠”。
名稱由來:
上個世紀20年代初,天津街頭已有許多流動攤販,叫賣自制的回民風味小吃。當時北京通州城裡有個“大順齋”火燒鋪,老闆劉珍(號星泉)為了生計來到天津,先是在電車上賣票,後來還是操起了老本行,1924年在天津南市(旭街蘆莊子口-即桂順齋總店所在地)買了個門臉,主要經營糖火燒、貼餑餑、湯圓、杏仁茶、秫米飯、八寶粥等回民小吃。那年,劉珍喜得千金,起名“淑桂”,他靈機一動,用“桂”字加上大順齋的後兩個字,給店鋪起了“桂順齋”的字號。
發展歷程:
天津衛是個大都市,當年那些回民小吃品種不能滿足消費需求,而京式糕點市場還是空白。劉星泉敏銳地看到這點,1934年,他從北京聘請了糕點技師以前店後廠形式製作經營京式糕點。這些師傅把京城糕點的品種、風味、技法與天津小吃特點相結合,推出了京八件、麻圓酥和細八件等清真糕點,在天津一炮打響,一時間津門形成桂順齋糕點熱。於是, 1937年在和平路253號(中國大戲院旁)開辦“桂順齋”第二支店,1942年在多倫道開設“桂順齋”第三家支店。
1956年,糕點行業實行了公私合營。當時,天津市以桂順齋為清真糕點龍頭,將幾家清真糕點知名品牌組合,建立了全市唯一的桂順齋清真食品廠,按照計劃經濟模式統購統銷,負責供應全市回民糕點門市部。公私合營後,桂順齋的員工打破了過去作坊生產封閉保守的格局,創造出不少新式糕點,使京津糕點風格日臻完善。桂順齋名聲漸噪,成為具有京津風味糕點廠家。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桂順齋品牌由兩家企業分別經營,桂順齋廠擁有桂順齋產品註冊商標,隸屬天津市二商局(後為二商集團、現為食品集團)管理;而隸屬於華旭集團的桂順齋糕點公司則是擁有桂順齋服務商標。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明白了,原來同名不同質!你買的桂順齋糕點是從哪個廠做出來的呢?天津大都認最正宗的糕點鋪還數和平區和平路101號(福安大街口)的桂順齋,那裡是總店(分店大多為二廠出品)!來到和平區總店,你一進店能聞到濃濃的香油味,這才是清真點心的最大特點。推薦薩其馬,綿密緊實,蛋奶味濃郁,最得《光緒順天府志》記載的“味極美”之妙。此外,槽子糕也好香,一口下去滿滿香油味。
-
1 #
-
2 #
我在分店買過確實不行的。
-
3 #
大錯特錯,公私合營後真正的桂順齋傳人帶著隊伍出來重新開始,就是現在的桂順齋二廠,而且是真正桂順齋商標的持有者,大家仔細看所謂的桂順齋總廠也就是現在和平路口的桂順齋,他只是使用桂順齋3個字當然這裡有歷史特出環境造成的原因,他的註冊商標是蘆莊子,底下寫著是發源地
-
4 #
民國時期蘆莊子有兩個糕點店。一是桂順齋(很小門臉),一是玉生香(大門臉,據說師傅是桂順齋出走的),這兩店相鄰,顧客都去玉生香,桂順齋非常冷清。1956合營,把玉生香,一個醬園,一個醬貨店(玉華齋,甚酥魚,雜樣有名),都歸了桂順齋,這就是後來出名桂順齋至今。
-
5 #
今天剛在和平路總店買點,白皮有些硬,估計不是新鮮的,
-
6 #
天津正宗糕點只有祥禾餑餑店的糕點!其它品牌店的糕點品質每況愈下自毀長城。不信可以品嚐對比一下。
-
7 #
老師對桂順齋介紹如此明白難得,我小時候父親帶我到桂順齋吃湯圓那時的桂順齋在和平路賣熟湯圓,我們下午先到福仙池洗澡後走不遠就是桂順齋,想一想一晃有五十多年了。
-
8 #
中山門有家桂順齋是真的嗎?
-
9 #
現在還有幾個“正宗”?
-
10 #
真正的桂順齋是用香油和餡的-只有總店才正中
-
11 #
正宗只有兩家,一個在和平路,一個在黃河道,這兩家是盧莊子的,其他都是二廠的。
-
12 #
很多品種有樣品而無貨
各自經營,各自連鎖,不能形成“拳頭”來維護這塊“老字號”品牌,就是弊端!天津這樣的“弊端”不止這一例!天津的老字號店鋪就是天津的“家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