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吐魯番 烤包子
《早餐中國2》的第一集,選擇了從烤包子開始。
烤包子有多好吃?許多年前,我在烏魯木齊機場轉機停留幾個小時,特地打車跑到市區去吃剛出爐的烤包子。車費已經記不清了,但烤包子又脆又薄的表皮和內部的肉汁鮮味,還清晰地留在記憶裡。
對於這種野性霸道的食物,多少形容詞都不如看食客的表情來得直接——
用料紮實,當然是美味的前提。
每天早上6:30,日出時間較晚的新疆還在寧靜的睡夢之中,艾買提兄弟已經忙碌起來,弟弟負責包,哥哥負責烤,用上好的牛肉、洋蔥、羊尾油,加上孜然做餡,用傳統的饢坑和煤炭精心烤制。
20多年來備受大家認可的美味烤包子,當然不只是用料和勤懇那麼簡單。除了老闆兄弟不肯透露的獨門調味祕籍,還有一家人滿滿的幸福感,也融進了每一個烤包子裡。
店名“闊希瑪克拉”是雙胞胎的意思,從挑大樑的父輩兄弟,到成長中的新一代兄弟,全家人分工合作,分管了烤包子從製作到上桌的各個環節,有條不紊秩序井然。
雖然要一直忙到下午四點,全家人十多口人才能坐下來吃午飯,但每個人的臉上,都帶著大大的笑容。
“最愛誰?”
“全部人!”
“全家人!”
重慶 小面
一個標準的重慶早晨,必須從一碗小面開始。
蔥,蒜,辣椒油,花生,宜賓的芽菜,涪陵的榨菜,孜然,花生醬,芝麻醬,醬油……數十種作料精心調配,才能成就一碗足夠霸道的面。
對於十七歲開始做餐飲的老闆大腦殼趙伍來說,因為幾十年來,都是自己喜歡吃喜歡做,這個標準只有變得越來越嚴苛。
比如,辣椒要用純菜籽油自己炒,稍微冷一下不太燙之後,再手工舂成合理的顆粒大小,不能太粗,也不能細成辣椒麵,才能達到趙伍覺得最適合的口感。
每天早上四點到下午三點,趙伍的手速行雲流水,但仍然忙到幾乎沒有上廁所的時間。
料也比其他店給得更足,大叔樂呵呵的覺得,別人每碗賺一塊,我賺一毛,多賣十個人就賺回來了。
我特別喜歡的一個細節,是“每個老闆都有自己的單曲迴圈”。下班後的趙伍認真修指甲和理髮,保持整潔的工作狀態,聽著屬於他的單曲,老版西遊的《敢問路在何方》。
聊起兒時父親早逝吃過苦,他堅持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但也希望自己能把店做的更好,再交給女兒繼續去做。這可能是每個父親最平凡也最深情的心願。
你挑著擔,我牽著馬
迎來日出,送走晚霞
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北京 豆汁
如果你去北京體驗傳統小吃,一定繞不開令人聞風喪膽的豆汁。對喝不慣的人來說,難免露出這樣的表情——
但是,北京的一家20年小店,卻有一批老年粉絲,每天起大早排隊,就為了這一口地道的老北京味道。
有的覺得“豆汁兒是綠豆的,去心火”,有的表示“天天來,包括不舒服了,都得爬起來”,有的願意細品入口偏酸但有回甜的層次感,甚至堅定認為這就是“中國的可樂”,的確是真愛粉無疑了。
店老闆尹新安,對豆汁這種不起眼卻很重要的小東西投入了多年心力。
每天早上檢查豆汁的發酵情況,按照細微的變化調整老豆汁配比,用桶套桶的方法隔水熬製避免產生糊味,快起鍋時再加入生豆汁激發豆汁的香氣。
而店裡的豆汁,至今只賣2元一碗。
從落魄時朋友出的主意賣豆汁開始,尹新安踏上了這條辛苦又瑣碎的路。
中間他也想過放棄,但每次看到遠地方來喝豆汁的老人,跟街坊拉拉家常,就跟親人似的,又放不下這份牽掛。就算在家待著,心裡也踏實不了。
人情裡短,就是最質樸的也最真實的,小店味道。
江西南昌 瓦罐湯拌粉
爽朗快樂的人,做出的早餐是什麼樣的?
看瓦罐湯這集就知道了。
比如說,米粉會在鍋子裡跳舞~
再比如說,各色瓦罐湯會開出一朵香噴噴的花,
或者,你沒想吃拌粉,但粉會先向你動手。
秦胖子秦堅紅阿姨,其實剛剛從繩金塔嫁過來的時候並不胖,也就只有100來斤,但做了3個月就開始發胖。
說到原因,可能是因為秦阿姨下廚過於真材實料的緣故。最早以一盅肉坨湯引起了轟動,後來逐步發展出皮蛋肉餅湯,蘿蔔肉餅湯,墨魚肉餅湯以及更多品種,牢牢抓住了街坊四鄰的胃口,也不小心沒控制住自己的體型。
老闆繆龍保負責後廚,包括米粉和湯料的大量準備工作。純米制作的米粉,要反覆沖洗6-7次把米漿洗清,拿出來才會根根分明。
豬前腿肉去皮去骨,純用鹽調味,一斤肉只能製作5個肉坨,二兩一個裝入瓦罐,上桌前還要細心地去掉每一個罐罐表面的泡泡。
有些熟悉的食客,已經在店裡吃了8、9年,從單身一人吃到戀愛結婚,馬上就要變成三口之家;上學的娃娃們,一臉傲嬌地帶著自己兄弟來吃喜歡的口味。
秦阿姨的小外孫女,也會每天中午到店裡來,陪姥姥度過開心的午餐時光。
《青青河邊草》的音樂響起,瞬間把我拉回了80、90年代的小城時光,《早餐中國2》每集時長都只有幾分鐘,但仍然會把鏡頭給到更多平凡的小店主們。
求本分,憑良心,賺小錢。小富即安。好幾集裡都出現過類似的表達。在這個浮躁的當下,選擇堅守原則往往代表著無法迅速增長,但其實一個成熟社會的基石,正是由這些平凡的人物所構成。
第二季再來35集的話,《早餐中國》系列就已經出到70集了。
中國最好吃的早餐在哪?其實並不需要每個人跋山涉水去特意探訪,只需明天早起,拜訪家門口開了多年的那間小店,也許你就能瞬間找到故鄉。